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卷至第三十卷 采自动物的药品
第三十一卷 水和盐的药用
第三十二卷 采自水栖动物的药品
第三十三卷 矿物
第三十四卷 金属及雕刻
第三十五卷 绘画
第三十六卷 石头与建筑物
第三十七卷 宝石
从一览表中也能发现,普林尼的涉猎领域从天文地理到动植物、矿物,甚至还有技术及艺术等人类文明,他关注的内容范围之广,使得《博物志》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当时的百科全书。其中多卷涉及植物和动物的药用方法及效果,这也表明了在那个科学被视作与魔术无异的时代,药物学所占据的重要位置。话虽如此,我必须指出,普林尼在这方面的记述有不少地方照搬了泰奥弗拉斯托斯[1]等前人的描述,说是现学现卖也不为过。普林尼倒是在《博物志》第一卷的内容说明末尾列出了一些古代作家的名字,自称参考了这些人的言论,名单提及的人数众多,竟有一百四十六位古罗马作家、三百二十七位其他国家的作家。
我想随自己的兴致书写关于普林尼的世界,并不打算成体系地按照书中顺序记述,只想根据当时关心的内容随手引用一些有趣的逸闻。说起有趣的逸闻,在《博物志》全书三十七卷中就充斥着许多非常有趣的内容,我最常翻看的是第八卷关于陆地动物的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普林尼记述埃塞俄比亚和印度动物时的笔触,与其说是博物志,倒不如说几乎是猎奇怪物志,真实感可以打满分。在普林尼眼里,埃塞俄比亚大概犹如一个怪兽宝库。让我们看看他在《博物志》第八卷第三十章的描述。
埃塞俄比亚盛产到处繁殖的猞猁、胸部有两个乳房的红毛斯芬克斯[2]等许多怪兽。有珀加索斯[3],这是一种有翼有角的马;有克洛柯塔,这是一种狗与狼的混种,其利齿可咬碎一切物品,被它吃掉的东西转眼间便被消化;有一种长尾猿,头部发黑、生着驴毛,其叫声也与其他猿猴相异;有一种印度牛,生着一只或三只角;还有一种叫作“里昂克洛柯塔”的怪兽,生着野驴的身体鹿的腿狮子的颈、尾和胸獾的头,偶蹄,嘴阔及耳,牙齿连续排列在一根骨头上,动作敏捷。据说它还能模仿人声。埃塞俄比亚还栖居着一种叫作“耶鲁”[4]的野兽,拥有河马的身体、大象的尾、黑色或褐色的毛以及野猪的下颚。其角长一腕尺[5]以上,可转动,战斗时可将角交替竖起,根据敌方的动作使角直立或倾斜。
第三十章至此还未?束,但仅在这一小段中就已经出现了八种真身不明的怪兽。斯芬克斯和珀加索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怪兽,一些读者也许有所耳闻。至于猞猁,我曾在《幻想博物志》的书中详细介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书中的描述。长尾猿和印度牛也无须多言了吧。普林尼的记述颇为敷衍,前文明明在介绍埃塞俄比亚的怪兽,后文却面不改色地写起了印度牛等自相矛盾的内容。无论如何,三只角的印度牛几乎不可能存在,我们还是先聊一聊“克洛柯塔”吧。
一些读者也许不甚熟悉,“克洛柯塔”这一怪兽绝不是普林尼的发明,克特西亚斯[6]在更早之前就记载过,它被想象成狗与狼或是鬣狗与雌狮的混种,有时也被称作“半狮犬”。“里昂克洛柯塔”也可被认为是这种怪兽的变种,其中“里昂克”是“白色”的意思。《博物志》第八卷第四十五章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埃塞俄比亚的鬣狗与雌狮交配,产下“半狮犬”。这种怪兽能模仿人类和家畜的声音,平常总是睁着眼。没有牙根,上下颚隆起形成牙齿,上下可相互咬合,以避免牙齿碰撞造成磨损。在朱巴王[7]的报告中还提到,埃塞俄比亚的“曼提柯尔”[8]也会模仿人的语言。
读者也许注意到,这里又出现了一种叫作“曼提柯尔”的奇怪生物。但在“曼提柯尔”之前,让我们先将第三十章最后记述的怪兽“耶鲁”弄明白。“拥有河马的身体、大象的尾”,还生着角,这怎么看都是犀牛或水牛的变形吧?至于在战斗时转动角,更完全是空想,除普林尼之外并没有其他文献记载。关于“曼提柯尔”,《博物志》第八卷第三十章最末有比较详尽的记载。
据克特西亚斯记载,埃塞俄比亚还盛产一种叫作“曼提柯尔”的野兽。这野兽拥有三排齿,像梳子的齿一般咬合在一起。生着人面、人耳和蓝色的眼睛。身躯如狮,红似血。尾似蝎,可刺向敌人。其叫声如同苇笛与小号的合奏。动作非常迅猛,喜食人肉。
