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明朝当官有多惨 > 第十四章 看盗版去(第2页)

第十四章 看盗版去(第2页)

其他庶吉士们见到堂堂次辅所居如此,不由得肃然起敬,但陈惇可是打苏州来的,遍览三吴之地,哪里不知道徐家的底细?

坐着船上吴淞江,行不过百里就是松江府,松江府最大的仕宦人家就是徐阁老家。若说姑苏6以兴盛昌闻名,太仓王以制茶闻名,那么位于松江府的徐家,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包揽着松江的三分之一的棉布产业,以及松江府几近一半的良田。

松江的妇女善织布,这不是偶然现象——元朝时候,松江出身的黄道婆从黎族那里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回了家乡之后毫无保留地教授给了家乡人。所以松江棉纺织业展至千余家,所出的织物行销远近,这个地方很快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

而且,棉布还不像丝绸,丝绸以出口外国获利,而棉布在国内就十分畅销,根本不用出口,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计,而松江棉纺织业主要为农家兼营,从事纺织的主要是妇女。农闲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快的时候一天一夜就能织出一匹棉布来。

徐家干的是什么,他们一边接受土地投献,一边把数以万亩的土地进行划分,保留上好的水田,然后将次一等的水田改稻为桑,建成桑园数百顷,专门做苏州丝绸的生丝蚕茧供应。而剩下的大笔大笔的棉田,他们也要想方设法的强占,佃户白日给他们耕种,而佃户的婆娘们晚上给他们纺织棉布,人身所属全都绑在土地上,逃也逃不开。

徐家但做这个棉布纺织,已经是松江富了,何况徐家还控制相当比例的丝绸原材料,其家之富,不知道出赵文华多少,但人家闷声大财,半句话都不说,而赵文华口袋里有点钱了,恨不能叫所有人都听见他银子的声音……果然人家说能听得见响的钱,都不是什么大钱。

徐阁老今日褪下官服,穿着居家的便服,言笑晏晏,仿佛一位富家翁,不由自主便拉近了和学生们的距离,让每个学子都感觉如沐春风。

而让陈惇心中惊奇的是,除了诸如诸大绶吴兑孙鑨孙铤这样的科第名臣,徐阶对三甲的学生,也了如指掌,而且不以他们名次低而有半分薄待。

“你是陈应诏,如今在翰林院待诏,果然人如其名,”徐阶指着一名其貌不扬的进士,笑眯眯道:“我记得还有一个叫郭谏臣的,现在在都察院观政呢,将来可不就是名震中外的谏臣?”

吴兑善谑,当即道:“还有一个叫吴朝仪的,按师相的说法,应该在礼部主持大朝仪,那么那个叫刘养相的,最有出息,在内阁养着当宰相呢!”

众人哈哈大笑,徐阶也笑不可遏,虚点了他一下:“胡说,吴朝仪和刘养相都在刑部观政呢。”

徐阶笑过了方道:“你们平日里各有职守,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闲暇时候来看看我,我很高兴,不过梦龙啊——”

徐阶对着陈惇道:“他们平时见不到我,你在内阁天天见我,怎么还登门来拜谒?”

陈惇心道这一下还真能看出来,原来徐阁老的心里,把自己和其他人还真有了区分。

他当即一本正经道:“平常在内阁见着师相,那是下级对上级,居官不敢言私,唯恐以私情妨碍公事。如今登邸拜谒,是学生拜见老师,自然要一叙师生之情。”

见陈惇说的诚恳,又能在他的脸上瞧出不似作伪的孺慕之情,徐阶心中舒坦了一些,面上微笑道:“你呀,对着我还这么客气,什么公什么私,在我眼里,你们都是我的学生。”

