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往生纪实 > 第13部分(第2页)

第13部分(第2页)

由此曹长久有了一个较长的无任务时间,大概也就是三个月这样子,长久完成了自己梦想中的cpu大部分的逻辑设计工作。

而且由于样机的试制成功,长久以它为平台,写了一个模拟器,模拟自己设计的cpu实际运行状态,以此进行排错、改进。

结果是令人开心的,等到整个cpu的逻辑结构通过排错、纠正之后,已经可以达到每秒千万次的理论运行速度了。

当然,只是理论上而已,如果制成芯片成品,无法达到这种状态。况且长久设计的只是一个8位实验型cpu,在华夏现有的芯片制造工艺下,成品能达到每秒百万次就了不得了,要知道英特尔最新的16位cpu8086也不过才达到80万次每秒。

至于为什么曹长久对自己的cpu这么有信心是有原因的,制造工艺达不到要求只能是在系统架构上做文章了。

很不巧,曹长久所知道的系统架构可是很成熟的,在梦中的年代,长久做的最多的就是arm处理器。

提起英特尔、amd可能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我们接触的很多,桌面市场的霸主嘛。但是要知道x86系列在世界上整个处理器的市场上更不算不上最大。

世界上出货量最多的处理器还是arm,几乎与电脑有关的设备,无处不存在arm的身影。比如你用的手机,比如你用的路由器,比如你用的所有用电脑控制的电器,数量至少是英特尔的十几倍。

arm处理器最大的有点就是便宜,但是性能……怎么说呢,如果我们电脑用的是arm处理器的话,程序运行只会比英特尔快,而且便宜。

这个没有办法,是系统架构决定的,arm处理器几乎是最早的risc处理器了,其最初的32位核心只有三万个晶体管。

读者可能不知道,要实现32位的微处理器需要多少晶体管,比较一下就知道了,七、八十年代最拉风的32位cisc微处理器是摩托罗拉的68000,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集成了六万八千个晶体管,由此可见先进的架构能取得多大的优势。

第一代的arm处理器只用了近三万个晶体管,芯片面积很小,但是其效能却比英特尔的286更强劲,而且由于使用的晶体管减少,其消耗的电能也很少,可以说是物美价廉。

只是可惜risc但概念提出的太晚了,又或者ibm发布个人电脑太早了,总之现在的个人电脑市场被cisc所霸占,人们为了大量的应用软件而不得不使用垃圾的x86架构的cisc处理器。

曹长久现在就是这个想法,使用更先进的架构设计制作处理器,至少可以在华夏现有的工艺条件下能够达到与国外微处理器相比更高的性能,翻转这片天空。

可是这又谈何容易,技术并不是一切,没有出货量的保证,如何能够成为主流,不能成为主流,谈什么翻天覆地。

曹长久可不管这些,来自于梦中那近乎于偏执的信念支持他无原则的反对x86,在这个空白的时代书写自己的画卷。

虽然逻辑设计近乎完美,可是曹长久毕竟是一个软件工程师,他不熟悉布图工作,这么大规模的布图工作量,要让他一个人完成,只能是一个悲剧,所以他有打起了主意。

……公告:网文联赛本赛季海选阶段最后三周!未参加的小伙伴抓紧了!重磅奖金、成神机会等你来拿!点此参与……》

三十

于冒泡:前面写的有点不满意,出不了采,全是枯燥的解释。下午还有。

~~~~~~~~

最近有点奇怪,按理说757样机的试制成功就可以进入计划的下一步了,可是新出现的问题却困扰着研制组的所有人。

样机自从成功运行过了整个测试之后就不太稳定,呈间歇发疯状,没事的时候运行平稳,可是总会在某个时刻随机性的出现错误数据,严重时还导致死机。

王所他们几乎将整个机器拆开了重新组装都没有用,怪就怪在这种错误是随机性的,可能一个星期没动静,发作了就一天没法工作,伤透了脑筋。

硬件排查已经接近尾声,组员们几乎是重新制作了一部新机器,这种状况依然出现。

很自然的,人们的目光就聚焦到了软件上,毕竟这种编译器是曹长久一人搞得,目前还属于国际领先状态,其他人还不太明白。

王所也怀疑,询问曹长久的意见。

长久耸耸肩:“这我哪知道,源代码都在这里,你们也都签了字同意的,您老是专家,你看这东西能有问题吗?所有测试都是运行同一个程序,不可能今天运行一遍没问题,第二天再运行就接二连三的出错。说软件编译有问题,恕我直言,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王所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关心则乱,任谁遇到这种没头脑的事情也抓瞎。没办法,只好继续排查,死马当活马医吧。

曹长久也觉得奇怪,这种随机性出错的感觉好熟悉啊,当年梦中的pc机老化之后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cpu或内存等集成电路老化失效不稳定造成的。

但是大型机会是这个原因吗?曹长久对这个不太懂,没不准情况,只是向王所说了自己的想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