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大唐悬疑录崔淼裴玄静 > 第五章 君如海 9(第3页)

第五章 君如海 9(第3页)

“原来那个铜漏快了。”

“快了?”宋若昭的眼睛一亮,“我会留意的。真是太感谢炼师了。”

裴玄静笑道:“那么,可否请四娘子再回答我一个问题?”

“当然。”

裴玄静摊开右手,“四娘子,这是方才婚礼上抛撒的果子,我尝过了,和那次四娘子请我吃的一样甘美。”

月光之下,柿饼上的冰霜越发显得晶莹了。

“可是我问了旁人,这柿饼并非产于柿林院。他们告诉我,柿林院里栽种的柿子树,结出的果子又苦又涩,根本不能吃。四娘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他们有没有告诉炼师,柿饼真正产于何地?”

“他们说……大明宫中所用的柿饼均产自先皇山陵,由那里的守陵宫人采摘制作。”

宋若昭点头道:“既然炼师都知道了,为什么还要问我呢?”

裴玄静沉默了。

她至今还欠着皇帝一个谜底:“真兰亭现”离合诗的来历。皇帝与裴玄静都认为,宋若华是解开这个谜的最佳人选,可是她死了。在死前,宋若华做了一场扶乩,留下七个晦涩难解的字:“春贞永不木同嗟。”

裴玄静一直没有参透其中的含义,直到在今天的婚礼上看到来自丰陵的柿饼。

她想起来,先皇于元和元年初秋葬入丰陵时,元稹曾做过一首挽歌。奉制诗往往缺乏诗意,但元稹做的这首挽歌情景交融,十分感人,因而流传开来。

诗曰:“七月悲风起,凄凉万国人。羽仪经巷内,温辌转城。暝色依陵早,秋声入辂新。自嗟同草木,不识永贞春。”

宋若华留下的谜题迎刃而解了——“春贞永不木同嗟”,是挽歌的最后两句“自嗟同草木,不识永贞春。”经过回文后,删去了“自”“草”“识”三字的新句子,使这句话看起来像女子的自怨自伤之语。实际上,这句话只是为了指明一个地点——丰陵。

现在,宋若昭也默认了裴玄静的判断。其实那天她不合时宜地大谈柿饼经,正是为了提示裴玄静。

同时裴玄静还弄懂了,为什么宋若华在最后一场扶乩时,不直接使用无“心”的《璇玑图》。在仔细比较了两版《璇玑图》之后,裴玄静发现“春贞永不木同嗟”这七个字,只能从有“心”的《璇玑图》中找全。

宋若华真是言而有信之人。她巧妙地安排两种《璇玑图》,既传达了自己想说的话,又把离合诗的谜底交给了裴玄静。

神秘的离合诗果真来自先皇山陵?裴玄静陷入深思……

宋若昭突然叫道:“那是什么?”扬手向前方的草丛扔出一个石块。紧接着便听到“喵呜”一声怪叫,什么东西蹿了出来,落荒而逃。原先寂寂无声的草丛中虫鸣声骤起。

裴玄静吓得差点儿蹦起来。

看着她的慌张样子,宋若昭笑起来,“炼师莫怕。我的习惯,在宫中时时刻刻保持警觉,方才见草叶有些晃动,担心是人。还好不是……大明宫中,我只怕人。”

她伸手拉裴玄静:“咱们走吧,贵主应该被新婿接上车了。现在过去,还来得及喝杯喜酒。”

裴玄静说:“上官婉儿。”

“什么?”

“四娘子最崇拜的人是上官婉儿,对吗?”

宋若昭神色坦然:“是啊。炼师怎么突然想起这个?”

“因为我出入柿林院多次,不管大娘子还是三娘子,对柿林院与上官氏的渊源都只字未提。只有四娘子为我详加叙述。而且,四娘子始终以婉儿在则天皇后朝时的官职“赞德”来称呼她。我记得,当上官氏入住大明宫时,应该是中宗皇帝的昭容了吧?可四娘子一次都不曾称她为上官昭容。”

宋若昭道:“炼师问了我一个晚上的问题,我是不是也可以问炼师一个问题?”

“四娘子请问。”

“在炼师看来,男子对女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裴玄静被问得愣住了。宋若昭又是一笑:“炼师可以不回答,但也绝不要用‘男子为女子之天’这样的套话来搪塞我。”

裴玄静老实回答:“我要想一想。”

“炼师慢慢想。我先告诉炼师我的想法。就拿那句‘璇玑无心胜有心’来说吧。我的二位姐姐都是女中豪杰,然而她们最终死在‘有心’这两个字上。因为女子只要有心,便会心有所属。她们都爱上了不该爱上的男子,为了所爱她们愿意付出一切包括生命,可她们所爱的男子,却从未将她们放在心上。所以若昭以为,女子若想活得好,就必须——无心。”

“无心?”裴玄静喃喃地问,“这可能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