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北宋 郡主 > 第113章 缅怀良将赵恒伤怀意惆怅太庙静思君王筹谋心迷茫(第1页)

第113章 缅怀良将赵恒伤怀意惆怅太庙静思君王筹谋心迷茫(第1页)

知道杨延昭等百战之将去世的消息,赵恒心情是低落的。

他把自己关在太庙里三天三夜,不肯离开。

他心里知道,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打仗靠的不仅仅是士兵们的勇猛,还有战将的智谋。而那些能征惯战的百战之将,是需要烈火淬炼的。一支百战百胜的部队更是需要在刀山血海里拼杀才能历练的。而现在,大宋朝几乎挑选不出这样的将领。更没有这样的军队。

赵匡胤时期,大宋朝不过十万禁军却南征北战所向披靡。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禁军已经达到了五六十万的规模。军队数量不可谓不多,且都是他哥哥留下的百战之兵,可赵二的战绩呢?除了覆灭了夹在大宋和辽国中间,风雨飘摇数十年的北汉,其他战役打的是一塌糊涂。高梁河之战还有雍熙北伐,两次主动进攻的大战,打成了一坨屎。几乎将大宋朝的禁军精锐全部损失殆尽。

而到了他赵恒执政时期,大宋的禁军已经接近九十万。可战斗力如何?兵员的素质如何?赵恒心中是有底的。

契丹人家学的是唐朝的府兵制,能参与作战的都是社会精英。人家打仗是有军功的,是可以分田拿钱的。

而宋朝的军队制度,进入部队的大多是犯了罪的犯人,或者是穷的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普通老百姓还好一些,若是罪犯组成的军队,那纪律性能好到哪里?更别提对朝廷的忠诚度和荣誉感了。所以自宋太宗赵光义以后,大宋朝遇到起义基本是让驻守边关的职业军人来平叛。那接近一百万的禁军基本就是吃干饭的,连水泊梁山这种盗匪都搞不定,经常上演大规模的溃散和倒戈,连老百姓都不如。

想到这一层,赵恒非常的不甘心,但也只能这样了。难道要走回五代时期,军阀换皇帝像换衣服一样?把皇亲国戚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大宋畏战,怯战的情绪在大宋的朝堂上蔓延开来,也让赵恒感觉到了一丝不安。

并且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直到西北方的狼崽子们长大,开始咬人了,宋朝人的战斗基因才会觉醒。并建立起一支敢战能战的军队。并且成为北宋的脊梁,这支军队就是未来大名鼎鼎的---大宋西军。

但是在这支军队出现之前,享受了接近二十年的大宋朝,还是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的好。

赵恒本性是喜欢逃避的,相比于开国的太祖太宗皇帝,他柔软的。

他无法做到像他的伯父赵匡胤一样在疆场厮杀,开疆拓土,杯酒释兵权,有扭转乾坤之力。也不能像他的父亲一样内压群臣,外凌异族,为了自己至高的权利可以不择手段,即便是要死,也要将挑衅自己的敌人扒下一层皮。

但这并不代表赵恒是好欺负的,表面和气的赵恒,每次遇到困难总是能轻描淡写的做出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扭转乾坤。

赵恒在太庙里反复琢磨着目前的时局,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第一,自己老了,不光精力不够,还经常神志不清,也许用不了多少天就会像历代先王一样,自己的牌位也会立在太庙了。封建帝制王朝,最脆弱的时候就是皇帝做权力交接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山河动荡,宗庙倾覆。是时候准备做权力交接的工作了。

第二,目前大宋的国力因为天灾的原因有所受损,元气大伤,虽然开封附近有九十万禁军,但战斗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大宋朝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财政开始吃紧,安定国内是目前的头等大事。至于出兵作战,和辽国争论正统都是次要问题。

第三,老一辈的战将基本老去,新一代的将领还没有成长。而且由于国家制度的原因,也不可能再培养出像杨延昭,李继龙,潘美,曹斌之类的战将了。

第四,赵恒统治的大宋,目前依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灿烂,科技最先进的国家。

第五,目前国家周围的邻国都还算乖巧,大宋没有受到任何威胁。至于喀喇汗王朝的崛起,也许对文化层面有一定的冲突。但是对于他大宋朝皇帝的统治来说,没有任何威胁。最多也就是在甘州、沙洲的归义军被进一步的削弱。最终落入党项人的手里。但是这样一个代价他作为皇帝是可以接受的。

就在赵恒归纳总结他目前所面临的情况的时候,只听得外面吵吵闹闹的,有人说话。

宦官雷允恭的声音:“官家正在闭关,谁都不见。”

刘娥的声音:“别人不见,可未必就不见我。”

雷允恭说:“官家说了,谁也不见,皇后也不见。”

刘娥的声音:“官家已经一天没进食了,饿坏了龙体,那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官家任性,你们不敢管他他,我敢管。快给我统统让开。”

说罢,刘娥就带着人往里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