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动物跟“毛了”似的,狗和貂听过炮仗声音,狗趴窝不动,貂又跑进仓房。
山驴子吓得跑两圈往角落一藏,它们天生惧怕这种声音。
小豆包不爱玩炮仗,捂着耳朵看鞭炮放完了,进屋上炕,等三口人坐好,她伸出筷子一指:“我要次麦穗饺子!”
这麦穗形状的饺子,都是高丽娟包的,寓意着丰收。
其实无论是饺子皮儿还是饺子馅,都是一样的,小孩子就图个稀奇,总觉得这样的饺子更好吃。
妹妹开口,吴昊就得给她夹饺子,每天吃饭,有一半时间是伺候人家。
吃完饭和老吴挂灯笼,别说现在,就是以后也不是家家门口都挂灯笼。
有的人家把灯笼挂在正门上方,可能只挂一个。
东北有的时候夜里风大,吴卫国准备三个木头杆,两个竖着,一个横着钉在前端,形状如同门框,这样立起来有拉力能结实一些。
吴昊拿出两个灯笼和绳子还有两个小铁环,他把铁环固定在木头杆侧面。
穿进去绳子就可以上下收放灯笼,爷俩把木头杆插进大门两侧早就挖好的坑里。
这个灯笼杆的来历也挺多,流传比较广的,与姜太公有关。
姜子牙封神之后,发现忘记封自己了,没法子,就蹲到灯笼杆的上面。
比较靠谱的说法,是从满族传过来的,努尔哈赤祭天用索罗杆,老百姓弄不了索罗杆,就竖个简化版的,慢慢就演变成灯笼杆。
爷俩挂完灯笼回到屋里,高丽娟在炕上剪挂钱,吴卫国拿小盆和浆糊。
吴昊把年画拿出来,他还记得前些年,家里没多少钱,有几年的年画都没买。
妈妈拿着抹布在旧年画表面,细致地一遍又一遍擦拭。
今年的年画,买得也格外多,吴昊拿起一张《鱼儿肥又大》年画。
上面是一个胖乎乎乐呵呵的小男娃,坐在绿色的荷叶上,手里拿着小小的钓鱼鞭,另一头是上钩的大红鲤鱼飞上了水面。
今年不糊墙,年画必须贴,他接过老吴和好的浆糊上炕把年画贴在墙上,新年画和旧报纸一比还有点别扭。
这个大胖小子成功引起小豆包注意,她含着手指歪头看,半天憋出一句:“他好肥呀!”
这句话把三口人整笑了,肯定是跟其他孩子学的,有可能听见李二坏说二媳妇肥,她就记住了。
吴昊拿起第二张年画贴在另一面墙上,这张叫《初泳》,一个年轻的妈妈站在水中,一手扶着泳圈。
一手撩起了水,满面笑容,逗着她的孩子,白胖胖的小朋友睁着大眼睛抱着充气的小鹿,开始了第一次的水中嬉戏。
第三张是《刘备招亲》年画,吴昊买它是因为颜色喜庆,如今的年画没有后世多,大部分都是关于秋收的。
高丽娟剪完挂钱也不能贴,春联还没写呢,这两个必须一起贴,今天是小年,不能去找老刘头写字。
前院二叔还写不好字,屯子里能写春联的老头有好几个,老刘头气哭闺女现在又对闺女可好了,等明天还是让闺女去找他吧。
吴昊把里屋墙上的灰打扫一下,又清理屋地,把年画都贴好,等到下午去前院帮忙。
晚上放完鞭炮,十多口人一起吃饭,大人喝酒唠嗑,小孩吃完饭到处跑。
有他们在,这个年就充满欢声笑语,其实过年就过个热闹,最重要的是有一帮孩子在身边。
昨天睡得晚,今天四口人起的也晚,喂完所有牲口已经九点多了。
吴卫国等老闺女吃完饭,拿出一些贴春联用的红纸和五六斤猪肉说道:“拿老刘头家去让他给写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