我只想说,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动物啊。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动物史》中亦记载了这种动物,称之为“马尔提柯尔”,其后世的拉伯雷[9](《巨人传》第五部)和福楼拜[10](《圣安东尼的诱惑》)等喜好幻想的作家也在著作中提过,或许一些读者略有印象。“马尔提柯尔”源自古波斯语中“martiya-khwar”(食人者)一词,据说源于印度人对食人虎的恐惧,是假想的奇幻生物。到底是真是假呢?普林尼在记述中几乎完全照搬了克特西亚斯的原文,只是误将“马尔提柯尔”写成了“曼提柯尔”。总觉得这人虽是罗马帝国的高官,却有些天性马虎。
普林尼所列举过的埃塞俄比亚怪兽还有栖息在尼罗河源头的“卡托布莱帕斯”[11],这是一种特别不具现实性的怪兽,但我曾在《幻想博物志》中介绍过,就不在此重复了。我们还是来看看普林尼怎么描述亚里士多德在《论奇迹》中记载的奇兽“列翁波农”吧。这段记述在《博物志》第八卷第五十七章。
常有关于小动物“列翁波农”的传闻,据传这种动物只栖居在狮子诞生之地。这动物的肉有种特别的力量,倘若吃了它的肉,即便是百兽之王也将立刻丧命。因此人们会焚烧“列翁波农”的尸体,取其灰烬涂在其他动物的肉块上,以制成捕狮陷阱。狮子只要吃了那灰烬就会丧命。这种动物的毒性之大,对狮子而言都是致命的。也难怪狮子对这种动物恨之入骨,狮子见到它,不会撕咬,而是将其踩踏致死。另外,“列翁波农”还会撒尿,其尿液也对狮子有致命效果。
关于“列翁波农”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狮子常因眼前飞蚊而困扰,因此诞生了这一传说。但单凭普林尼的记述,简直不敢相信“列翁波农”竟是小小的虫子,只觉得这只是空想而来的奇兽,毫无现实依据。顺便一提,“列翁波农”的含义是“狮子杀手”。说不定首先诞生的是这个词语本身,后来人们才造出这一怪兽的实体。
接下来我们将视线转移到比较现实的动物身上吧。作为介绍者,也不能有失偏颇地一味指责,毕竟普林尼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些许科学、正确的观察成果。那么我们就让《博物志》第三十七章的鳄鱼在此登场吧。看看普林尼这部分的记述,是否能体现其堪称独到、科学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呢?
尼罗河一带有一种鳄鱼,这四足怪兽无论在陆地上还是水中都十分可怕。它是陆地上唯一不使用舌头的动物,也是唯一一种在咀嚼食物时不动上颚的动物。其齿列咬合如同梳子的齿,一旦被咬,将负重伤。这种鳄鱼体长超过十八腕尺,雌性鳄鱼产卵大小如同鹅蛋,且具有一种本能的预知能力,总会在尼罗河水位超过临界点后孵卵。无论哪种动物,都不会像这种鳄鱼一样,能从小小的幼崽成长为体长如此巨大的怪兽。它生有钩爪,坚韧的皮肤可以经受一切攻击。白天居于地上,夜晚则进入水中,以保持一定温度。它们常食鱼类,饱餐之后,当口中积攒了鱼肉残渣时,就会爬上岸午睡。此时就会有小鸟飞来,从张开的鳄鱼口中觅食。这种小鸟在当地被称作“牙签鸟”,在意大利则被叫作“鹪鹩”。它们先在鳄鱼嘴外跳来跳去做好清洁,然后就会潜入其中将鳄鱼的牙缝及喉咙内部都打扫干净。鳄鱼也觉得酥酥痒痒的感觉十分舒适,会尽量张开嘴巴。而埃及獴若看到这般舒适午睡的鳄鱼,便会像箭一样冲破鳄鱼的喉咙,吃空鳄鱼的腹部。
看到普林尼的记述中关于鳄鱼不用舌头的部分,读者大概会在心里打个问号吧。当然这在动物学层面上绝非正确的叙述,但若得知希罗多德和亚里士多德也都持相同观点,就会觉得单单指责普林尼一人未免有些苛刻了。事实上,普林尼这部分的记述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把希罗多德的《历史》第二卷第六十八章照抄了一遍。希罗多德的记载中未提及的,只有最后那段关于獴的异想天开的逸闻。且不提这叙述在动物学中是否正确,究其缘由,这里似乎又是普林尼不加批判地拼凑了先人的传说,再加上一点自己的创作,不过是他个人重新编撰的内容而已。我在之前还提到他独到、科学的观察力,看来这玩意儿在《博物志》里一丁点儿也没有体现出来,倒是在远离“追求独创性”的近现代通病上表现得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