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缓解情绪的书 > 第四章 是一幅画(第1页)

第四章 是一幅画(第1页)

圣人”不问出处

在中国古代,先后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圣人”,其一是“书圣”王羲之,其二为“诗圣”杜甫,其三就是“画圣”吴道子。

王羲之的书法与杜甫的诗句有目共睹,自不必提,吴道子的画艺精湛到什么程度呢?专业的话不必讲,只需讲一个传奇:据说有一次,吴道子去南方云游,路遇一寺院,欲讨杯茶解渴,结果寺院的僧人对他不太礼貌。吴道子很气愤,便随手在寺庙的墙壁上画了一头驴子,然后离去。不料当天晚上,他画的驴子竟变成了真驴,且愤怒异常,满屋泡蹶子,把僧人的器具践踏得乱七八糟,一片狼藉……画作变成实物,这固然是一种传说,但却反映了吴道子确有传神之笔。

说到绘画与著名画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小学课本中的“神笔马良”。当然,世界上不会有所谓的“神笔”,“神笔”与善良的小马良都是善良而又无奈的劳动人民的一种期盼。我们所熟知的“田螺姑娘”等传说的深层次渊源也不外如此。吴道子的出身与马良也相差无己。既没法跟出身东晋豪门的王羲之相比,也没法与高级官员之子杜甫相比,他甚至也不能与一般平民百姓之子相比:史书上说,吴道子自幼失去双亲,少年时代便独自谋生,个中艰难可想而知。

那么吴道子是怎么从一个孤苦少年成长为一代画圣的呢?这里有一个传说:

话说吴道子十余岁时,家乡遭了大灾,本就孤苦的他这下连要饭也没处要了,只好背上简单的行囊,背井离乡,出外讨生活。一天傍

晩,吴道子路经河北定州城外,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寺院,便信步走了进去。入得寺中一看,一位年迈的老和尚正在聚精会神地画壁画。吴道子很好奇,便轻轻走过去,站在老和尚身后看他画画。稍时,老和尚发现了他,见他看得出神,便问:“孩子,你喜欢画画吗?”吴道子点点头。老和尚又问起他的身世,得知他是个孤儿后,便说:“你要是愿意学画,就做我的徒弟吧。”就这样,吴道子有了住处,也有了师傅。

第二天,师傅把吴道子领到后殿,指着空白的墙壁说:“我很早就想在这上面画一幅《江海奔腾图》,总也画不出真水实浪的感觉。明天我就带你去各地观看江河湖海,你就从画水开始学起吧!”吴道子欣然同意。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师傅都让他画水。一开始,他还很认真。时间一长,就觉得有些烦了,也就不那么用功了。师傅看在眼里,告诫他说:’‘孩子啊,要想学好画,非下苦功不可,非从头学起不可,你看看我这些日子的画。“说着,师傅打开自己的画箱,只见里面满是画稿,但没有一张是完整的,全是一朵浪花、一层水波之类经此一

事,吴道子彻底摒弃了心中的浮躁,每日起早睡晚,学习各种绘画基本功。

光阴似箭,一晃三年。吴道子各方面的功夫都很有长进,尤其是画水,令师傅非常满意。万没想到,刚刚返回寺中,师傅竟病倒了,且病情一日重过一日,眼看《江海奔腾图》无法完成了。这时,吴道子自告奋勇,说愿意代师傅完成心愿。师傅听了这话,很是欣慰,当下病竟好了一半,人也有了精神。此后,吴道子走进后殿,整整一年,吃住都在里面,只为一幅《江海奔腾图》。

终于,吴道子走出后殿,众知《江海奔腾图》已经完成,并请师傅和众师兄弟前往观看。师傅听后,病情竟好似一下子痊愈了,他沐浴更衣,领着所有的弟子一同前往后殿观赏。孰料吴道子刚把后殿大

