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男儿行四方 > 第163部分(第2页)

第163部分(第2页)

“杀光他们。杀光他们,自然就有粮食了!反正他们永远不可能跟咱们一条心!”朱重八最后一个走进来,大声鼓动。

这句话,令很多人眼睛发亮。纷纷将头转向朱八十一,只待大总管一声令下,就倾巢而出。

打土豪,分田地,斗资本家?一瞬间,朱八十一脑海里就蹦出了这样的词汇。因为需要处理的公务太多,白天的审判,他没有亲自去看。但刚才通过众人之口,多少也了解到一些详情。宿老们的表现,的确令他非常失望。但因此就将这些人当作敌人,他却有点儿下不了狠心。

“你别以为他们上杆子贴过来了,就会真心帮你。他们是不愿意管得太多,抢了他们碗里的肉。他们骑在老百姓头上已经多少年了,早已想出了一整套欺负人的办法。你整那个陪审团,无论怎么换,换来换去,大部分还得是他们的人。而他们,从来就没把自己当作过小老百姓,出了事情,肯定不问青红皂白,先帮着自己人说话。哪怕的真的把家产烧光了,他们依旧是人上人,依旧要让逼着咱们遵守他们这些家伙的规矩,让他们继续骑在老百姓头顶上!”实在被朱八十一的迟钝气得没法,蒙城大总管毛贵继续大声补充。

以他的白天观察到的事实,士绅和百姓,几乎是天生的对头。除非是罗本这样与地方上没任何瓜葛的愣头青,否则,你甭指望哪个官员能替老百姓做主。毕竟读过书的官员,也大多出身于士绅家庭。如果事事都向着普通百姓,那将背叛他们所在的利益团伙,让他们为整个当地“上层人士”所不容。相反,哪怕他们徇私枉法,只要是向着士绅,也照样是品德完美的贤良,所有人的学习敬仰的楷模。

阶级斗争?朱八十一又愣了愣,眼睛睁得老大。拜多出了来的六百余年知识积累所赐,毛贵说得这些,他理解起来毫不费力气,并且嫩总结出更抽象,更精辟的道理。问题是,懂是一回事,能不能解决问题是另外一回事。后世北方有一个苏维埃帝国,曾经花了几十年时间去消灭了地主和资本家,然后有一夜之间,当初那些号称一心替百姓办事的人,就全变成了他们自己过去消灭的对象。并且做得比那些已经被被消灭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整个国家,也支离破碎。。。。。。

朱八十一在另外一个时空分支,政治学基本不及格。不懂,也无法理解那个所谓阵痛有没有必要。他只知道,每天高喊忍受阵痛的人,从来就没痛过。个个都捞得盆满钵溢,全世界都留下了他们挥舞着钞票的身影。而与之相对照的,是冬天因为交不起取暖费用而冷冰冰的屋子,还有屋子中那一双双绝望的眼睛。。。。。

这种轮回,他没勇气尝试。也不希望,发生在自己亲手缔造的政权当中。他是个工科宅加土著宅,胸膛里跳动着的是一颗草民的心。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太上而忘情。做不到满嘴流油,站在一地尸体上喊,“这都是为了将来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那都是他前世所鄙夷的人,他不能让自己在半夜猛醒后自己鄙夷自己。

正迷茫间,却又听见朱重八说道,“其实不杀人也可以,把城外那些无主的瓷窑、作坊和徒弟都收到咱们手中,咱们自己招募工匠,成片地开瓷窑和作坊。然后弄出来的东西官府专卖。运到南方去换粮食。然后再把码头控制起来,对非官府所产的东西,全都课以重税。用不了多久。。。。。。”

大国企!朱八十一的脑袋嗡的一声,两眼一片呆滞!

第二百四十六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百四十六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上)

“总管,以属下之见,此法可行!”参军陈基没注意到朱八十一的表现,接过朱重八的话头,低声分析,“自唐代起,扬州便有大量制瓷作坊。所产之瓷,虽然没有吉、赣两地精细,华美也不如汝窑、钧窑,但兼具南北之长。并且占着运河的便利,可以直接装船行销各地乃至域外。而制瓷一业,所需人工极多,刚好可以让百姓以工代赈!”

