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老臣愚见,三位的高论之中,我是赞同第二种意见。我估计,敌人不久就会撤去的。据我所知,楚国历次出兵,从未出动过这么多军队的。这次,公子元的动机,没有一点政治目的,只是想讨好他的嫂嫂罢了;只是要求一个小小的胜利,装装门面罢了。”
说话间,情报部门说敌人先行部队已越过市郊,快要打进城来了。叔詹说:“老夫自有妙计!”
于是,叔詹负起了防城责任。他下令军队统统埋伏在城内,大开城门,商店照常营业,百姓往来如常,不许惊慌失措。楚兵先行部队已经来到。先行官一见这般模样,先是疑惑,继而料定对方必有准备,故意设下这条诡计,骗人城去包围歼灭,还是请示主帅吧!便下令本军就地扎营。
不久,公子元率大军来到,先行军诉说了城里的情况。公子元很吃惊,立即走到一个高地上察看一番,只见城里到处埋伏着军队,刀剑林立旗帜整齐,心里纳闷儿,猜不透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跟着后卫统帅也遣人送来情报,说齐国已联合了宋鲁两国,起重兵来解郑国的围了。
公子元大惊,急忙对各将领说,如果齐军堵截我军的退路,那么就前后受敌,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诸位将领并不明白这次征伐的本意,主张速战速决,先拿下郑京再说。公子元自然不会接纳这种意见,他所想到的不是军事价值,更不想冒失利或失败的危险,因为万一失利,怎么讨得嫂嫂的欢心呢?这几天之内就直捣京城,也算是争了面子了,对美人也有交待了,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暗传号令,人衔枚,马摘铃,连夜拔寨回国,又怕郑军会乘机追击,于是把所有的营幕保持不动,遍插旗帜,·以疑惑郑兵。
公子元悄悄溜出郑国境内之后,才让军队鸣锣击鼓,奏起凯歌。这边叔詹到天明遥看楚营,毫无动静,飞鸟盘旋,于是知道楚兵已经撤走了。叔詹准确地预见到一切,除了没有想到楚兵也用空营计来迷惑郑国。
不久,齐国等联军果然出现了,见楚军已尽数撤退,便也收兵回国。
于是大家非常佩服叔詹的机智和勇敢。
叔詹随机应变,由于准确地揣摸到对方只想得到一个不失面子的名声而并不以军事胜利为目的,所以不必与他硬拼,只要吓唬他一下,他在危险面前会自动撤离的。所以说,叔詹的应变能力是很强的。
做人处处离不开“应变”二字。世事变化,往往出人意料,怎么办?不妨学一学厚黑大师的秘诀:以变为本,以应为用,防不住,躲不掉,变一变,变化越多,越是游刃有余。因此,变才是处世的黄金法则。
黑白经:
变化必须讲谋略。没有谋略的变化,是愚变。就像没有点睛的龙,不过是一条死龙而已。善谋之士,一定就是善变之士,驾驭各种变化规律,为己所用,就如同御龙而行,无往不利。
4、因势而变,巧借外力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很多事情不是我们的力量可以解决的,因此,只有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乘势而为才会取得成功。厚黑行世者都善于借力、借势去营造有利的氛围,从而为他们的生活化解了难关,铺平了道路。
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被立为太子,小儿子叫共叔段。母亲姜氏喜欢小儿子,不喜欢大儿子,想废掉寤生的太子,改立小儿子。只是郑武公不同意而不能得逞。郑武公去世后,姜氏与共叔段合伙秘谋夺取寤生的大权,不想败露了,共叔段自杀身亡。当寤生得知母亲为弟弟出谋划策之事后,非常气愤,把母亲送出京都,发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可是,没过多久,继位当国君的郑庄公寤生就后悔了。
郑国之臣颍考叔得知此事,提着狩猎得来的猫头鹰来到京都,以向国君进献野味之名来拜见郑庄公。
“你进献的是什么野味啊?”郑庄公笑着说。
颍考叔急忙上前,回答:“禀国君,这种鸟叫饕,极不孝。小时候它母亲哺食喂它,长大了却不懂回报,反倒吸食母亲的肉。所以人们都捕捉它,将它煮着吃。”
吃饭的时候,郑庄公命人赐羊肉给颍考叔吃,颍考叔接过羊肉,先挑出——块上好的羊肉包起来,恭恭敬敬地放在一边,然后才开始用餐。郑庄公看他这样做觉得奇怪,便问颍考叔为什么不吃那块上好的羊肉。
“我家有八十岁的老母亲,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羊肉。主公赐我这么好的羊肉,老母吃不到,我哪里能咽得下去?我想将它带回去给她老人家尝尝,想必主公不会责怪我吧。”颍考叔说。
郑庄公听了,长叹—口气,“你真是孝子呀!”说着,两眼涌出了泪水,“你有母亲可奉养,能够尽儿子的孝顺之心,我却不能了。”郑庄公停了—下,又说:“为子不能尽孝,为臣不能尽忠,何以立于天地之间?”说完,脸上表情十分悲戚。
颍考叔装着不知情的样子问道:“姜夫人不是还健在吗?大家都知道主公十分贤孝,对姜夫人的话惟命是从,主公怎么能说不能尽孝呢?”