静心是一幅画门打开,突然间只见波涛汹涌,扑面而来!走在最前面的一个小和尚大声惊呼:’‘不好了,天河决口了!”转身就逃,众和尚听罢,吓得你推我挤,争相躲避。唯有老和尚哈哈大笑:“跑什么!真正的洪水是有声音的,你们看到的不过是吴道子的《江海奔腾图》!”说罢,转身望着吴道子,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久,这段轶闻传遍天下,前往寺中观赏、临摹《江海奔腾图》的人络绎不绝。而吴道子画名虽显,却不骄傲,经过进一步的刻苦努力,终成名垂青史的“画圣

由于吴道子的画名太盛,历史上关于他的传说还有很多,但还是那句老话--立足点都是赞颂其传神之笔,值得一提的是江淹的”五色神笔“:南北朝的江淹,相传小时候曾做过一个奇梦,梦见有人送给他一支五色笔,因而少年时代便文采飞扬,名扬于世。过了十几年,江淹又做一梦,梦中一个自称郭璞的男人对他说:“先前借给你的笔,该还给我了。”江淹便从怀中拿出五色笔,交与郭璞。此后便再也写不出好文章,遂有“江郎才尽”之说,至今仍为文坛掌故。“江郎才尽”,一语道出了真谛:世上哪有什么神笔?世上只有真才实学。而才学,只能从刻苦中来。有人总用“天赋”这两个字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找借口,其实静下心来想想,世上并无绝对的天赋。就拿吴道子来说吧,他的绘画天赋从哪儿来?历史上连他的父母是谁都没说。或者,吴道子把他的天赋遗传给他的后代了吗?历史上同样没有交代。只有一个吴道子,只有一个画圣。

文坛与画坛差不多。李白是诗仙,但谁听说过他父亲、他儿子写诗也不错?英雄不问出处,只问付出。肯付出,一切皆有可能。不付出,或者付出少,有天赋也是浪费。

此外,吴道子的故事也验证了这样一个规律--想发芽先钻到土里去。很多人都佩服那些成功人士,都想有一番作为,但任何作为都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的。吴道子是从画水开始的,达o芬奇是从画

鸡蛋开始的,而且他们也曾像大多数浮躁的年轻人一样,对那些不起眼且枯燥的基本功心生厌烦。好在,他们都遇上了一位好导师。所以,无论干什么,先要像种子一样,把心态放低,放到无限低,并向更低处扎下自己的根。根深,才能拔地参天。

还有一些人迷信智慧。其实,智慧很大程度上也产生于勤奋。成功不可复制,因为大多数成功的道理与经验,也即很多人迷信的智慧等,都是成功人士在勤学苦练、不断实践中自己总结出来、领悟到的,有些甚至是只可体会、不可言传的。不经过那个过程,打破脑袋也想不通,怎么静心都没用。真正的静心,不是简单地坐在沙发上白头搔更短,东想西琢磨,静心,有时候意味着寓静于动,有时候还意味着动静结合。那些渴望成功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的人,尤其应该静下心来,品味一下其中的道理。

2。不疯魔,不成活

最早听到“不疯魔,不成活”这句话,是在陈凯歌导演、张国荣等人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中。其实,这句话本就是戏曲界的一句行话,指的是一种全心全意投身其中的职业精神。更深一步讲,它是一种境界,一种极痴迷的境界,如同着了魔一样,深陷其中,忘我付出。

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师中,不乏疯魔之辈。北宋画家米芾就是其一。米芾绰号“米颠”,诗、书、画俱精,也是“北宋四大书家”中首屈一指的一位。不过他这“米颠”的绰号,主要还是拜其另外两个兴趣爱

