‘不多,平时他都工作忙,只有在家的时候,偶尔我不方便的时候,他才会下厨。不过,以前在漠北的时候,他跟士兵外出之时,也会时常在野外亲自动手烹制食物。’
听着钱杏芳的话,凤翔也笑着道:“夫人说的不错,大帅在野外打猎做饭做菜的本事,比一般的后勤炊事兵都厉害。只要能吃的东西,到他手里味道都极其美味!”
跟刘兴华相处时间不短的凤翔很清楚,这种事情在清廷或许惊世骇俗。到了这位大帅手里,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军中刘兴华是大帅,在这家里他就一平凡男人。
两人相互的佐证,让初见刘兴华的裕德龄也充满了好奇。虽然这个男人看上去,确实比她想象的更年青。单论相貌的话,也不算太过出众。
可刘兴华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还是让裕德龄充满了好奇心。这样一个处处透露着不同的男人,竟然会是掌握东北生杀大权的东北王,实现出乎意料啊!
没多久,穿着一件围裙的刘兴华,便端着一锅香气四溢的菜到客厅。笑着道:“杏芳,请客人洗手准备吃饭吧!没做什么菜,大家随意吃点好了。”
这样坦然自若的笑容,还有这样随意的言语,让裕勋龄同样觉得不可思议。若是这事传到朝中那些王公贵族耳中,也会觉得他在讲笑话吧!
身为东北军的大帅,衣食起居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那这么辛苦争权夺利做什么呢?人活一世,图的不就是名利跟享受吗?
但两兄妹必须承认,或许就是刘兴华这种严己律人的品德,让整个东北军政府,无论军官还是民政官员,都没有清廷官员那种骄奢之气。
连大帅请客吃饭,尚且亲自下厨招待。他们这些底下官员,又岂也挥霍公款大吃大喝呢?
等到两兄妹带着好奇,开始品尝坐在主位的刘兴华,亲自烹制出来的食物时。虽然没那些宫中御厨烹制的美味,但两兄妹都清楚,这个男人真的会做饭。
看着跟个一家之主,热情招呼他们兄妹吃菜的刘兴华。两兄妹也觉得,这个男人真不知道他们的来意吗?这样做,他又是何用意呢?
他们心里怎么想,刘兴华根本没有过多理会。初见这个裕德龄,根据仓储器储存的资料,刘兴华也知道,后世甚至拍过以她命名的清宫电影。
可事实上,裕德龄除了漂亮一些,气质比寻常女子好一些,也没让他觉得有什么不同。对他而言,前世网络通信,各式各样的美女图片,他同样看过无数啊!
那怕单论姿色,钱杏芳依旧不输于她。拿这样的美色诱*惑别人或许行,但想诱*惑他这位穿越人士的话,清廷这回注定是要无功而返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六章 帝制还是共和
光绪三十年(1904)对东三省百姓而言,是个难得的安平年。执政东北的东北军,这一年根本没发动任何军事行动,似乎真的满足于目前所占领的区域。
只是有心观察的人便知,这一年东北军在专注于民生发展的同时,同样没放松对军队的扩张。那怕各城防部队,看上去人数似乎没什么变化,正规军规模却扩大。
伴随着刘兴华主导的军政分离正式实施,东北军下辖三大军区,军一级的部队就多达六个。按目前东北军,每师一万人左右的编制,每军配属四个师。
这样算下来,抛开各城的城防军不算,刘兴华手中可动用的正规军兵力,就超过二十万。这二十万精锐之师,很大一部分都经历了实战的洗礼。
就在所有人觉得,东北军下一部有何计划之时。三十一年春,由刘兴华出资修建的长春至朝阳铁路正式开通,这意味着东三省实行铁路全覆盖。
这条全长近六百公里的铁路,只是刘兴华主建铁路的第一条。还有一条长达一千二百公里的铁路,由哈城到漠河的铁路,目前还未能全线修通。
相比漠河那边的地质条件不太好,施工难度比较大。长春至朝阳这条铁路,却显得相对快了不少。有了这条铁路,盛京跟吉林百姓联络也更为快捷。
跟清廷在东北修建铁路不一样,刘兴华在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没给洋人出让一份铁路股权。就连铁轨,都全部采用东北钢铁厂生产的铁轨。
真正跟洋人们采购的。则是在铁路上行驶的火车。这对于洋人们而言,自然也是一个难得的大订单。而很多人知道,这条铁路修通,意味着东北军调兵将更为快捷。
除了这条主铁路修建完毕,东北三省的公路网。同样令东北百姓真正感受到交通便利带来的好处。原本活跃在北山黑水的胡子们,如今在东北已经看不到多少。
一年多的发展时间,原本人烟稀少的东北,从中原陆续接收超过近百万的移民。这些百姓的迁移,让东北的人口也得到快速的增长。
只是若大一个东三省,多出这百万左右的人口。在刘兴华看来也不显得多。单单晋昌负责的敦化地区,就消化了二三十万迁居安置的百姓。
迁移来东北的百姓中,还是以山西、陕西跟河南来的百姓居多。随着这些百姓的迁移,顺带连直隶省的百姓,也有不少迁移至东北定居。
根据迁移百姓的户籍所在地。刘兴华指示移民厅,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姓,陆续安置在管控区人烟相对稀少的地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