郑庄公长叹一声,把母亲姜氏已经送出京都之事告诉了颍考叔,并说:“当时这件事处理得太草率,现在想来很是难过,无耐已经立誓言。真是追悔莫及呀。”
“大家都说主公至孝,主公现在一定非常想念姜夫人。如果觉得曾经发过誓,一旦见面就失去威信的话,我倒有一个办法。所谓黄泉就是地下的泉水罢了,其实就是地下的意思,不一定非等到人死了才到地下。如果让人挖个地道,在地下修一座宫殿,先请姜夫人住在里面,主公到那里去见她,不就是‘不到黄泉不相见’吗?见面后再把夫人接上来,这不是两全其美吗?”颍考叔听了郑庄公的话后,开导地说。
庄公听了非常高兴,连声称赞颍考叔的孝心和忠心,更称赞他的聪明才智。就这样,郑庄公按照颍考叔的办法把母亲接回京都荥阳。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为美谈,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颍考叔的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郑庄公作为国君当然不能言而无信,不对自己的誓言不履行。那样的话,他会失之以威,失之以信。当然,郑庄公不便与母相见不仅仅就这一个原因,其中还有更为复杂的气愤与感情对垒的因素。要知道,虽然姜氏为郑庄公之母,但她曾经谋划与弟弟一起加害于他,这种行为孰可忍而不可忍,孰可愤而不可愤。但话又说回来,她再那么行为不端,也还是他的母亲,而且弟弟已经自杀,她不可能再为了“王权”而与他过不去了。何况,赶母出都是他一时太气愤不冷静而草率作出的。这就是郑庄后悔将母亲赶出京都荥阳的真正原因。
为子要尽孝,为臣要尽忠,这是顺乎自然,顺应社会,合乎情理的客观要求,对国家、社会有利之道。郑庄公当然更不愿违背。这就是一种“势”,而颍考叔正是抓住这个“势”,利用送猫头鹰,借机指出为子不孝必遭众人憎恨的道理,以最好的羊肉,自己舍不得吃,留母亲吃,以及偷梁换柱,变通地给郑庄公违背誓言找了个借口等方法对郑庄公进行开导,引导,从而使郑庄公打消了顾虑,不再犹豫,抛弃前嫌,与母亲相见。
厚黑学认为乘势而为,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该办的事。生活中不少人希望以一己之力办事成功,殊不知这样做容易得不偿失,真正高明的人必然是顺流风而行,乘势而行。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人生道上,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要求我们顺应时势,无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他人;无论是对待机遇,还是对竞争,要及时地捕捉到尚以“可能性”存在的“势”,然后,尽其所能地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把它变为现实。这样,顺利和成功将会更多地陪伴我们。
黑白经:
生活中办事因势而变,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该办的事。有些时候办事能利用对方的对立思想情绪,有意识地反过来说,反过来做,使对方与你唱反调,也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
5、有变化就会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