很快徐阶留饭,亲切地拉着这十几位学生走进幽静的后堂中落座。桌上菜品十分丰盛,足显主人宴客的诚意。

除了几个精致的小凉菜外,主要以松江本地的菜肴为主,比如三丝莼菜汤,以莼菜、火腿丝、香茹丝、鸡丝为主料烧煮而成,是夏季的时令菜,清香扑鼻,口感活嫩,味极鲜美。

又比如青绿饺,以青草浸出汁水,加少量石灰水沉淀去渣,经过滤,使汁水清纯,与糯米粉拌和,再以猪油、白糖、枣子、赤豆沙为馅,置于青竹笼内蒸煮,底垫竹箬叶。饺子颜色碧绿生青,陈惇一口气吃了七八个。

“吃得来吧?”徐阶还问他。

“吃得来,要是往里头加拌桂花,吃起来就更香了。”陈惇道。

“很多人吃这饺子,还吃不来这么甜腻呢。”徐阶笑道。

“就吃一个香、甜、肥、滑,”陈惇道:“姑苏的菜肴,大部分相同,学生在苏州住了几年,口味变成苏州人了,就比如这一道响油鳝糊,浙江人也吃鳝鱼,却烧得不如苏州好。”

当然徐阶还拿出一壶好酒,要同学生们小酌几杯。一拍开泥封,陈惇就闻出了味道来:“这是苏州的三白酒!”

其实苏州的三白酒跟浙江乌镇的三白酒同源,但不同的是三白酒传到苏州来,经过了苏州百姓的改良,在在白米、白面、白水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苏州西山特产的杨梅和水蜜桃,使口感更加甘冽。

陈惇最喜欢喝的就是三白酒和绍兴的状元红,看上去徐阶也很喜欢,这一点两人口味还挺相近的,不过徐阶却哈哈道:“江南之三白,不胫而走半九州矣,朝中许多官员都听闻了苏州地方的名酒,然而等苏州的官员真的提了三白酒来走关系,他们就又都不待见这酒了,说这酒甜滋滋地,喝着跟白水一样。”

陈惇福至心灵道:“像白水一样淡而无味的酒,才是真正的名酒,因为它和光同尘、清如泉水,看之淡而无味,品之却能回味无穷。”

徐阶笑呵呵道:“哪儿这么多门道?”

那来自山西的两个庶吉士一听这酒仿佛大有门道,顿时捧着酒杯吸溜起来,喝了半天也没觉得有陈惇说的那么神,殊不知陈惇只说给徐阶一人罢了。

徐阶在酒桌上敞开话匣,谆谆教导,对身在翰林院的庶吉士,让他们安心学问,对身在六部观察的学生,让他们留心政事,对在都察院的学生,告诫“群鸟鼓噪,不如一默”,各有叮嘱,更是说的一帮学生感激涕零。

陈惇见徐阶并不说自己,心知肚明,等到酒足饭饱之后,就以内阁一件积压的奏疏还要请示为名,单独留了下来。

“学生也在雾里看花,不明所以,”陈惇道:“希望师相拨云见日,指点迷津。”

徐阶哦了一声,意味深长道:“我看你处事老成,自有成竹,有什么事情不明所以?”

“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辅大人对学生忽然青眼有加,千方百计想要拉拢学生,”陈惇直接明言:“学生自忖百无一用,还愚钝地很,想来想去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你自忖百无一用?”徐阶好笑道:“殊不知‘状元天下有,六世间无’!六状元已经是陛下心中的祥瑞了,我们几个加起来还抵不过你在陛下心中的分量,还说自己百无一用?”

陈惇心道果然这皮球又被踢了回来,徐阶只字不提严嵩,那就只能自己提了:“就算如此,也是陛下对学生我青眼有加,学生这个大吉祥物对辅大人来说,可是食之无味的鸡肋。不知道辅大人最近是换了什么口味,但学生是清楚自己几斤几两的,只怕辅大人一口吞下来,没有塞满肚子,反而硌了喉咙。”

徐阶就道:“玩笑话,哪儿有把自己比作鸡肋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