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德意志帝国旗帜 > 第一部分走进第一章 夹缝中的德意志(第1页)

第一部分走进第一章 夹缝中的德意志(第1页)

数百年来,日耳曼人一直坚守着统一德意志的梦想。但在内有割据外有强国的情况下,打破现有格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时势造英雄,英雄成就历史。俾斯麦和毛奇通过一番改革,使普鲁士先后取得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的胜利,内联邦国,外拒强敌,终于完成了德意志的的统一。虽然仅存在了48年的德意志帝国随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宣告终结,但这个日渐强盛的国家却一直屹立在世界强国之中。

1。德意志帝国时代的序曲

在很长一段时间罗马帝国都是贫穷、积弱、支离破碎的代名词。而德意志民族一直很明确自己的方向和历史使命,那就是:想要像法国一样富强甚至于超过法国、挑战其霸主地位,必须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但是,想要打破既成格局又岂是那么容易的?对于日耳曼民族来说,对内要面对诸侯割据的牵制,对外要小心防范强国干涉。因此,数百年来,统一德意志一直是个无法企及的梦想。

在普鲁士地区,从古代起便居住着古普鲁士人,他们属于波罗的海种族,同一种族的还有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12世纪时,德国人将殖民之手伸进了波罗的海东岸地区。修建于1170年的奥利瓦修道院,位于但泽附近,是普鲁士地区的第一个殖民地,其建立者是来自波美拉尼亚的索比斯劳公爵。五十四年后,普鲁士人放火烧毁了该修道院。距此仅两年后的1226年,普鲁士人又袭击了马佐维亚公国首领康拉德公爵的领地。但康拉德公爵身份特殊,不仅是波兰国王之子,还是条顿骑士团成员。于是,条顿骑士团以此事为借口发动了对普鲁士地区持续近两个世纪的东征运动。条顿骑士团在东征中先後建立起托伦、马林堡、库尔姆、埃尔平等多个要塞,逐步蚕食、侵吞普鲁士人的领地,并最终彻底征服了普鲁士人居住的区域。除武力征服在外,还实行文化侵略,迫使普鲁士人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语。终于,16世纪後,普鲁士人成为了历史。

德意志终于随着时间流逝一点点地凝聚起来。十九世纪的德意志虽然还只是一个松散“邦联”,但是三十多个邦国中只有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个是货真价实的强国。一旦这二者中去其一,德意志统一就不再是神话。

终于,德意志出现了俾斯麦和毛奇这两个天才般的男人,完成了统一。俾斯麦和毛奇可谓是一对文武双雄,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两人获得普王威廉一世(1-1威廉一世)的支持,分别担任了首相和参谋总长。在全面接管普鲁士的军政大权后,二人大展拳脚。对内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外则合纵连横,巧妙利用各大国间的矛盾周旋其中,并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在1866年爆发的普奥战争中,新生的普鲁士在俾斯麦和毛奇配合默契的共同领导下,一举击败同为老牌大国的对手奥地利。除掉了奥地利这一最大内部障碍后,对于普鲁士来说,位于其西面的法国就成了阻碍统一唯一的也是最大的敌人。彼时的法国还是法兰西第二帝国,领导者是拿破仑三世--路易o拿破仑o波拿巴。

普奥战争后,普鲁士的崛起也引起了路易的警觉,并成为其心头大患。他敏锐地意识到,一旦普鲁士统一了德意志,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也必将被颠覆。作为拿破仑的继承人,他决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路易及其臣僚认为,只有德国一分为三,才能保证法国的利益不受损失。因此,必须要使普鲁士处于孤立地位。于是,路易在其后数年里竭尽全力地施展各种手段,对南则联结奥地利,在北则结交丹麦,一面策划着吞并比利时和卢森堡,一面又拉拢与普鲁士不和的南德诸邦。然而,普鲁士首相却技高一筹,反过来把法国设定为假想敌,利用法国咄咄逼人的气势,促进了德意志内部的团结。

