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臣,颤巍巍地走到了正中间的位置。
“哦?刘尚书有何事?”正隆帝赵柱问道。
刘尚书名叫刘承乾,是大宣的开国元老,也是先帝最倚重的老臣。
曾经的他计谋层出,生生把大宣从一群流寇抬成了一个占据大幅版图的正统国家。
“臣认为,不可让关内侯去秦阳城!”
又来了,众大臣以及皇帝都快听出茧子来了。
当时定下让关内侯去秦阳城,娶盛海棠,接管军权的时候,刘尚书就一直反对。
一个多月来,又多次提起,着实搞得皇帝很烦,可人家是元老级人物,正隆帝赵柱必须敬重,只能哄着。
他面露不悦:“刘爱卿,此事早已盖棺定论,怎么又旧事重提啊?”
刘尚书扯着嘶哑的喉咙道:“臣思来想去,还是认为此事万万不可啊!”
“秦阳城盛家军乃是盛柄怀创立,现由盛海棠统领,如若轻易换帅,会导致盛家军不满。”
“且,盛海棠是女儿身,年轻气盛,万一她不愿嫁作关内侯,我等该如何自处?”
“是一道敕令剥夺军权,还是起兵征伐秦阳城?”
……
刘尚书啰啰嗦嗦一大堆,听得众人一阵心烦。
“陛下别忘了,外面还有数万的蛮族士兵,臣听说,盛海棠颇有才能,接替其父将军之职后,承其父之志,先后击退蛮族两次进攻,且有一次是主动出城迎战,杀敌数千。”
“其本人更是英武无双,亲自冲锋陷阵,无往而不利。”
“就算是我等开国功臣也望尘莫及啊。”
此话一出,朝堂上,喧哗声一片,这等事迹,众人还是头一次听说。
一个中年文官站出,反驳问道:“刘尚书此话,未免太过夸张,两万守军,面对十万蛮族骑兵,也敢出战?还大捷而归?”
“我看,言过其实了吧。”
刘尚书冷哼一声继续道:“尔等在洛城附庸风雅,寻欢作乐,何时关注过边关之事?”
“秦阳城五年无粮草供应,大灾之年,更是毫无赈灾之粮。”
“你们可知,秦阳城一旦失守,我大宣将无险可守吗?”
大宣这个时期,盛行清谈玄学,大多数的官员们都忙着务虚,正事儿一件不干。
从上到下,绝大部分的人,认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荣华享乐都只是一时的,只有文章可以永远流传后世,是不朽之盛事。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清谈之风,躺平的价值观大行其道。
谁干实事就排挤谁,每日里清谈的官员们反而平步青云。
就比如这中年官员,名叫陈闲之,是名门之后,诗书画三绝,朝廷多次请其出仕,他多次推辞,直至从七品官加到了三品大员,才出来为官。
当了官之后,则是以不做事为荣,有人问,他的户部掌管多少钱粮,手下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