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大秦嬴华 > 第68节(第2页)

第68节(第2页)

&esp;&esp;因为,他们的县令,现在已经开始准备进献给大王的新年礼物了。

&esp;&esp;若是这个就连县令大人都说好的“瓷器”被献上去,那么他们这些烧制瓷器的人,最低也会分得不少的财物回家过一个好年,若是鸿运当头,或许他们也会从左工室里独立出去,单独建造一个属于“瓷”的工室?若真是这样的话,他们这些掌握了烧瓷技术的工匠们,也可以做一下成为令史的梦了。

&esp;&esp;毕竟,他们的县令大人,对待“人才”,可是非常慷慨的。

&esp;&esp;虽然但是,能在左工室里做活的工匠,谁手里没有一两个绝活呢?这些人走了狗屎运,烧出了那个叫“瓷”的宝贝,没道理他们自己也烧不出来?毕竟烧的都是同一个窑,那些人能烧,他们自然也能烧。

&esp;&esp;工室里没有那么多的窑,他们可以回家自己烧嘛。烧窑而已,又占不了多少地方,所需的不过是焦炭,去跟大匠令申请一下,大匠令为了能在县令面前做出成绩,肯定会批给他们的。

&esp;&esp;于是,左工室一时间兴起了烧窑的热潮。无论是在工室里烧公窑的,还是在自己家里烧私窑的,只要每一窑上交足够量的陶器,其他的任由他们自己发挥。

&esp;&esp;不得不说,左工室的大匠令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压右工室一头的。

&esp;&esp;右工室仍旧在一门心思的炼钢,他们倒是做出了坚韧的铁饼(榨油的),也做出了螺旋细纹的铁环(

&esp;&esp;螺丝),但仍旧没有做出县令要求的,能薄如蝉翼、韧而不断,吹毛断发的神兵利器来。

&esp;&esp;秦鱼知道,炼钢的窍门,是掌握好含碳量,但这个含碳量到底怎么掌握,他是真的不知道,只能让右工室的铁匠们自己去琢磨。

&esp;&esp;去看过最新烧出来的一批陶与瓷相间的陶器之后,秦鱼抬脚进了处于左右工室上游的煤工室那边。

&esp;&esp;煤工室建在离沮水支流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之所以选在这里,自然是因为此处用水方便了。

&esp;&esp;一个小型的水车建在溪流里,有两头牛正被套了绳索围着一个齿轮转圈,齿轮被畜力拉着不断转动,带动另一个齿轮转动,然后一个齿轮套齿轮的将力不断扩大,最终带动水车将溪流里的水引到架在高空的水槽里。

&esp;&esp;这是墨家子弟新造出来的楠

&esp;&esp;楠是东乡的一名黔首,父母年迈,兄嫂生活拮据,等他傅籍分家的时候,竟然分得了一顷田地。

&esp;&esp;不是少,是太多了。

&esp;&esp;田地多,交的税就多啊!

&esp;&esp;家中原本是没有这么多田的,但是,楠的仲兄,死在了战场上,虽然没有军功爵,但有赏赐,足足有一顷还要多的田地呢。

&esp;&esp;仲兄没有娶妻,更没有孩子,所有的赏赐,就都给了他们家。

&esp;&esp;可是,父母年迈,身体早就被日复一日的劳作给拖垮,已经种不了地了,兄嫂能力有限,生活拮据到已经溺死了两个孩子了,他们只能养的活一个孩子!

&esp;&esp;溺死第三个孩子的时候,丘嫂的眼睛哭瞎了,这下连布也织不了了,更别提下地种田了。

&esp;&esp;所以,楠傅籍的时候,父母的田加上兄长们的田,以及官署分给傅籍男子的田,加起来,也足足有一顷。

&esp;&esp;一顷,就是一百亩地,实在是太多了,楠一个人,即便加上妻子,他们两个大人,也根本就种不了这么多地。

&esp;&esp;而且,东乡多涝,他们每年实际上耕种的田地,只有二十亩左右。

&esp;&esp;如果楠跟妻子勉强能耕种二十亩地的话,那么压在他们两人头顶上的赋税,简直是一座不见天日的大山!

&esp;&esp;秦国税制十税一,东乡情况特殊,每年会有赋税上的政策倾斜,也就是说,给东乡的田地取程的时候,会相应的减少一些。

&esp;&esp;但这“一些”,也只是杯水车薪。

&esp;&esp;因为,楠家的十税一,是在一百亩田的基础上税一,也就是说,楠每年光田租税,就要上交十亩田地的出产,再加上他跟妻子、儿子的人头税、布帛税、刍稿税

&esp;&esp;可以说,楠跟妻子不吃不喝全力耕种这二十亩地,到头来,也不一定能交齐所有的赋税。

&esp;&esp;更何况,楠这个壮劳力,每年还要定期服一个月的劳役,遇到战事或者挖渠修城墙的时候,楠还要被征调去服军役、服苦役。

&esp;&esp;楠不在家的时候,家中重担就全部压在妻子的身上,可妻子,还要怀孕生产抚育幼儿。这是他好不容易娶回家的妻子,平日里宝贝的不得了,哪里舍得让她怀着娃娃的时候还要下田耕种呢?

&esp;&esp;于是,楠过上了

&esp;&esp;借高利贷的日子。

&esp;&esp;楠服劳役的口粮,可以向官署借贷,但他每年交不上的各种税,就要想法子从其他地方借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