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一来一回,天归军精锐们仅仅用了十几个呼吸的时间,便已经完成,充分显示着他们骑术的高超和坐下战马的优良,令城上城下的益州军和宇宫军看的自叹弗如。最后一名撤出战场的天归军精锐在即将奔出战场的时候,顺手燃起了火折子,随手扔在了地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烧刀子酒的作用下,火折子刚刚掉到地上,便引燃了附近一大片的区域,火势瞬间升腾了起来,很快便蔓延到了战场中间,继而将整个战场吞没。用火来燃烧尸体,可以有效的杀死病菌,这是古代预防瘟疫最常用的手段,既简单又快捷。
看着城下升腾的火焰,宇宫照烈忽然眼中一亮,连忙对宇宫仁吩咐道:“子孝,作速整顿人马,务必要在大火熄灭之前,带大军出城,让汉中变成一座空城!”宇宫照烈知道这一场大火,有了那些尸体做燃料,必定会持续燃烧一段时间,借着这场大火,宇宫照烈终于可以遁走了,把汉中这块烫手的山芋扔出来让元起和泰山去争夺,自己便可以稳坐钓鱼台,惬意的坐山观虎斗了。宇宫照烈相信,元起和泰山都不想让对方占据汉中,两军之间,势必会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这也正是宇宫照烈的初衷。
大火持续了足足半个时辰,半个时辰之后,汉中城内除了原有的居民之外,已经变成一座名符其实的空城了,城内驻守的宇宫军和投降宇宫照烈的汉中军,都已经跟随着宇宫照烈撤出了汉中,就连府库中的粮草军械,也都被宇宫军将士搬运一空了,无论是谁得到汉中,除了汉中天然的地利优势之外,都不可能再从汉中城内捞到半点油水了。
………………………………
第三百四十六章 进城
隔着升腾的火焰,泰山目光阴沉的看向对面的燕军,低声对身边的法正和张武说道:“传令下去,做好准备,等到火焰熄灭,我军立刻兵分两路,让张嶷、张嶷带一半人马去攻城,三弟,你亲自带一队人马,和严老将军一起去挡住元起。”元起有小霸王之名,武勇冠绝天下,泰山麾下众人中,也就只有关威和张武二人才有资格和元起交手,所以泰山才会让张武去抵挡元起,另外泰山还有一层意思,他知道张武和元起的私交很好,泰山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断绝张武和元起之间的联系。
张武面带难色的说道:“大哥,让俺去对付元起老弟,俺……有些下不去手啊。”张武是个直爽的人,他想事情的方法十分简单,元起先后数次帮助泰山三兄弟,尤其是对张武,当年元起麾下只有两万多的兵马,却拿出一千精锐骑兵送给张武,要知道,骑兵的造价可是步军的五倍以上,更何况元起送出的,还是精锐骑兵呢。张武在得到这一千骑兵之后,才得以杀回肥如,保住了泰山和关威等人的性命,从这个角度来讲,张武一直认为元起是自己三兄弟的救命恩人,后来的数年之间,这一千骑兵跟随张武南征北战,他们用每战必先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斗志,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张武的思维,让张武体会到了小人物也可以有大勇气的道理,现在张武很少像历史上那样时常鞭挞士卒,归根到底,还是受到了这些骑兵的感化导致的。时至今日,当初的一千名骑兵,仅剩下不足五百人了,但他们大多都已经升职为中下曾的军官了,可以说他们是泰山麾下骑兵的中坚力量。现在泰山让张武带着这些人去和元起决战,张武自然感到下不了手了。
张武的踌躇,让泰山很是不开心,罕见的对张武绷起了脸,泰山直视着张武,低沉的问道:“三弟,你何时也有妇人之仁了?这里是什么地方?现在是什么时候?哪里容的你如此忧犹寡断而误国误民?你若不去,日后也就不必再叫吾大哥了。”泰山的这一番话,软硬兼施,站在大义的高度。还夹带着兄弟私情,给张武明确的指出两个选择,要么率兵去抵抗元起,要么兄弟之间恩断义绝。
泰山的坚决,让张武无从选择,只好叹息了一声,然后郁闷的提起丈八蛇矛,带着直属的一万骑兵移动到了本方大阵靠近燕军的一侧,只等大火熄灭。便率军挡住元起的猛攻。