法国威胁着德意志的统一,而德意志的统一又将对法国造成威胁。一方面,为了法兰西的利益,必须使德意志保持分裂;另一方面,为了德意志的统一,就必须打倒法兰西。在当时的所有掌权者看来,要想解开这一历史死结,要依靠的是血与火的战争,而不是对话与理解,更不是理性与宽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德法双方的敌意与日俱增。

而在签订《梅尔森条约》一千年后的1870年,历史宿命的引导下的德意志和法国,再次将对方视为劲敌。在莱茵河的上空高高悬挂着达摩克利斯之剑,战争一触即发。

1834年,由普鲁士主导建立起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几乎将所有德意志邦国都纳入了该同盟,仅奥地利和汉堡除外。

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普王威廉四世趁机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并召开了制宪会议。原本德意志邦联议会给威廉四世奉上了“德意志皇帝”的称号,却遭到了他的拒绝了。但革命浪潮一过,威廉四世就立马恢复了专制统治。1857年,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并于四年后逝世。在他患病期间担任摄政王的弟弟威廉即位,称威廉一世。次年,新君王威廉一世进行军事改革,却在改革预算及税收上遭遇难题,与国会发生冲突,打算就此退位。关键时刻,曾任驻法大使的俾斯麦表示支持威廉一世的军事改革,建议他收回成命。同时俾斯麦声称若由他来担任首相,将使用一切手段强行推进陆军改革,实施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俾斯麦在威廉一世的任命下再度担任首相,并在上台后立即开始了对德意志统一大业的策划。他的设想是建立一个将奥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

1864年,普鲁士击败丹麦,随后又在1866年大败奥地利。紧接着1870年,联合北德意志邦联和南德意志诸邦力量,打败法国。至此,扫清了周边的几大势力,清除了统一帝国的屏障。次年1月18日,也是普鲁士王国成立170周年的纪念日,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帝国以普鲁士王国为首,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一天,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镜廊登基,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第一人皇帝。

帝国各邦国虽然享有内政和财政的自治权,但德意志帝国中央政府掌握了外交、军事(巴伐利亚除外)、海关等权力。而普鲁士王国占德意志帝国人口总数的23和领土的35,在军事、经济、工业等方面也远远超过帝国内其他王国、公国。所以事实上,德意志帝国就是扩大版的普鲁士王国,普鲁士历史也就此与德意志帝国历史合二为一。

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即位,成为帝国第二代皇帝,称腓特烈四世。但仅在99天后即去世,其孙威廉二世登基为帝。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亚发生革命,其国王退位。柏林也随即爆发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时帝国第三代皇帝威廉二世正在比利时斯巴的德军大本营亲自指挥作战,在获知革命消息后,曾试图以放弃德意志皇帝的头衔来换取普鲁士国王称号的保留。陆军统帅兴登堡劝其彻底退位,而总理马克斯o冯o巴登亲王为了避免发生更大的变乱,于11月9日上午宣布皇帝已经退位,并在当天移交了首相职务。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o艾伯特接收德国政权。11月11日,德国向盟军投降,德意志帝国的统治随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宣告终结,曾经的皇帝威廉二世也流亡荷兰。(1-2从普鲁士王国到德意志第二帝国(1807年-1871年))

2普法战争前兆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拿破仑三世(1-3拿破仑三世)原想借机扯后腿,阻碍普鲁士的发展。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谋算不成,反促进了日耳曼的统一。普法战争中,日耳曼南部巴威、瓦敦堡、巴登和南厄斯等联邦纷纷出兵对普鲁士施以援手,并允诺战胜法国之后即加入北部德意志联邦,组成了新的德意志帝国(1-4尔赛,德意志第二帝国粉墨登场)。在法国巴黎附近凡尔赛宫中,德意志联邦的总统威廉一世正式宣布为帝国第一任皇帝。这个日渐强盛的国家就这样进入现代世界史。(1-5拿破仑三世投降,法兰西第二帝国亡)

