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能力的肯定为我们带来了成功,带来了胜利,同时也向外界显示了自己的信心。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信心,那么你将永远无法得到崇高的地位与名誉。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些人显得微不足道,他们仿佛在社会交往中没有任何地位。这是因为他们从没有以一个胜利者或者征服者的身份去思考、去做事。他们往往没有那种极具建设性的、充满活力的精神态度;他们往往给人以一种软弱的形象。在一个人没有学会如何展现自己的能力时,他永远不会具备任何吸引力或者说服力,去吸引自己所期望的事物。只有积极向上的品质才可以吸引现实中美好的东西,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消极懦弱的品质则会排斥这样的东西。事实上,一个成功者往往首先拥有一个成功的精神态度,这是作为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思想,并不断加以创造,那些泄气的、沮丧的消极思想就没有机会占据我们的头脑。只有当我们无所事事的时候,恐惧、担心、焦虑、憎恨、嫉妒等才有机可乘,去破坏我们的心智。而当积极的思想正在忙于某事时,我们根本无暇理会那些消极思想。所以试着让自己忙起来就会摆脱那些消极思想了。
头脑其实也像士兵一样,需要被指挥并确定方向才能前进。大脑是不会停止工作的,除非你强行勒令它不去工作,或是受到了什么创伤。所以你要给大脑一个正确的方向,这样它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越做越好。
通常思维的坚韧性和持续性会直接影响到的工作效率。很多人在思想上都很软弱,缺乏韧性,所以他们很难在完成一项工作的时候,始终投人足够的精力和注意力。
初次见面后,我们就很容易判断出一个人的思想是坚强,还是软弱,因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多多少少都会显露出他的思维习惯。
积极思想的人是最有力量的。有些人在思想上非常积极,具有很强的征服力量,以致于普通人只能去追随他们、服从他们。世界都不得不屈服于这种强大的人们,他们的出现就带着-种威慑力,他们的每一句话都是命令,都是真理。
其实人们也不停地在分析追随某个人的原因,但同时他们还是不得不本能地去服从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有些人我们只见过一次,就被他所深深吸引了。他们给人一种十分积极而有力量的感觉,以致于我们不能不本能地被他们领导,并深信他们一定会成功,事情都会按照他们的意志发展。而另一些人则显得很消极、软弱、冷淡,我们很自然的就会认为他是弱者,是失败者?要想让别人感到你的力量,就必须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
我们身边的一些人有时会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他们从不期望出人头地;他们所有的愿望仅仅只是得到一个能够过上舒适生活的机会。他们从不期望任何其他的事情,只是一味地辛勤工作。他们从一开始就认为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充其量只是一种折磨,而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本应该是充满了幸福,充满了荣誉,我们应当是去享受生活的。我们的生活在不断进步,我们的思想范围也应当不断扩大,只有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不会对当前的生活产生反感,我们才能继续改善生活、创造生活。
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任何事情都不能代替那种胜利的意识,那种确信自己将永远取得成功的自信。从孩子可以记事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当将一种思想态度植于孩子们的头脑当中,那就是他们为胜利而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生来就是一个成功者,就像其他人看待他们的那样,他们是胜利创造出来的,注定他们为胜利而生,而不是失败。没有人为失败而来到这个世界。如果我们可以培养孩子们拥有一种胜利的思想态度,并让他们将这种态度时刻铭记于心,那么失败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将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应当教会孩子们如何展现自我,如何表达自己的自信,表现自己的活力,这是他们成长与教育过程中的头等大事。
