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缓解情绪的书 > 第十一章 是一场梦(第3页)

第十一章 是一场梦(第3页)

所以,人生既不能太狂热,也不能太颓废。如何把握其中的尺度呢?著名作家林清玄曾在一篇题为《半梦半醒之间》的散文中说道:对于真正的懒人,再好的闹钟也没有用,闹钟是给那些介于半梦半醒之间的人使用的。那么谁才是半梦半醒之间的人呢?答案就是普普通

通的张三和李四,你和我。那些一听到闹钟响,立刻能处在清醒状态的人叫做“慧根”。如果闹钟怎样叫也叫不醒,甚至爬起来把总开关关掉,这种人叫“钝根”。一般人既不是“慧根”,也不是“钝根”。所谓凡根,是会清醒会迷失,会升华、也会堕落,是听到闹钟响时,徘徊挣扎在半梦半醒之间的人。他们会在叮咛、嘱咐和催促中醒来,但枉论在现实中遭遇到什么,他们都能顺利地再次入梦对梦想怀抱热忱,对现实敢于直面。这样看来,现实与梦想,也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顾--只看你是否能拥有半梦半醒的态度。

半梦半醒的态度,说白了就是道家的处世观。在老子那里,是指为人处世,当懂得何时有为,何处无为;在庄子那里,则是处于“用与无用之间”;对你我来说,则是指有些地方要知不足,有些地方要知足常乐。把握好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人就不会在需要奋进的时候还流连于梦境幻境,人就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悠然化蝶,用心灵的飘逸抵消现实的重压。

4。梦里花落知多少

“梦里花落知多少”一句,本是著名作家三毛的一首小诗中的诗眼,即“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间鸟儿在叫我们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不过,我们这里要讲的不是这种艺术上的浪漫之花的盛开,而是历史中的生命之花的凋落。

在自然界,花开花落,实属正常。在人类,生老病死,也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规律。不过,一朵花如果刚刚盛开就告凋谢,一个人如果还未成年就成为历史,就不是规律,而是意外了。一朵花如此,一个人如此,一个王朝亦如此。比如“二世而亡”的秦王朝。

众所周知,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而且空前强大。按理说,这样一个国家应该蒸蒸日上才对,哪怕是历史惯性,秦王朝也不至于二世而亡。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残酷。不仅残酷,还伴随着离奇个奇梦。

据史料记载:秦朝末年,遍地烽烟,秦将章邯连吃败仗,而秦二世胡亥因受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太监赵高蒙蔽,依然夜夜笙歌,全不知危险已然降临。

公元前207年8月的一天,赵高为进一步独揽大权,就故意献了一头鹿给胡亥,并刻意强调“这是一匹马”,秦二世不信,说怎么是马呢?这明明是鹿嘛!赵高就转过头去问众大臣,大臣们有的不知是计,照直实说,有的则附和赵高,指鹿为马,结果第二天,那些不合作的大臣就被赵高以各种理由投入了监狱。从此,满朝文武都惧怕阴险的赵高。

恰在赵高指鹿为马的那一天晚上,胡亥做了一个奇梦。他梦见有一只白额猛虎咬死了他的车驾中的左验马。在古代,白额猛虎又称“白虎”,是战事的象征,在迷信中则泛指凶神。因此胡亥梦醒之后,非常担忧,便招来占梦官占梦。占梦官早已被赵高收买,于是假意说:“这是泾水之神在作怪。”胡亥深信不疑,第二天就选了四匹白马,祭祀泾水。

然而没过多久,局势就发展到了赵高想瞒也瞒不住的地步。胡亥得知烽火已逼近函谷关,又气又怒,就派人去责问赵高。赵高怕胡亥一怒之下诛杀自己,就托病不去上朝,同时与自己的弟弟赵成、女婿阎乐等人密谋诛杀胡亥,先下手为强。几天之后,阎乐便率乱兵直冲内宫,将胡亥团团围困。胡亥勉强端起皇帝的架子,呵斥阎乐:“我待你和你的岳父都不错,你今天意欲何为?”阎乐大怒,回敬道:“你这昏君,骄横放纵,诛杀无辜,天下人都背叛了你,恨不得吃你的肉,死到临头,你还有何话说?”胡亥这才缓下神情说:“我能跟丞相面谈一下吗?”“不能!”“那我放弃帝位,只愿为一郡之主,这总可以了吧?”“不可以!”“那就让我做个万户侯吧!”“不可以!”“那求丞相开恩,让我与我的妻子们做个平头百姓,行吗?”答案还是不行。无奈之下,胡亥只好自杀。伴随着他的死,秦王朝基本灭亡。

