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的交集,是太子十岁之时,刘裕在长安担任执戟郎中。
两人在大殿上遇见,应昭看他年纪大了点,便好奇问为何他都这么大了,还是执戟郎中。
执戟郎中就和金瓜武士差不多的存在。
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高大英武和帅气逼人。
刘裕很帅,哪怕年纪很大了,依旧很有魅力,是那一种你看了一眼,就会觉得:嗯,比我差点的那种人。
刘裕说,他被顶了偏将军的位置,闹到了兵部,兵部怕事情闹大,就打发了他执戟郎中的位置,给皇帝做仪仗用。
说着,老泪不免纵横。
他是有才能的!
几十年一步步爬上来的老兵,他没有成为兵油子,甚至自费去了很多名家拜师,也指挥过几十场千人以上的战役。
可是……可是……
他是最终还是因为出身的原因,死死被压着。
哪怕他曾经也说,他是汉楚元王之后,也是望族。
甚至将毕生所学,着出《兵法要略》一卷。
不管如何刷名望想要往上爬,世家只说他是刘寄奴。
曾有谢氏大族嘲笑他:“人说寄奴曾住,故而名满一方。我看此地贫贱恶地也,混棍窃盗,以为类同,贻笑大方矣。”
应昭调查了刘裕,看着和曾经那个气吞万里如虎的宋武帝比起来,眼前的刘裕,宛若一个一事无成的中年老男人。
饱经沧桑,郁郁不得志。
不管是不是因为他是宋武帝,但这里是汤国,是一个全新的朝代,但也是一个陈旧的时代。
应昭还是选择伸出了手,将刘裕调到了六率。
不管是缅怀,还是出于收集名将的恶趣味,应昭还是在遍访名师的时候,带着刘裕等人,一直学习。
直到三年前北伐柔然。
应昭成名了,刘裕也成名了。
世人皆称其为大器晚成刘德舆,但如果可能,他本该在三十就名扬四海。
因为他的能力,毋庸置疑。
应昭好几次冒进,都是刘裕从旁策应,这才免于彻底崩溃。
要是没有刘裕收尾,哪里还有应昭?
只不过其中玄妙,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应昭是全天下底层的代言人,世人希望的灯塔,应该是明亮无暇。
这也是为什么奴儿军被拆的时候,应昭把刘裕留在宁夏镇的原因。
因为刘裕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