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三国演义智慧 > 第七章 扔掉面子就是保留面子(第1页)

第七章 扔掉面子就是保留面子(第1页)

中国有不少谚语是说人的面子的:比如“人有脸树有皮”,“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面子问题是自古以来的老问题了,要命的是,人不但活着的时候要面子,死的时候仍然是要面子的,面子问题将陪你终生,直到你化成灰还要伴你左右。

1.俭能持家,也能养德

节俭之中蕴藏着一切美德。

——西塞罗

游戏于大千世界,漫步于人生禅机,追物而不为物所困,寻爱而不为爱所累,欲路勿染,俭以养德,这是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的美德。

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在五丈原。为使蜀军安全撤回汉中,杨仪、姜维等人依照诸葛亮遗嘱,秘不发丧。大军退入栈阁道口,方才更衣挂孝,扬幡举哀。蜀国的普通士卒们,得知丞相已死“皆跌撞而哭,至有哭死者”。后主刘禅闻讯,大叫“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皇太后听说亦放声大哭不已,“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杨仪等扶诸葛亮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后主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先后有董卓、曹操、曹爽、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诸葛恪、孙峻等人,在东汉朝廷和魏、吴两国握有朝政全权,可是这些人死了,都没有出现诸葛亮之死那种感天动地的场面。究其原因,是这些权臣没有或缺少诸葛亮那样高尚的品德。就连曹操、司马懿这两个才智超群的人,在品德上也无法与诸葛亮相比。诸葛亮一生出将入相,非常注重“正身”、“修德”。而廉洁奉公的作风,在诸葛亮的品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下两例足可说明。

其一,诸葛亮临终前上表蜀后主:“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

其二,诸葛亮亡故,后主降旨臣下令择地厚葬遗体。费祎告诉他:“丞相临终,命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亦不用一切祭物。”

诸葛亮的这种品格告诉我们“公生明,廉生威”是一条永远打不破的真理。

“俭以养德”是为人做事之“心机”。不懂得“俭”字的人,不知道如何成功,任何成功的事业都在于点滴上的积累;不懂得“俭”字的人,只会丧失成功,过分的骄奢多败人品质。

一位富翁待人非常大方,乐善好施,人们都以为他的生活很奢华。有一天他带着佣人出去散步,看到地上有一根线,他弯腰拾起,告诉佣人说:“这根线好好的,还可以用。”然后放进口袋中。世人常以为待人刻薄才是节俭之道,其实不然,待人刻薄,只是吝啬,事实上这位富翁拾起一根线的行为才为“节俭”做了最好的诠释。没有欲望意味着没有目标,没有欲望的人永远不能发展。

看惯了声色犬马的人有一天终于悔悟,达到了人生的又一境界,从无止境刺激的循环中退了出来,转而寻求内心的平静。其实,这又是一种欲望。所以,欲望无时无刻不困扰着我们。但是,这里要说的是,我们要在这无限度的欲望中保持一份清醒,养成一种节俭的品德,在茫茫人海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生活在城市中,生活在街道和商店彼此挤撞的庞大物群里。是的,我们拥有一份职业、一张身份卡、一条牛仔裤;我们读报、掂菜篮子;还出没于歌厅、饭店;我们当然也必须遵守“不准随地吐痰”或“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之类的规定。更加确凿的是,在这个复杂而有序的网络结构里,我们总能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栖息点,一个由钢筋、水泥和玻璃组成的永不风化的方形空间。于是,我们被称为“城里人”。

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城市并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极限。在城里的“乡下人”日夜做着“城市梦”的同时,许许多多个不愁饭吃的“城里人”却患上了“城市病”——一种欲望综合症。城市文明的二重性,导致了人性在城市阶次上双向发展的可能性。人性优化的欢乐与人性异化的痛苦,特别折磨着一些生活相对优越或不那么优越的年轻人。据统计,在为数不多的比较发达和成熟的城市里,流行的“城市病”已达几十种之多。名目虽繁,但究其病理却不外是“精神分裂”,其症状表现为无聊、厌倦、抑郁、狂躁、空虚、忧烦、恐惧……无止境的消费刺激,无限度的欲望生产,无节制的广告翻新,无遮掩的色情诱惑,把生命变成了一个迅速耗竭的过程。挣了就花,花了再挣;没有了拼命要拥有,有了就毫不珍惜地丢掉。一方面是得不到满足的焦虑;另一方面是满足了以后的怅惘;生活陷入了木马式的原地旋转,疯狂过后,总是一片瘫软和空虚。