按照迷信的说法,如果胡亥在做完那个极具提醒意味的梦后,能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至少还能保他自己一命。按照科学的说法,这自然是无稽之谈。而在历史学家们看来,即使胡亥当时做的是美梦,是吉梦,也依然改变不了他自己以及秦王朝灭亡的命运。毕竟,不得好死自古以来都是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的无道统治者的必然下场。

这么说,秦王朝的灭亡似乎从秦始皇那里就埋下了导火索。然而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说到残酷凶暴,胡亥未必比得上老爸秦始皇。说到游冶玩乐,胡亥也未必比秦始皇强。为什么秦不是亡于秦始皇而是亡于胡亥?关键在于前者固然凶暴,但除了在希求长生这方面犯过糊涂之外,大多数时刻还是非常清醒的。此外,秦始皇还有着足够的掌控天下的能力。而胡亥,用传统史家的话说就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除了吃喝玩乐,没有别的特长。让他像秦始皇一样敬业,每天读上几百公斤重的竹简奏章,简直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而赵高所做的,就是迎合胡亥,并助长其“娱乐至死”的精神。既然您不想看奏章,我帮您看。您不仅不需要看奏章,连上朝与大臣们决断国策的必要都没有。否则决断有误,岂不是在满朝文武面前暴露您的缺点?胡亥正是因为听信了赵高的话,才会自居幕后,任赵高胡作非为。

但这并不代表胡亥就是个天生的白痴。他只是过于贪玩,过于贪图享乐而已。他并非丝毫不知大权旁落的危险,只是玩得兴起,会自然而然地把所有与快乐无关的东西抛诸脑后而已,所谓“醉生梦死”是也。能够醉生梦死,对某些人来说,或许没什么不好,只是除非一醉至死,那么酒终究会醒,梦终究会醒。而清醒之后的那份现实的残酷,绝不是他们可以想象、可以承受的。

梦里花落知多少?绝不止秦二世这一朵。汉末三国时,有“乐不思蜀”的刘禅,有做“尔汝之歌”的孙皓;南北朝时,有“无愁天子”高纬,有“步步生莲”的创始人萧宝卷,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的陈叔宝;隋末,有试问“大好头颅谁斫之”的杨广;五代时,有“难为人中之王,堪称词中之帝”的李煜,有“半截天子”李存勖,有连夜壶都用珍宝装饰的孟昶;宋朝时,有“超级球迷”赵佶……在民间,有着更多“富不过三代”的现实例子。究其原因,就在于古时候,当然也包括现代社会,一些权门公子或富家哥儿,依赖祖上或父辈的高官厚储,长期过着奢侈淫逸、醉生梦死的寄生生活,饱食终日,无事生非。这就像植物世界中的寄生藤类,待到失去祖荫的遮蔽,家族的支撑,即使不枯萎、不凋谢,也必然会随着家族的倒塌匍匐于地,再难抬头。

5。浮生若梦,知足不辱

说起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很多人都不陌生,有不少人还将其视作精神偶像。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以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流芳千古的“五柳先生”,还有个曾经做过皇帝梦的爷爷一陶侃。

其实在封建年代,很多人都做过皇帝梦。这些人大多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异想天开型,比如某小镇上的某个农夫,某城市的某个店小二等,这类人,梦想虽然伟大,但缺乏相应的资本和条件,自然不可能有梦想成真的那天。另一类人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型,如乱世的枭雄、英雄,治世的乱臣、贼子等。而陶侃属于后者。史书上说,陶侃最风光时,总督八州,位极人臣。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这权势或许算不上最大,但是别忘了,陶侃所处的时代是非常有机可乘的乱世

东晋。而且,手握强兵、占据重地的陶侃,还有相当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如日中天的威望。然而,陶侃却仅仅是做了个皇帝梦而已,从没有真正的逐鹿天下。

这是为什么呢?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皇帝梦做得不是很圆满。《晋书o陶侃传》记载:一天夜里,陶侃忽然梦到自己身上生出八个翅膀,略微扇动,就飞上了天。陶侃一边飞一边看,只见天门共有九重,但当他飞到最后一重天门前时,却怎么样也飞不进去。不仅如此,一个守门人还用手中的神杖打他,恰好击中他的左翼,陶侃吃痛落地,翼断梦醒,醒来后还觉得左肋隐隐作痛。陶侃手抚左肋,不禁想道:莫非这是上天的暗示--不可轻动,否则必败?

