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男儿行四方 > 第189部分(第2页)

第189部分(第2页)

“也是!”受到宋克的利落劲头感染,章溢笑了笑,脸上多少有了几分血色,“朱总管如此相待,章某还有什么好迟疑的?走,先去跟朱总管讨碗水酒喝再说!”

“师弟,你呢?”施耐庵虽然书生气十足,但毕竟江湖上亡命多年,见识过许多豪杰人物。因此稍微迟了半拍,就意识到问题根子在刘基身上。笑了笑,直接找上了正主。

刘伯温也不闪不避,点头点头,笑着回应,“朱总管折节相邀,刘某怎好推三阻四?走吧,大伙一起去拜见一下,这个闻名遐迩的豪杰!”

“如此,几位且随我来!”施耐庵又是微微一笑,转身,带着大伙径直往外走。

刘伯温和章溢、宋克三人互相看了看,举步跟上。不多时,就来到了集贤馆大门口。举目朝外望去,只见一个身材高大,肤色黝黑,脑袋剃的光光的秃子,正和学局主事禄鲲,站在门外聊天。发现大伙走出,立刻笑着迎了上来。

“这。。。。。”刘伯温等人又是微微一愣。早听说过朱重九原本是个杀猪的屠户,也没指望此人有多文质彬彬。但凡是拜读过那首《沁园春》者,有几人心里不存着些许期待。总希望能写出如此绝妙好词的大家,是个风流倜傥的儒者。谁料想,期望与现实之间,落差居然如此巨大。

就在大伙微微一愣神间,朱重九已经走上了台阶。抢先躬下身去,长揖及地,“华夏遗民,徐州屠户,不知道贵客莅临,未曾倒履相迎,实在失礼,失礼!”

这番话,说得又是令人哭笑不得。遗民两个字,是指前朝留下的百姓,或者遗老遗少。而南宋亡国至今已经七十余年,哪里还有什么遗民?!况且朱重九以遗民自居,也应该是大宋遗民,怎么能用“华夏”二字。

但细究起来,用这两个字又没什么大错。周时,将守礼义之族人称为,“诸华,诸夏”。而不通礼仪的蛮族,则称为“四夷”。他朱重九既然造了大元朝的反,当然不会再认同蒙古人也是华夏正统。故而拿华夏遗民身份自居,亦未尝不可。

只是这句话从他朱重九嘴里说出来,简直别扭到了极点。特别是再跟后面那句徐州屠户相接,绝对是不伦不类。至于倒履相迎云云,典故的确应景。但接下来那句,就又成了大白话,让人不亲眼看到,根本无法相信是从同一个人嘴里说出来的。

好在刘伯温反应非常快,又是微微一愣后,就大笑着还礼,“将军言重了。某等乃为山野之人,偶然兴起,路过贵地。岂敢劳将军。。。。”

“师弟又在顺口胡说!”没等他把话说完,施耐庵抢先打断。“主公,这位就是我师弟。他有些食古不化。主公千万莫与他计较。这位,乃是龙泉章三益,这位,则是长洲宋仲温,他们三个,都是江南有名的才子!”

“久仰三位大名,只是以往军务繁忙,无法登门求教。今日得见,足慰平生!”朱重九再度拱手,按照记忆中《三国演义》里的腔调,笑着行礼。

这句话,说得比先前那句顺畅得多。章溢、宋克和刘伯温三个,也终于都缓过了口气来,上前重新跟他见礼。

朱重九虽然读书少,但左有施耐庵,右有罗贯中两位大神,身后还带着个两脚书橱老丈人禄鲲,倒也不至于过分露怯。几句寒暄过后,就顺利跟三个客人熟络了起来。

“集贤馆里伙食颇为粗陋,此刻正值鲈鱼堪脍,三位不妨与我家主公到临近的酒家坐坐。大伙边喝边谈!”罗本与朱重九相处的时间较长,知道自家总管并不是很擅长跟陌生人说场面话,所以主动替他发出邀请。

“如此,就叨扰朱将军了!”刘伯温和章溢、宋克三人又互相看了看,一起点头。

刚才相处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三人都觉察到了,朱佛子读过的书,恐怕不是很多。至于读书少为什么还能做出《沁园春》这种一代名句来,恐怕要么就是神迹,要么就是有人事先做好,让他背熟了,然后再公开出来附庸风雅的。反正眼下这么干的草莽豪杰也不止朱重九一个,大伙都心照不宣便是了。