好---砚台和奇石所赐。据说有一次,皇上宋徽宗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米芾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宋徽宗看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大加赞赏。米芾见皇上高兴,也不顾墨汁飞溅,当即一把将皇上心爱的端砚揣入怀中,说:“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陛下赐予我吧?”皇帝见他也是爱砚之人,又爱惜其书法,当即大笑着赐砚予他。而米芾回家之后,居然抱着这块砚台共眠数日!又有一次,他在安徽某地做官时,当地有一块奇形怪石,迷信者称其为神石,米芾听说后当即前往观赏,爱其形状,当即命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并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口中并念念有词“我想见石兄已经很久了”云云。此事传开后,不仅被人视为疯癫,还被人以有失官方体面为由弹劾而罢了官。米芾却不以为意,后来还作了《拜石图》传诸后世。这在他的官场同僚们看来,不仅是疯癫,简直就是冥顽不灵。

当然,米芾能够留名青史,主要还在于其艺术成就,而这与其“疯魔”的精神也不无关系。米芾的诗书画中,书法成就最大,也用功最深。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说白了就是集古代书法大家的优点于一身,这自然需要其在临摹、学习古代各大书家方面下很大工夫。爱好书法者都知道王羲之“临池学书”的典故,其实,米芾也是个每日临池不辍的人,而且到了一日不书便觉得不对劲的地步,因此,哪怕是大年初一,米芾也不忘写字,当真不是寻常人所能理解的。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虽不疯癫,却是个“痴人”。相传,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其中又以,’痴绝“最为有名。据说有一次,担任公职的顾恺之与另一才子谢瞻一起当值,晚上,顾恺之无心睡眠,就披衣而起,踱步院中,他眼望皓月当空,不由得诗兴大起,当即大声吟起诗来,也没睡着的谢瞻隔着窗户听到后,就称赞了他两句。这一赞可不得了,顾恺之大受鼓舞,愈发忘我,一首接着一首,简直就是个人诗歌朗诵会。他吟完一首,谢瞻就叫一声好,满以为他吟个几首也就结束了,谁知顾恺之却没完没了。几个小时之后,谢瞻实在困得睁不开眼了,又不忍心扫顾恺之的诗兴,就找了个仆人替自己叫好,自己眨眼进入了梦乡。而顾恺之居然没有意识到听众都已经换了,还在称赞声中继续吟诗不绝,直到天亮才告一段落。尽管历史上没有留下顾恺之作画的”疯魔“镜头,不过想想,其对吟诗这一副业尚有如此劲头,对待自己的专业--绘画,想来也不会太”正常“。

事实上,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所谓的三种境界,归结起来无非两个字--执著。而米芾的颠,顾恺之的痴,以及其他古往今来、国内国处、各行各业中有所成就的人们的疯狂精神,都可以视作执著中的执著,即“疯魔”的具体表现。

“疯魔”,是不是与我们的主题“静心”相矛盾呢?不。“疯魔”主要是指一种投入、沉浸其中的状态。当一个人真正投入一件事情当中时,他的心反倒是最平静的。相反,有些人,尤其是那些无所事事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也挺安静,但往往因为无聊胡思乱想,烦恼不断。可以说,“疯魔”是“静心”的极致状态。这有点类似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有真正投入过一件事中的人才会懂。

另外,“疯魔”并非全与性格相关。即使是在普通人身上,也不乏类似的精神。所不同的是,大多数人的“疯魔”是无意识的,是人性的弱点直接导致的结果。换言之,人们往往习惯于或者说总是不自知的在不该“疯魔”的地方“疯魔”,而对正事,却往往提不起精神。戴尔o卡耐基曾经举过一个小例子:有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小姐,下班后,无精打釆地回到家,筋疲力尽,累得连饭都懒得吃,只想上床睡觉。在母亲的再三劝告下,她才勉强坐到桌前。突然,电话铃响了,是她的男朋友打来的,他约她出去跳舞。爱莉丝的眼中顿时放射出光芒,精神瞬间振奋起来。她飞快的冲上楼,换上心爱的衣裙,一阵风似的冲岀了家门。午夜时分,按说应该累上加累的爱丽丝小姐回来后,非但不再感到疲倦,反而兴奋得睡不着觉了……相信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认识一两位“爱丽丝小姐”,或者说我们本人就是她的翻版。玩起游戏来,看起电影来,K起歌来,打起麻将来,聊起花边新闻来,我们比谁都投入,都忘我,都在行;凡是跟娱乐沾边的,我们都感兴趣,唯独对工作不感兴趣,甚至提起来就头疼。所以说,“不疯魔,不成活”这句话必须辩证地去看待:在不该“疯魔”的地方“疯魔”,“疯魔”过度,最后别说“成活”,连生活恐怕都成问题。

