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风起云涌之势的意思 > 第1章 百年皇朝(第2页)

第1章 百年皇朝(第2页)

庄帝毛俊死后便传位当时长子也就是太子毛峥,史称华厉帝,且大华之亡国其实不是后来继位的末帝毛斌所至,而是亡于厉帝毛峥。

毛峥其实也不算昏庸,相反毛峥对于朝廷政事的掌控可以说是做到极致。只是当时的政治形态已经发展到了世家尾大不掉,隐隐有架空皇室的苗头。

所谓的世家,其实就是已经化国为家的上古八姓为首的各姓家族,大华无论朝政、军事、经济、土地几乎都被这八姓为首的世家牢牢把控着,说句夸大的,只要他们愿意,顷刻间便能覆灭大华。

在这样水深火热的环境下,像毛峥这样立志要成为一代圣君的雄主焉能忍受?

于是毛峥上位没多久,就开始布置针对世家的杀招,不断扶持其他中小世家对抗八大姓,企图分裂世家联盟。其中陆、林、张、赵四姓在毛峥的扶持下,成了对抗八大姓的排面,将许多中小世家都拉拢到自己一方,企图以此削弱甚至取代八大世家在大华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终的结果是毛峥玩脱了,八大姓以退为进,使得新贵四姓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最后的胜利,从而更加骄傲自大,逐渐的也不把天子放在眼里,所作所为甚至比曾经的八姓还要过分。

毛峥连八姓都忍不了,又如何忍得了这根基浅薄的四姓,何况如今八姓已经被打压得苟延残喘,是时候将四姓这四把刀子收起来了,于是毛峥便打算直接对四姓下手。

可不曾想,四姓早就得到了消息,经过一番商议后四姓便打算行废立之事,废了毛峥,改立当时年纪最小的芙蓉王毛斌为帝。

说是商议,其实只是陆、林、张三姓有这个想法,赵姓是完全反对,但架不住自己一家之言不敌三家之力。

而当时的赵姓家主也就是当朝兵部尚书赵亦自知大势难挡,又感厉帝提拔恩情,不愿君上受戮,当即进宫密告此事,好让皇室有所准备。

结果就是龙城皇宫杀的血流成河,最终厉帝毛峥兵败自刎而死,三姓恨极告密的赵亦,当即下令诛赵姓全族。一时间,人心惶惶,天下大乱。

可就在三姓下令诛杀赵氏全族之时,却不曾想,赵亦早已逃出龙城,居然在八姓的支持下于天龙郡召集兵马,重返龙城,诛杀三姓,而此时厉帝毛峥已死,毛峥又无后,只能立三姓想立的毛斌为帝。

经此一役,大华大权旁落,权力再次回到上古八姓手中,而赵亦虽通过诛杀三姓积攒了不少威望,可他跟毛斌一样,只是八姓手中的傀儡,区别就是一个是强一些的傀儡,一个是可随意捏死的傀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时天下又有了变故,草原南下扣关,加上毛峥被杀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天下烽烟四起。当时身为大将军的赵亦自然义不容辞领兵出征,并在原州九原关大破草原骑兵,一时间威望无两,千军皆服!然后赵亦又马不停蹄地四处征战,平定天下。

赵亦就凭借着这股威望杀回龙城继续跟八姓斗智斗勇,八大姓也因此被赵亦重重打压,眼看两个势力之间又要进入华厉帝末年的水火不容,从而天下再次大乱,最终为了天下安稳,双方也都做出了妥协,而条件就是赵亦必须登基,改朝换代,毕竟毛氏能走到今天的衰弱,皆是八姓在背后推波助澜,若非八姓存心玩弄,新贵四姓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斗得赢八姓的。一切发生的结果,包括四姓上位、内讧、弑君等等都有八姓幕后操控的影子在其中。得到的最终结果就是毛氏大权旁落,四姓仅剩一姓。

而这仅剩的赵姓又在赵亦的异军突起之下,挟不世之功立足朝堂对抗他们八大姓,若是再不偃兵息鼓,双方再这么耗斗下去,怕是又要给了毛氏崛起的机会。

这种情况之下,若是让毛氏继续为尊,指不定哪天又出了一位加强版的毛峥,到时八姓岂不麻烦,索性将毛氏连根拔起,让赵亦上位。

赵亦权衡利弊之下只能按照八姓的要求行那逆天之事,当然走到了这一步,他不想改朝换代都不行,他已经是大华名义上的第一权臣,若不篡位,那就只能等死了。

于是赵亦便在八大世家的默认下,以周代华,开创大周基业,是为周太祖高皇帝。并在开国之初,立下誓言,与世家共天下,非谋逆大罪,刀剑不相加!