之后的历史表明,陶侃认同了这一所谓的上天的暗示,《晋书》上说他每当心中蠢蠢欲动时,就会“重温旧梦气只要一想到被梦中的看门人一棒子打在地上,那份非分之想立即就打消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简单介绍一下《晋书》。尽管《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也即传统史家眼中的正史,且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晋书》也有明显的缺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记述了一些与陶侃做梦飞天之类的神怪故事,而它们是不应该当作史料来看待的。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也不能将上面的故事当真。陶侃之所以选择止步于位极人臣,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他是个谨慎且具有极高道德修养的人。

历史上关于陶侃的典故很多,其中绝大多数都与美德有关,其中又有几个与他那被后世视作美德化身的母亲有关。比如有一次,时任小吏的青年陶侃利用职务之便,派人送了一坛咸鱼给母亲。其母却原封不动地送还给他,并附信责备道:“你做官在外,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非但不能使我开心,还让我非常担心。”还有一次,一个名叫范逵的小官途经陶侃家,临时造访,陶侃当时虽然身为小吏,但他不贪污,不受贿,日子过得紧巴巴,因此竟连待客的酒菜都无从着手。关键时刻,陶侃的母亲剪掉了自己的长发,换了一桌酒菜,并让陶侃砍了一根屋柱做柴,盛情款待了范逵一行。陶侃牢记着母亲的教导,位极人臣时仍不敢或忘。有一次,陶侃宴请几位名士。席间,名士们纷纷向其敬酒,陶侃也不推辞,连饮三杯。这时,一位还未向他敬过酒的名士也来敬酒,但陶侃却谢绝了。对方有点不高兴,旁人也附和着说:“将军本有海量,今天大家聚会一堂,何不开怀畅饮?”没想到陶侃却泪流满面,哽咽着说:“实在对不起,不瞒几位,家母生前曾给我规定过,每次饮酒,三杯为限。今天杯数已足,我不能违背先母的禁约。”这三个小故事,充分说明陶侃在母亲的影响下,养成了一种克己自律的精神,而使其止步于人臣、不追求帝王之位的,也正是这种精神,而不是那个并不圆满的奇梦。这是一种理智,也是一种道德,毕竟在封建年代,谋国篡位,是最为大逆不道的事情。

用老子的话说,陶侃这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思是说,知道满足的人,就不会遭到困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险恶。因为知足,知止,陶侃不仅得享高寿(七十六岁)与善终,死后还被追封为大司马,在历史上和民间也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

如果说陶侃的完美结局得益于母亲的教益的话,那么西汉末年的枭雄之一公孙述的悲剧下场则与其妻子的教唆脱不了干系。西汉末年,王莽篡位,颇有才干的公孙述在乱世中崭露头角,威震一方,并逐渐生出自立之心。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神人对他说:“八厶子系,十二为期。”八厶,就是公,子系,就是孙,合起来就是他的姓,十二就是十二年,期就是期限,应该说,这里面并有没有明确地提到他会做皇帝,但他却一厢情愿地认定是神仙告诉他,自己会当皇帝,但是只能当十二年而已。史学家们认为,从逻辑上分析,这个梦八成是真的,毕竟哪个帝王都想千秋万代,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谁会傻到自己说自己只有十二年的国祚?《后汉书》还记载,公孙述梦醒后,曾就这个梦征求老婆的意见,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并未留下名字的女人说:“这是好梦啊!”公孙述说:“虽是好梦,但只有十二年……”其妻又说:“君不闻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也。能做十二年的皇帝,还不知足?”公孙述备受鼓舞,不久就在蜀地自立为天子,建元龙兴。

客观地说,生逢乱世,公孙述及其妻的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乱世之中,想当皇帝的人又岂止公孙述一人?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才能方面,还是在气度上,公孙述都远不能与当时的主要对手刘秀相比。可惜他不识时务,屡次拒绝刘秀的劝降,又不肯听从手下谋略之士攻略天下的计策,只想偏安一隅,做自己的关门皇帝。公元36年,算总

当然,还是那句话,对于类似的奇梦,即使不是后人的杜撰,也是偶然,大可不必当真。我们要透过梦境看到问题的实质,即陶侃与公孙述,做的差不多的梦,在现实生活中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很大程度上在于前者懂得知足、知止,而后者却是在妻子的劝说下“知足”于十二年的帝位。可见,做什么样的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不能活在梦中,凡事以梦为指引。具体到现代人而言,同样,美梦不一定会成真,噩梦也是如此。如果说美梦是一个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那么噩梦未尝不是一个人在梦中对自己的反省与提醒。愿所有正在做着噩梦的人,都能早一点醒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