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这医院出生的。
爸爸曾说,那一天的早晨就只有我这一个孩子出生。他在手术室外听到我洪亮的哭声,还以为我是个男孩子。
幼时的我总生病。总去医院扎青霉素。每次扎青霉素之前要在我左手的手腕上皮试,看看我是否对青霉素过敏。
皮试好像是15分着左右。每次皮试的时候我都对着左手手腕的针孔虔诚的祈祷:一定要过敏啊!一定要过敏!
祈祷是无用的,我从小就知道。虽然知道无用,可还是会选择每次都祈祷。
青霉素是扎屁针。每次给我扎针的时候,我都哭嚎着抗拒。
虽然每次我都抗拒扎针失败,但面对下次的扎针,我依然挣扎抗拒。
当然,每次对抗的过程中,我都免不了的收获来自妈妈的“爱”——掐大腿啊、怼我两拳啊、挨骂啊之类的。
扎完屁针后,我都会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趴几分钟。椅子是由木条拼装成的,长且窄的木条被涂成姜黄色。
趴几分钟后,妈妈就会带着走路一瘸一拐的我往外婆家走。每次走的时候,她都会絮叨:“痛快儿的扎完多好!就你事多。使劲儿嚎、拧着不扎针!不扎针你病能好啊?嗓子嚎哑了不也得扎!有屁用!”
我默不作声的跟着她。每一次都一样,没有例外。
后来有一次妈妈带我在医院排队抽血。我看到医生给我前面的一个小胖男孩一次抽了那么多血,还抽了好几管!
恐惧使我转身就跑。我分辨不出医院里的哪条路是通往外婆家的路。没关系,只要不是死路就行。
那天,一个小小的小女儿在医院里无头苍蝇般的狂跑,我后面除了我妈妈,还有几个跟我妈妈认识的医护人员跟着跑,帮忙抓我。
那天,我没抽血。我挨了一顿打。挨完打我收到了一袋香蕉面包。
如果不抽血,挨顿打算的了什么!
在我五岁的时候,舅妈在这个医院生了一个男孩,我叫他老弟。
这一年,菟丝姐九岁。
外婆她们在医院一楼手术室门口等舅妈。菟丝姐带着我偷摸绕到手术室的窗户下。(至今也不知道这个位置对不对嘿)
她告诉我,舅妈在里面生小宝宝。
我俩可以在这趴窗户偷摸看舅妈生孩子!我抬头看了看窗户那需要我仰望的高度。
姐姐说能看到,那就能看到!
那时,姐姐说的我都信。
菟丝姐努力把我架到她的肩膀上,颤颤巍巍地站起来的过程中还不忘告诉我:“你使劲儿够窗户,往里看!看到里面有啥告诉我!”
我怕摔倒又想够到窗户,便努力用手扒墙。
那时,我俩是起来不到一米五的小屁孩。
趴不了窗户、看不到是肯定的。我和姐姐又走回手术室门前。
那时候的手术室大门是那种对称的、刷着白漆的、门中间带着大弹簧的、一推一拉间能自动回复到关闭状态上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手术室大门开关间,我看到了地上有一堆带着血的白色纱布和棉花。
现在回想起那些曾经,真的很想笑。
后来上小学的时候,从学校走到外婆家,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条宽的路,一条窄的路。我喜欢走宽的路。这条路就在这医院边上。
窄的那条路上有很多卖货的。宽的这条路上只有两个人在卖货。一个人卖糖稀、一个人卖煮好的干豆腐串儿。
卖糖稀的人就是你给他多少钱,他就用两根小木棒卷多大的糖给你。
卖她干豆腐串儿的人呢,就是固定一串儿干豆腐多少钱,干豆腐串儿上会刷蒜蓉酱。
我不爱吃干豆腐串儿。每次路过卖糖稀摊子的时候,我都会买上一个小小的糖稀,沿着医院大墙跟下慢慢走,边走边搅糖稀,看糖稀变白之后放到嘴里,含一会儿再拿出来继续搅。
糖稀吃完,医院大墙这边也正好走完。
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的太快。这个小乡村留不住那么多的年轻人。乡村落败了,医院就被废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