但也正因华朝的教训,使得周室对以八大姓为首的世家群体更加忌惮,所以历代帝王莫不强加防范世家,设法打压分化世家,最终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八大世家这个天然的同盟终于在大周第七任君主世宗武皇帝赵柏的手段之下分崩离析,周武帝也趁机继续分化,像海源徐氏这样的曾经天下第一世家,基本被武帝一脚踢出朝堂,龟缩在虞州不得进入中枢。

可现实往往是讽刺的,大周晚年,第十五任君主幽帝赵棠昏庸无道,导致天下民不聊生,至此他一驾崩,天大顿时大乱。刚继位的儿子正帝赵琦一上来第一道旨意就是调兵平叛,还不等叛乱平息,一时间南北世家皆反,还有草原入侵,可以说是首尾难顾,要看就要亡国,是徐氏当时的家主徐盛挺身而出,替大周缝缝补补,止住了下坡之路。

周正帝死后,太子赵兴继位,是为周中宗明皇帝,明帝在位期间知人善用,虚心纳策,使得原本就在恢复的国力顿时更是蒸蒸日上,同时倚重徐盛、高适等经世之才,把原本失去的国土收复得七七八八,最后还在徐盛死后大胆启用徐盛年少的儿子徐正彻底平定北方,而南方也在高适的压制下退败连连,若非明帝命短,只需再活十年,这大周的国祚怕是还能最少延续百年之上。

明帝死后,本来朝堂之上还是年轻的徐正坐镇,由年迈的高适制衡,维持朝堂的平衡。可惜的是,明帝死后不久,徐正也突然暴毙,接着是外戚邓氏作乱,高适则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诛杀外戚邓氏,几乎杀灭邓氏全族,至此,高适成为了大周无人能制的大周第一权臣,显赫至极,而此时的高适也因年老力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未能完成篡密之事。

所以,高适死后不久,就由他的儿子高修先是逼迫当时年幼的周闵帝赵怀册封自己为寿王,再然后也就逼迫赵怀将皇位禅让给自己,至此,大周享国祚三百二十三年,传十八帝。

高修登基第一件事就是追封自己的父亲高适为寿太祖高皇帝。而高修死后,也被继任者高震上的庙号和谥号则是高祖武皇帝。

其实高修建立的大寿则是一个短命王朝,拢共不过四十四年国祚,自高修以下,仅传二帝,也就是他的儿子太宗文皇帝高震和孙子逊帝高治。

其实大寿并非因为世家而亡,而是皇室内斗埋下的祸根。

只因高修本身就是上古八姓之一的龙门高氏嫡系子孙出身,深知千年来世家对天下的危害,一心想要拔除世家这个祸根,故而开创了科举一事。

他在位时,推行此时尚且不是一般的吃力,可是总归还是仗着开国之威强行完成,但是他的继任者太宗文皇帝高震就没有他这样的威信,虽然也曾不留余力的推行科举等打压世家的事宜,可最后还是被迫妥协,因为他没有父亲高修那样的威望来打压世家,而他当时心中的下一任继任者肃王高棣就倒了大霉,他可是打压世家的急先锋,在朝堂之上可是寒门的代表,可以跟世家抗衡的一股力量。

最后世家胜利了,高棣被迫远走西北牧边,而原定要说亲给他当肃王继妃的安西李氏嫡女也因此时不了了之,更过分的事,文帝还在群臣的逼迫下将这李氏女迎入宫中为妃,李氏女生下儿子高治后当即被立为皇后,而高治也成了太子。如此一来,高棣又如何能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所以寿文帝一驾崩,棺柩还停在宫中,远在西北的肃王高棣就举旗谋反,席卷西北,两次打大破朝廷合计起来近五十万兵马,一路打进龙城。见高治逃往东都偃城,亦一路追赶,直至偃城城失,高治随即经过封州,逃向虞州,企图利用龙江天险,据江左而立,再伺机收复河山。只是高棣这位大寿第一战神早已将天下杀破了胆,无人敢对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