话虽如此,三人内心深处,还是隐隐觉得有几分失望。特别是章溢章三益,正犹豫着自己到底该不该就此留在扬州,进退两难。情急之下,考校的意思,就不知不觉间在话语里流露了出来。

朱重九倒也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家主角光环不够强,不可能虎躯一震,英雄豪杰纳头便拜。于是乎,也不太在意别人试探自己深浅,凡章溢有问,就如实回应。即便有些问题一时难以作答,或者事关淮扬系的核心机密,也尽量解释一番,以免客人们觉得自己是故意怠慢。

如此一来,倒又让刘伯温、章溢和宋克三人刮目相看。心中各自暗道:“这朱重九虽然读书少,却也豁达大度,身上颇有几分当年汉高之风。如若能一直如此,未必成不了大事。我辈先辅佐了他,再将拉他回到正途便是。总好过辅佐了个楚霸王之流,最后落个含恨而终的下场!”(注1)注1:汉高,汉高祖刘邦。据说是农民出身,粗鄙无文,最后却凭着萧何张良等人的辅佐,干掉了世家贵族出身的项羽。

第二百八十六章 天算

第二百八十六章天算(下一)

为了体现对读书人的重视,扬州集贤馆修建在了城中最好的位置,原来镇南王府的遗址上。距离扬州府衙和淮扬商号总部都非常近,因为周围异常地繁华,几乎每走三五步,就能在路边看到一栋挂着各色灯笼的酒楼,每一栋,都装饰得金碧辉煌。

“这扬州人,还真是奢靡成风!才从废墟中爬出来几天?居然就又开始了醉生梦死!”刘伯温看了,少不得又在心中偷偷感慨。对当地人暴发户一般的行为,很是不耻。

而那酒楼门口负责拉客的小二,显然对朱重九等人非常熟悉。见到大总管从自家门前走过,既不躲避,也不跪拜施礼,反倒一个个扯开嗓子,叫嚷的愈发大声,“鲈鱼,地道的松江四鳃鲈啊,刚从江上运过来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酒炊淮白鱼,大宋御厨后裔亲自掌勺。诚斋先生亲自题的名,大宋高宗皇帝御笔钦点的天下一次菜!”(注1)“莼菜毛羹,五百年古法秘制!宛陵先生一品之后,终生不忘。”(注2)最后一句牛皮吹得实在太没了边,身为扬州知府的罗本觉得脸红,忍不住瞪了店小二一眼,笑着骂道,“卖菜羹就卖菜羹,不要信口开河。宛陵先生总共故去也不到三百年。”

“大人您有所不知!”店小二既然敢在集贤馆门口卖弄,肚子倒也有几分干货。立刻做了个长揖,笑着反驳,“这莼菜和鲈鱼,可不是因为宛陵先生赞过才成名的。在先生之前,就已经是两淮名吃。当年大唐玄宗皇帝和杨贵妃请安禄山吃饭,就点过这两道菜。那安禄山非但将菜肴吃了个一干二净,连吃饭的勺子,都藏在怀里偷偷地带出了宫去。就指望着每天舔上一下,追忆其中滋味!”

“呸!”罗本听他说得恶心,又忍不住低声唾骂,“说你信口开河,你还更上样了!那安禄山再粗鄙,也是个三镇节度使,岂会连个吃饭的勺子都不放过?!”

“这话倒也不是完全胡说!”刘基在旁边听得有趣,笑着摇头,东瀛子的《墉城集仙录》里边,的确有玄宗皇帝赐安禄山“金平脱犀头匙箸”之语。只不过是赐,不是偷!”

店小二闻听,立刻来了精神,顺着刘基的话头大声发挥,“安禄山当然不要脸,吃饭时偷勺子。咱们大唐皇帝陛下却不能跟他一般见识,当然就顺水推舟,另赐了他一整套餐具。谁晓得那安禄山真正想偷的不是餐具,而是餐具里所盛的菜肴,还有,还有皇上的老婆!”

“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刘基被逗得莞尔,看着罗本,乐不可支。

知府罗本也曾经读过唐人杜光庭的笔记小说,知道其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