“造船、制胶,还有纺布,也可以消耗大量人手!”参军叶德新不甘居人后,在一旁快速地补充。

“把海门县的水港扩建一下,可容纳五千料以上的大船!早年间,常有大食人飘海而至,在海门换了河船到江都贩货。后来河港被泥沙淤塞,还换往他处!”另外一个参军杨维桢想了想,也大声补充。

“还有治漆、熬盐,皆可以改为官办。官府牵头,让百姓自己出力,换取糊口之资!”

“扬州的漆屏、木工,向来天下闻名。若能集中一些能工巧匠。。。。。。”

。。。。。。

受到陈基等人鼓舞,其他文职幕僚也纷纷开口。

拜蒙元的轻学政策所赐,淮安军招揽来的文人,大都不排斥商贸。有的甚至自己就出身于商吕之家。所以很快,就给朱八十一出了二十余种可以消耗海量劳动力的办法。到最后,甚至连老进士逯鲁曾都加入进来,低声说道:“主公,依照老臣之见。此策可行。把工匠集中起来为主公出力,总好过他们被地方上的无良士绅任意宰割。此外,由我淮安军直接将货物发卖,还省去了商贩的收购和转手环节,无形之间,就让百姓又少受了一轮盘剥!”

“唔。。。。”朱八十一揉着太阳穴,耳朵里头嗡嗡作响。

计划经济,统购统销,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啊。怪不得某伟大理想在另外一个时空的中国能生根发芽,长盛不衰。原来骨子里,我们就生着这类基因!

要说对计划经济和官办企业的理解,在座所有人全加起来,也比不上他一个脚指头!毕竟他的另外一个灵魂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几乎亲眼目睹了整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并且亲眼目睹了转型期间的繁华和无序,痛苦与罪恶!

朱八十一知道,从某种程度上,陈基等人说得一点儿都没错。官办工坊,统购统销,在物资匮乏,交通能力有限的时期,的确具备有无以伦比的竞争力。任何私营工坊,在官办的庞然大物面前,都只有俯首帖耳的份儿。否则,在另外一个时空的共和国初期,就不会有那么多私营业主,哭着喊着要公私合营了。这里边虽然包含极大的政治因素,但从竞争力方面,当销售渠道被官府垄断之后,私营作坊和企业,也的确没有跟大国企的一战之力。

此外,大国企还有一个谁也比不了的长处,就是可以极大地替代一部分政府和社会的职责。生老病死,甚至解决邻里纠纷,都可以完全甩给国企。所以在共和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级政府根本就没考虑过失业救济和养老补贴这些繁杂的事情。反正所有城市居民,都属于政府或者国家企业。生是国家的人,死是企业的鬼,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什么都由国家和企业管着,无须要任何人考虑。

这种方式,造就了共和国初期,连续若干年,每年百分之十几的高速发展。使得另外一个时空中的中国,从积贫积弱,一切工业品都要进口。迅速发展出了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虽然跟世界最强的国家比还非常落后,但毕竟从无到有,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然而,当产品越来越丰富,交通越来越便利,货物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转运全国的时代,大国企的弊端,也就慢慢显现了出来。产品几十年不变样,人浮于事,管理者完全成了官员,越来越贪婪,越来越无耻。以权谋私渐渐成为时尚,贪污**渐渐成为光荣。如是种种,导致其在新生的资本力量,特别是官僚资本之前,大部分国企都迅速垮塌了下去,谁也没有力量回天。

接下来,就是大量的失业,美其名曰,无保障下岗。生活在天子脚下的好歹还能拿到一些补助金,生活在其他地区,特别是基层县城的,则完全自生自灭。三千余万,还是最保守的统计数字。每个数字后面,都有一张绝望的面孔。每一张面孔身后,都站着一个迷茫的家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