3。有一种疯叫装疯

受《唐伯虎点秋香》等传奇故事与戏剧的影响,中国人大多听说过唐寅的大名,也大多会背两句唐氏著名诗篇一一“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然而说到这两句诗背后的故事,就不是那些不读书者所能得知的了。

史载唐伯虎自幼聪明绝顶且勤奋好学,16岁便中秀才,是闻名江南的大才子。但唐伯虎的仕途却很不顺利。29岁那年,他进京会试,因受科场泄题案的无辜牵连被谪为小吏,后又被投入监狱达一年之久。出狱后,唐伯虎心灰意懒,便回到苏州老家,致力于诗画艺术,成就得以更上一层楼。然而,“学而优则仕”毕竟是当时文人们的终极思路,因此他的从政之心并未完全泯灭。到了公元1504年春,也就是唐伯虎35岁那年,当宁王朱宸濠派人礼聘他担任自己的幕僚文书一职时,他没有过多考虑,便欣然赴任。

可上任没多久,唐伯虎就发现自己的贵人宁王大有问题。首先,宁王仗着自己贵为王爷,在自己的封地内无法无天,巧取豪夺不说,还强抢民女。如果唐伯虎对此事只是感到痛恨,那并不足以显示他的才子身份。细心的唐伯虎发现,宁王所抢的民女个个国色天香,都是绝代佳人,但宁王不是为了“自用”,而是想把她们献给皇帝朱厚照。如果仅仅是想讨皇帝老哥的欢心,在中国历史上看来也见怪不怪,但唐伯虎通过秘密调查发现,这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那就是宁王想进一步迷惑皇帝,让本来就已跻身中国最混账皇帝之列的朱厚照堕落到底,他自己则趁机招兵买马,只等时机一到便谋反夺取天下!那样的话,将来事发,宁王夺取成功还好,一旦落败,自己作为宁王的幕僚,焉有命在?

想到这一层,唐伯虎当即决定早日脱离宁王府。但怎么走呢?贸然辞职,肯定会引起宁王的怀疑。于是,唐伯虎想到了装疯卖傻。与普通人装疯动辄披头散发、满街乱跑不同,唐伯虎装疯也装得很有境界,那就是写一些乱七八糟的诗。比如有一次,唐伯虎在自己住的地方题了一首打油诗:“碧桃花树下,大脚黑婆娘。未说铜钱起,先铺芦席床。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日归故里,和她笑一场。”本来就已经有些讨厌他的朱宸濠这下断定唐伯虎确是疯了,不久便派人把他送回了老家苏州。

五年后,朱宸濠果如唐伯虎所料,在南昌起兵,但当年年底即被明代第一儒将王守仁擒获,在押往北京的路上被处死。唐伯虎作为朱宸濠的昔日幕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朝廷的追查,但因他早已离开宁王府,且有“疯诗”为证,最终被“从宽”处理。经此一役,唐伯虎彻底断绝了从政的意图,全身心地投入了诗画创作中,不仅人物、楼观、花卉、虫鸟样样精通,也写出了“桃花树下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花,卖得桃花赚酒钱……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

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样的惊艳之笔,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可供仰望的文化星座。

不妨顺便把我们在前面几节中提到的几位艺术家的相关史实讲述一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