要想过上和睦的现实生活,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积极的精神生活。你必须和自己的同事、朋友与家人建立一个健康良好的关系。在学会容忍自己之前,你必须学会容忍他人,否则,我们将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建立一种必胜的思想态度,我们就必须消除那些嫉妒、憎恨与复仇的想法,因为他们可能会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溃烂,为我们带来思想上的混乱,同时我们应当建立一种真正平和、平静的思想,因为这是我们灵魂当中最伟大的品质。
如果一个年轻人刚刚开始自己独立生活,急切地期望在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成功,他一定不要对自己这样说:“很希望获得成功,但我觉得我真的做不到我所设想的那样。我的工作经验与知识真是太有限了,我知道在我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内,很多人都无法获得成功、过上体面的日子,甚至有许多人还失了业,所以我想我可能犯了一个错误。但是我会尽我所能去干好每一件事,也许有朝一日我会有所表现。”这样的年轻人如此说,如此想,也会如此做,也许真的有朝一日会有所表现。但是他的这种不自信只能让这“有朝一日”变得遥遥无期,他不会获得成功,甚至会失去自己现在的工作。
事实上,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别人就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评价,而我们说什么也不会影响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必须用事实来影响别人。美国玛丽-K公司的创始人阿什女士,就是凭借自信创业成功。她说她就是常常想到童年时母亲对她说过的话:“只要你去做,你一定能成功。”正是这种信念,使她不断地克服逆境,发奋向上。她创业成功的实例鼓舞了很多人。
永远不要失去信心
面对挫折、困境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失望,甚至会产生绝望的念头,对生活失去信心,但成大事者总是设法将自己从这种落魄中拯救出来。
5岁的张海迪被医院确诊为患有脊髓血管瘤之后,父母不忍心看着年幼的孩子就这样倒下去、成为残疾人,他们千辛万苦背着张海迪走南闯北,访遍天下名医。医院里的大夫都非常可怜这个聪慧伶俐、才智过人的孩子,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也想尽最大的努力。在北京,医生想给张海迪做脊椎穿刺手术;但见她嫩骨头嫩肉的,又怕她承受不了那份痛苦。把长长的针头刺进骨髓,其痛苦之状是可想而知的,意志薄弱的成年人也忍受不住,何况一个娇娇嫩嫩、弹指可破的孩子!
面对大夫的犹豫不决和父母的举棋不定,张海迪却张着小嘴坚定地说:“阿姨、叔叔,不要紧,扎针我不怕,挨刀我也不怕,您把我的病治好吧,长大了,我要当舞蹈演员,当运动员……”见小姑娘这般刚强,在场的人,鼻子都酸酸的。多好的孩子呵,多么刚强的姑娘呵!
脊椎穿刺手术开始了。细细的长长的针,穿过张海迪的皮肤直刺她的脊髓。针尖每前进一分,张海迪的身子都要像触电似的猛地抽搐一下。蛇咬蝎螫般地痛啊,扯肝掏胆般地痛啊,张海迪咬着嘴唇,额头上滚着豆粒般的汗珠。大夫的手颤抖着,进针的速度慢了。张海迪却喊着:“阿姨,您扎呀!您扎!您扎呀!”站在一边的妈妈毛骨悚然,针扎在女儿身上,却似穿着她的脊髓,她不忍看这情景,慌忙跑到门外,独自压抑着痛苦的呜咽。“妈妈,您干什么呀?您别哭,我不痛,一点也不痛。”小海迪勉强咧开嘴微笑了一下。见此情景,妈妈用袖口抹抹发红的眼睛,脸上也不自然地露出了笑容。
少年时代无数次治疗的尝试,尽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张海迪的病痛,但在战胜一次次折磨的过程中,张海迪学会了在病痛来临的时候选择坚强,这已成为她人生的宝贵财富。当你尝试着选择坚强、面对光明,阴影就会逐渐离你而去。一个在身处困境时仍能够从能做到的事情出发、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人,比那些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张海迪知道自己的身体条件是无法与别人相比的,又加上经常身受病痛的折磨,从时间上来说也无法保证,因此要想有一番作为,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丰富,就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不懈地挖掘其他人不具备的成功因素。在某一点上的不足,并不等于自己一无是处。只要你能够紧紧地抓住一点,就可能以点带面、以面促点地获得总体突破的机会。