1868年,西班牙发生政变,女王被驱逐出境。普鲁士与西班牙秘密磋商,决定由德意志王子利奥波德继承西班牙王位。1870年7月初,这一新闻传到法国,立即引起了法国人的警觉--利奥波德出身于霍亨索伦王室,是普王威廉的远房堂弟,一旦他统领西班牙,这就意味着法国将受到普鲁士与西班牙东西两面的包围,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普法关系本就是剑拔弩张,这一消息无疑是火上浇油,立即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民众歇斯底里地在国内掀起反对普鲁士的狂潮,连法国皇帝也受到震动。法国皇帝立即与普王威廉交涉,声称普鲁士如果利坚持奥波德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法将对普采取军事行动。

老成持重的威廉意在保持实力,于是说服了利奥波德放弃继承西班牙王位,原本以为这样就不会把事情闹大,但这一举动并未取得令他满意的效果。法王路易得寸进尺,愈加霸道蛮横,派遣大使艾门斯(Ems)去觐见威廉,向他提出彻底断绝利奥波德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要求。这种作风让正在避暑的威廉很是恼怒,他拒绝了法国大使私下会见的请求。但同时威廉为息事宁人,明确表示利奥波德以后不会再提出继位申请,给足了法国面子。(1-6拿破仑三世战后会谈俾斯麦)

在这件事上,过往威廉已明确表示要对法国让步,但首相俾斯麦并不这么想,他决心利用意外事件挑起战争,除掉法国这个最大的障碍。俾斯麦巧妙施展手腕,一手制造了著名的“艾门斯电报”事件:将普王和法国大使谈话纪要原件大肆删改,断章取义,向外界宣称法国大使要求国王向法国承诺利奥波德绝不会继承王位,而皇帝陛下本人断然拒绝这一无理要求,并让该大使吃了闭门羹,摆出一副普鲁士坚决支持利奥波德继位的架势。(1-7在巴黎郊外的普鲁士军队)

俾斯麦断定这封电报一定会像红布激起“高卢公牛”法国的怒火。果不其然,当这份颇具挑衅意味的电报发表在法国报纸上时,立即引起法国上下震动,法国人化身为愤怒的公牛,许多民众走上街头,高唱《马赛曲》,呼吁:“打到柏林去!”7月19日,法国也不失时机地向普鲁士宣战,“高卢公牛”咆哮着,冲向了日耳曼斗牛士。((1-8德意志帝国1871))

3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1-9普法战争(1870年))宣战前,法国战争部长勒波夫元帅坚信军队已经完全做好了万全准备,并信誓旦旦地向皇帝保证,即使战争要持续一年的话,法军也连一粒靴套纽扣都不用买。这样,有了勒波夫保证,路易认定法军能够在普鲁士反应过来之前完成战争动员,并迅速集结扑向普鲁士腹地,对这场战争充满信心。并在脑海里构想了一个非常浪漫的“拿破仑”计划--首战胜利后,鼓动南德诸邦投靠自己,联合复仇心切的奥地利一同出兵,从耶拿取道直捣柏林。同时,法国舰队则开向易北河和波罗的海,对德国沿岸实施海上封锁。(1-10普法战争形势图)(1-11普法战争形势图2)

水陆并进,拿下普鲁士的设想很完美,但问题在于现实的可行性。在法国有几句经典名言“对付对付就能成”,但事实证明,在复杂庞大的现代战争中,这一生活哲学是吃不开的。法国人没有进行精密的统筹协调,所以虽然战前群情激昂,但战争动员糟糕透顶,成为了法国人的致命缺陷。勒波夫的保证也成了欧洲历史上最著名的蠢话之一。

而与法国这边的一团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莱茵河对岸的普鲁士及其德意志盟国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动员,像一只精确的钟表一样。法国将领们忧心如焚:德军方面一旦动员完成,就会对准备不充分的法军形成绝对优势。祸不单行,军队行动的迟缓也激起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巴黎大街上再次掀起群众运动的浪潮,要求立即发动对普鲁士的进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虽然没有准备好,7月31日,路易命令巴赞元帅率领莱茵集团军向边境挺进。仓促之中,法军领导层就一旦攻入普鲁士境内,如何展开下一步行动的问题还毫无头绪。(1-12普法战争战争线路)

