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句话,请你们务必遵守。不是你们能踏足的地方,在我跟我的部队离开之后,你们都不要进去。打仗,本就是军人的事情,你们别妄自送死。”
说完这些话,让沙俄百姓长松一口气之余,很多百姓都觉得。这里不再是淘金的富饶之地,还是赶紧离开这里为妙。
继续留在这里生活,天知道下次有没有这样幸运,能从这里活下来。而刘兴华适时命令部队,让开道路放这些胆战心惊的百姓离开。
同时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将最后一批物资跟百姓装船之后,在炮艇的掩护下。很潇洒般,在无数城中百姓的注视下,离开了这座城市。
看着安民军消失,整个城市又陷入一片安宁的气氛当中。可很多沙俄百姓都不敢随便出门,生怕会遭受什么不测,却在期盼着他们部队的来援。
当第一支部队,在下午时分赶到报喜城,看到的是一座大战结束后的城市。那些已经冻僵硬的士兵尸体随处可见,这足以说明战斗其实很激烈的。
就在这些沙俄部队入城,终于从沙俄百姓口中知道,攻占报喜城的就是安民军。这些从未跟安民军交手过的沙俄部队,也觉得他们来的很及时,正好赶在对方离开之后抵达。
如果真两军相遇的话,他们的下场,只怕不会比那些僵硬的尸体好多少!(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二章 贪多嚼不烂
这支兵力其实只有一千余人的增援部队,来的路上还担心会与攻占报喜城的敌人交手。却没想到,直到报喜城附近,却看到城里一片宁静,根本看不到所谓敌人的影子。
直到派出骑兵抵进侦察,确认城中已经看不到任何敌人,带队来援的沙俄上校,也显得长松了一口气。觉得终于不用担心,在这里拼死阻击对方了。
大军进城,顺利接管报喜城的上校。还没来的及高兴,便听到军营方面传来的爆炸声。刚刚觉得能松口气的百姓,听到爆炸声自然又吓的不行。
可这场军营里的爆炸,只是掀开了爆炸的一个开头。总督府、船厂以及城里,一些重要的设施,都响起了剧烈的爆炸声,把进城的沙俄官兵同样吓的草木皆兵。
看着那些重要的军事设施,还有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全部在爆炸之下成为废墟。带队的上校,也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明白这是安民军有意布置的陷阱。
好在报喜城总算平安回到了他们的手里,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若是报喜城被夺,只怕远在帝都的那位沙皇,也会大发雷霆吧!
可这位上校所不知的是,当刘兴华甚至回到瑗珲之后。再次发表通电,向全世界宣布此次战果。同时宣布,解救在海兰泡生活的几千大清遗民。
这则电报,无疑又在沙皇的脸上,狠狠的甩了一巴掌。尤其在通电中,刘兴华明确表示,安民军不承认。清廷跟沙俄签定的瑗珲条约。
若下次有实力,他必定带兵收复,那些被割让给沙俄的国土。这样霸气的宣言,让许久没听到安民军有什么动静的全国百姓,无疑再次想起这位真正的英雄来。
相比之下。清廷的处境无疑非常尴尬。那怕他们宣布,为了整顿军务,开始在各省组建新军,采用洋人练兵之法强军,却根本没多少百姓买帐。
在很多百姓看来,光有嘴皮子功夫没用。朝廷若真想振奋民心。那就跟洋鬼子好好打一仗。最不济,趁次机会收复东三省,总归也比隔岸观火来的强啊!
发完通电的刘兴华,也清楚远在京城的那些王公贵族,只怕会对他恨的牙痒痒。毕竟。不承认这些签定的条约,也变相的骂他们无能,守不住老祖宗打下地彊土。
看到安民军展现出来的实力,同样在紧锣密鼓商量对策的岛国方面,也在讨论要不要向安民军出售那些机械设备。有人同意,自然就会有人反对。
同意的人,给出的理由是,他们不卖其它洋人一样会卖。虽然这些机械设备。对清国人而言是很先进的机器。可对岛国还有其它国家而言,这些机器都不算先进。
既然能从安民军手里赚笔钱,又能拉拢到这支实力强大。在武器研制上还非常领先的清朝反抗军。对于岛国而言,无疑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可在反对者看来,若是安民军借助这些机械设备,打造出一个工业系统来。随着安民军的实力扩张,谁敢说这支军队,将来不会成为他们岛国的对手呢?
有资格讨论这件事情的岛国大臣们。心里都非常清楚。那块富饶之地,他们曾经视为天朝上国的泱泱大国。他们可是一直很贪婪的,希望将来有一天能真正占领那块国土。
如果把这些设备卖给安民军。将来不是给他们增加侵略清朝的阻力吗?所以,他们是反对者,觉得让沙俄跟安民军两败俱伤,才是岛国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