当自身的条件不如别人的时候,要想有一番作为,更要努力挖掘其他人不具备的成功素质,以求找到突破的机会。当普通人认为书籍是“乌七八糟”的东西时,张海迪却千方百计地寻找着它们。当有些人正忙于清理“垃圾”时,张海迪却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重病缠身的张海迪根本就没有条件像正常人一样跨进学校的大门,但她具备在当时的条件下许多普通人没有的素质:渴求知识、热爱书籍。在对知识的追求过程中,张海迪逐渐弥补了未能上学的劣势。她的努力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它的力量不知要比被动式的读书、求知大多少倍,这也是张海迪能够获得许多正常人也难企及的成就的重要原因。
挫折是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人的生活目标越高,就越容易受挫折。挫折对弱者来说是人生的重大危机,而对强者来说则是获得新生的绝好机会,他们会要求自己战胜挫折,把自己锻炼得更加成熟和坚强。如果说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了使青春的“刀”更锋利些,有志者应该勇敢地面对挫折的磨炼。
全家人从农村返回莘县县城后,张海迪最想要的就是工作,她盼望能早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但由于身体条件所限,张海迪一直待业在家。为此,她曾给党中央、国务院、省委写信,请求他们关心一下残疾人的生活与工作,可是一封封信都像泥牛入海,一点音讯也没有。张海迪的情绪已经跌入了谷底,特别是当她无意间发现了自己的病历卡,“脊椎胸五节,髓液变性,神经阻断,手术无效”赫然映入眼帘时,正被失业所困扰的张海迪甚至萌发了轻生的念头。
后来在家人的帮助下,张海迪的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她首先分析了问题的根源:自己绝望的念头是在空虚、闲散、无所事事的情况下产生的。过去在尚楼,怎么会觉得生活是那样充实呢?那时,我的下肢不也是瘫痪的吗?眼下,自己的大脑和双手依然健在,自己有什么理由,因躯体的局部残废而毁掉健全的另一部分呢?她在心中暗暗地发誓:“病魔把我变成了残废,我偏不屈服,干脆就和病魔作对。”
张海迪仔细回顾了在尚楼行医的经历,可以说是热情多于科学。对不少病症的发病原因不甚明了,治好病带有偶然性,治不好囿于盲目性。
她不满足于对确定的病症仅限于针灸治疗,她要下决心学习诊断和药物学。于是,她开始阅读大量的医学专著。读一般的文学作品易,读专业书难,读医药书籍更难,何况张海迪还是个残疾人。张海迪身体的主要支柱--脊椎,历经了几次大手术,摘除6块椎板之后,当时已严重弯曲变形,呈英文“S”形。为了减轻脊椎的压力,张海迪看书时,必须将身体俯在桌子上,用双肘支撑起整个身体的重量,久而久之,张海迪的肘关节处起了厚厚的老茧,书桌上的油漆先是脱落,后来竟留下了两个大坑。张海迪艰难地摊开几本医学专用词典、参考书,来回地翻动,几分钟才弄懂一段文字,半天看不完一页书。一步三回头,三步一停留,阅读之艰难,真像登山运动员向主峰进发,每前进一寸,都要调动全身的力量!
为了获得实践经验,张海迪开始解剖动物,做各种生理实验。看见妈妈买回的猪内脏,张海迪就找来了爸爸的刮脸刀片,一点一点、一丝一丝地切着,研究心、脾、肺、肾的结构,分析胃、胆、肠、胰之间的联系。有好几回,经张海迪之手的猪内脏,都被弄得稀烂一堆,像切碎的肉馅一样。为了弄明白动物肌体的功能,她解剖过活家兔;为了弄清动物的神经效应,她让朋友们捉些滑溜溜的活青蛙作标本。家里每次杀鸡、宰鹅她都不放过机会,亲自用刀解剖。弄得桌上、床上、身上、手上,到处都是血迹点点。
知识给张海迪插上了翅膀,她在攀登医学高峰的道路上一点点地前进着,张海迪也从失业的绝望中重新站了起来。不久,“张氏医寓”的牌子正式在莘城挂了起来,张海迪那小小的卧室,既是诊断室,又是治疗室,一间10来平方米的房子,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痛苦,它们既可能来自肉体,也可能潜伏在心灵深处,这时候你也许感到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只能等待失败与死亡的来临。成大事者却说其实并不尽然,来临的已成现实,而我们却可以选择,只有在精神上屹立、思想上超脱,才可能从绝境中求得一线生机。一个能够在一切事情与他相背时仍然选择坚强的人,必定是一枚非凡的种子,因为这坚强包含着非同一般的因素,它是普通人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