与此同时,火海的另一边,元起透过火焰看到了张武的动向,知道他一定是奉了泰山之命。准备在火焰熄灭后拦截自己的。元起不是无情无义的人,他先前数次帮助泰山,其实说穿了只是想拉拢关威和张武,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和彼此的接触。元起已经改变了想法,他已经没有了拉拢之心,一方面如今元起麾下可谓猛将如云,天将,良将层出不穷,也不是太需要这两员虎将,当然,如果能收入麾下,那也是不错的。另一方面这两人在元起眼中都是真正的好男儿,尽管他们各自身上都有着明显的缺陷,可是人无完人,有缺陷的人才显得真实,正因如此,元起实在是不想和张武兵戎相见,或者说,是泰山故意让张武站到元起的对立面,利用元起重情重义这一点,用张武来牵绊住元起,为泰山攻打汉中争取时间。
暗暗叹息了一声,元起心中清楚,今日和张武刀兵相向,是不可能避免的了,这让元起的心中感到十分难受,而更让元起感到恶心的,就是泰山的小伎俩了,他明知自己和张武的私交深厚,却偏偏让张武来阻挡自己,可谓真枭雄也。
火焰在元起的郁闷中渐渐平息了下来,泰山不等战场边缘处的火焰彻底熄灭,便下达了进军的命令。张嶷、张翼带着近十万的益州军,踏着已经被烧焦的大地,冲向了汉中城,而张武则是带着一万名本部骑兵和另外的四万益州军,慢吞吞的挡在了元起面前。
元起带着一丝苦涩,独自催马上前,看着张武漆黑如锅底的面庞,对张武说道:“张将军,你这是要与某为敌吗?”
张武先是摇了摇头,随即又点了点头,最后同样苦涩的一笑,举起丈八蛇矛指向元起,有些失落的说道:“兄长之命,俺老张不得不从。元起老弟,对不住了。”张武的这句话,等于是彻底和元起撕破了脸,站到了元起的对立面。
“好,既然张武有苦衷,某也不再说什么了,你我各凭本事吧!”元起怕张武为难,也就不再继续说下去了,而是提出了决战的要求。
张武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大声喝道:“众将士听令,列阵迎敌!”若是在往常,张武这一声令下,他麾下的一万精锐骑兵便会立刻运转起来,根据敌情迅速结成有效的战阵。可是今日,张武身后的精锐骑兵们却没有动,或者说,他们动了,但却并非想张武想象的那样,结成战阵。
在五百多名中下层军官的带领下,一万名骑兵中,至少有八千余人都翻身跳下马鞍,丢掉手中的武器,向着元起的方向单膝跪地,口中高呼着:“参见主公!”这八千多人中,有很多人都没有见过元起本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元起的感恩,因为这支骑兵,是以当初一千名元起麾下的燕赵骑兵组建起来的,他们的灵魂,是属于元起的,虽然后来加入了很多后来者,但是这些后来者却在原班人马的带动下,继承了燕赵骑兵的军魂。任凭是谁,也不会忘记第一个教自己骑马,第一个教自己执刀的人,对这些后来者而言,元起送给张武的班底,就是他们的恩师,是他们的引路者,是他们亲密无间的战友和兄弟,所以,这些后来者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也逐渐烙印上了燕军特有的印记,这就导致了眼前这百年不遇的一幕。八千多名精锐对着敌方的君主单膝跪地,口称主公。
“你们!你们在做什么?起来,全都给俺起来!”张武在看到身后的情况后,有些疯狂的大喊了起来。这些人的为人,没有人比张武更清楚,他们都是和张武一起历经过生死,一起在各处战场上摸爬滚打过的,与其说是张武气愤,倒不如说是张武心痛,他不想失去这些和他一起患过难的老部下们。
然而。在一名年过三十的校尉带领下,八千多名精锐第一次做出了违反张武命令的事情,他们依旧跪在地上,没有起身,并且开始动手解去身上的铠甲,将脱下来的铠甲在地上叠放整齐之后,那名校尉对着元起的方向呼喊道:“军士王三,请求归队!”八千名骑兵在王三呼喊过后,跟着齐声喊了起来:“我等请求归队!”
元起身后的马越早就看出这一队骑兵的战斗力不凡。心中很是喜爱,见到这一幕之后,马越立刻策马来到元起身边,低声对元起说道:“二哥。你就准许他们回来吧,他们可都是精锐之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