8月2日,法军以整整六个师的兵力击退了普鲁士的一个步兵团(1-13普鲁士骑兵攻击法国火枪队),攻陷了边境城市萨尔布吕肯,进入普国境内约三四公里。消息传回国内,法国报纸对这一胜利大肆宣扬,仿佛法军已将普军主力全部歼灭,大可畅行无阻奔赴柏林。但无情的事实很快就给了高兴得太早的法国人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次微不足道的胜利,只不过是拿破仑时代的回光返照。

8月6日,几乎在同一时间,斯皮歇壬和维尔特爆发了大规模会战。在北方的斯皮歇壬气势汹汹,派遣一支先锋队向当地法军发起了进攻;而在南方的维尔特,普方第三集团军意外遭遇麦克马洪的第一军,发生了冲突,但很快就演变成一场大战。普鲁士人虽然具有优势兵力,但法军作战英勇,普军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才迫使攻陷了两地的法军撤退。

从纯军事角度来说,这两场意外的胜利对普鲁士来说并没有多少战略意义,反而打乱了毛奇事先的计划,法军也并没有就此一败涂地。但法军上下都笼罩在悲观情绪中,各部队狼奔豕突,犹如惊弓之鸟向内地逃窜。而此时天公不作美,法国东部连日暴雨,到处是积水和泥浆,本来就很脆弱的后勤系统也已陷入彻底的瘫痪状态。十余万法军将士在没有食物、帐篷和医药的情况下挣扎,而在他们身后是数十万如狼似虎的日耳曼军人。敌军越过边境,像肆虐的洪水一样横扫法国东北部。

此时的法国军方,法王路易久病缠身,已经不能处理军情。巴赞在12日接管了全军的指挥权,仓促之下决定撤向西方的凡尔登,然而却为时已晚--暴雨引发了莫塞尔河上的洪水,被冲毁的临时桥梁阻碍了法军的撤退速度。路易总算在16日清晨及时逃回凡尔登,随后又赶到了夏龙,而剩下的军队就没那么走运了。路易刚一离开就爆发了马拉杜会战:马拉杜在梅斯以西,莱茵集团军正在撤退,不想却遭到普军第二集团军的侧面拦截。双方经过一番血战,各损失了一万六千余人,最终马拉杜失守,普军堵住了法军欲撤回凡尔登的道路。巴赞在逃亡路上受挫,只好转而取道北方。普军则紧追不舍,继续阻击。(1-10普法战争场面)

18日,格拉夫洛特-圣普里瓦会战爆发,这也是普法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威廉国王亲临前线指挥,普鲁士集结第一、二集团军的兵力在格拉夫洛特对向梅斯西北继续撤退的莱茵集团军主力加以拦截。狭路相逢的十一万法军在东而十九万德军在西,双方位置交错,任何一方失败就意味着将陷入对方的包围中,退无可退。

虽然在数量上,普军占有很大的优势,但主帅斯皮歇壬狂躁,又错误估计了形势,毫无策略地对法军中坚发起猛攻。法军的武器优势显现出来,凭借先进的后膛步枪,建立起坚固的防御阵形,并且在首攻不到二十分钟的时候就放倒了八千余名普兵。斯皮歇壬大怒,发动了数轮进攻狂潮,然而却总是败下阵来。到了下午,普军已经扔下漫山遍野尸体,导致前线全面崩溃。士气大泻,千万名士兵一面向后方逃窜,一面哭喊着:“我们输了!”前线溃不成军,拥挤的人潮使得普军后方大乱。国王威廉被裹挟在人流中,几乎无法脱身。当此之时,虽是溃败,却也是此战中法国人唯一一次取胜的机会。如果法军能够抓紧机会,迅速组织军队发起反攻,普军第一集团军必然被击溃。无论此前犯下了多少错误,都可以就此扭转战争形势。但是法军指挥层迟钝、紊乱,不仅没有对这一时机发生反应,错失良机,还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在巴赞的疏忽之下,腓特烈亲王已经率领第二集团军迂回到北方的圣普里瓦,直接威胁法军力量最为薄弱的右翼。就在普军崩溃的同时,普第二集团军攻下圣普里瓦,切断了法军的右翼。

威廉等人惊魂初定,撤到后方,以为已经惨败,这一夜不由在愁云惨雾中度过。次日清晨,却传来了好消息,普军攻下圣普里瓦,莱茵集团军已退守梅斯要塞,形势一片大好。威廉心中大喜,命毛奇立即包围梅斯。整个莱茵集团军被死死困在了梅斯。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死伤一万两千人,而普鲁士人也并不轻松,付出了伤亡近两万人的沉重代价。随后两个多月的战争,这一支被围困的莱茵集团军只能眼看着,直至法军最后投降,却没有对局势起到过过任何积极作用。倒霉的巴赞因为指挥失当,在战后被控卖国,获得二十年徒刑的惩罚。

普军在缪斯河流域新建立了新的缪斯集团军即为第四集团军。毛奇留下第一、二集团军包围梅斯,又令王太子麾下的第三集团军与缪斯集团军共二十二万人继续向巴黎方向挺进。该军团成分杂乱,很多新兵什么都不会,还要现交怎么上膛和放枪,战斗力可想而知。但在莱茵集团军被围困的情况下,唯一能对普军产生威胁的对手,也就只剩下了由麦克马洪指挥的夏龙集团军。而法国皇帝,不得皇后允许,不敢返回巴黎,也随军出发,援救被围困在梅斯的巴赞军。

夏龙集团军主帅麦克马洪将欧洲最大的古堡之一色当作为一个临时休整点,在他看来,如果在16世纪,这里还算得上是一座坚固的要塞,不过眼下却是毫无用处了。但他做梦也想不到,当将成为法国永久的羞耻。按他的估计,面前的普军只有六七万,自己的夏龙集团军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这样一来,只要经过一番休整,实施巧妙的运动作战,定能一举击溃对方。恰恰相反,毛奇调动了两个集团军,数量上几乎是法军的两倍。有部下建议麦克马洪挖壕沟,建筑防御工事固守。他大发雷霆,说挖壕沟妨碍自己的作战计划,同时担心会妨碍“进军”,拒不炸掉缪斯河上的几座桥梁。但等到他想炸的时候,却为时已晚,追悔莫及。大批普军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被麦克马洪“保护”的桥梁到达色当一侧,堵死了法军的出路:东、南方有第三集团军的包抄,西、北方有缪斯集团军的拦截。比利时也在俾斯麦的交涉下和普鲁士达成共识,拒绝法军入境。

法军已是四面楚歌。8月31日夜里,在法军营地四周,各个方向的远处升腾起无数营火,蔚为壮观。色当的法国将军们从星星点点的营火中,估算出普军的数量和方位,心也渐渐沉了下去。在研究了一番地图后,杜克罗将军无奈之下,只好苦笑,说了句“永垂不朽的名言”:“我们已是刀板上的肉,只能任人宰割了。”

9月1日凌晨四点,夜色中的缪斯河谷上浓雾笼罩,普军率先打响了战斗,开始是猛烈的炮击。沉睡中的缪斯河岸被密集的炮弹惊醒。随后,普军其它方向的炮战也一一发动。随着战斗的打响,普军两个集团军的包围圈开始向中心压缩。在格拉夫洛特-圣普里瓦战中吃够了谢斯博步枪苦的普军,吃一堑长一智,改变了军事策略。普军拥有在射程和准确度上都远胜法军的火炮,这次战斗中,普军先用野战炮在远处轰击,等到法军被炸得七七八八了,才发起步兵冲锋。因此,在普鲁士激烈的炮火打击下,法国人基本上处于一边倒的挨打地位。面对从各个方向飞来的炮弹,法军只能一步步缩小自己的防线,直至退回色当城中。

但法军还有由25根枪管组成,一分钟内能够连发125发子弹的蒙蒂尼机关枪,普军的同类武器中还没有能与之抗衡的。情急之下,法国人想起了这件秘密武器,但事到临头却发现没有人知道如何使用。因为蒙蒂尼机枪长相与加农炮相近,不少法兵便常将它拿来当火炮用,与普军的火炮“对拼”。而蒙蒂尼机枪在近距离之内扫射才能发挥强大杀伤力。结果,这种新式武器的作用还没能得到发挥就被统统报销了。这只能归功于法国军方的军事保密工作太“成功”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