所以说,人最重要的是一个根,在长辈那儿是关怀的根,在朋友那儿是友谊的根,在妻子、女友(或丈夫、男友)那儿是信任的根。有了这些根,无论你在外面怎么折腾,多么风光,都能找到人与你真心分享;反之,即使你跌个头破血流,一无所有,世界上也没有肯为你分担苦难的人。

切记:俭是使人成功、锻炼自我品格的一种美德。富贵时不忘节俭,贫困时更不可“穷大方”。

2.条件允许时,不妨用用激将法

劝说比强迫更有效。

——伊索

激将法是一种可以说服人的技巧。使用激将法,往往能够使被说服者感情冲动,从而去做一件他在平常情况下可能会做的事;激将者还可以激起对手的愤怒感、羞耻感、自尊感、妒嫉感或者羡慕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激动之中的对象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怎样上了激将者的当的。

在古代的中国,最善于用激智的恐怕只有诸葛亮一个人了。他的激智之法因人因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他最常用的,是从对方最疼的地方激之。如诸葛亮明知大乔是孙策之妇,二乔是周瑜之妻,便巧改曹植《铜雀台赋》,以证明曹操占领江东是要娶二乔以乐晚年,激得周瑜火气冲天,誓与“曹贼势不两立”,求诸葛亮助己共同破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刘备大惊,率军匆匆南撤,带领士兵和逃难的百姓继续向江陵一带撤退。

这时曹操已经占领了江陵,将顺江而下。诸葛亮向刘备建议:“形势十分危急,让我求救于孙将军吧!”

鲁肃引诸葛亮来见周瑜,谈及战和之事,周瑜佯讲其主张投降的道理,鲁肃则陈述其主张抗战的理由,二人争得耳红脸赤;诸葛亮却在一旁袖手冷笑。周瑜问诸葛亮高见。

诸葛亮冷冷地说:“将军降曹,可以保妻子,全富贵。”这话表面是赞成周瑜的意见,实则是对他的讽刺。

鲁肃不知底细反大怒说:“汝教吾主屈膝受降于国贼乎!”诸葛亮献计说:“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单;亦不需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北。曹操若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周瑜问是哪两个人,诸葛亮说乃江南二乔。周瑜说:“曹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

诸葛亮说:“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曹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并诵《铜雀台赋》,把原赋“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辍蛛”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愤愤骂道:“老贼欺吾太甚!”

诸葛亮急忙劝道:“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

周瑜说:“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周瑜之妻也。”

诸葛亮佯作惶恐之状,说:“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

周瑜说:“吾与老贼势不两立!”他要求诸葛亮助一臂之力,共破曹操。本是诸葛亮求助于周瑜,现在反是周瑜求助于诸葛亮,可见诸葛亮激词之妙。

诸葛亮的一番妙语,激起了周瑜与曹操决战的勇气,诸葛亮的“心机”智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诸葛亮的“心机”智谋也好,改赋也好,初看小手笔,实为大动作——在这些小手笔中,决定了未来的战争发展趋势。智者就在于能将小手笔转化为大动作,所以我们把他们称为智者。

激将法具有多种用途,既可用来激励亲友奋发向上,又可用于外交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可用于遣将调兵,使之勇猛向前。用得好,可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适得其反。在现实社会中,运用激将法激励员工,是领导者用人的一种“心机”。它要求在使用中,要针对将领的某一性格特点和所处的客观情况而灵活实施。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能够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善于用语言和行动激发下属完成任务的热情和信心,勇气和决心。这同样需要高度的技巧。中国有句俗话:“请将不如激将”。激将法,也是其中办法之一。

愚蠢的激将法,往往是用嘲讽、污蔑、轻浮的语言将对方激怒,拼死一搏。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采用的更富聪明的激将法,可以借鉴以下几种策略:

(1)巧妙的激将法

运用激将法要看对象,年轻人的弱点是好胜,“激”就是选在这一点上,你越说他害怕,他就越勇敢。老年人的弱点是自尊心强,此点一“激”就灵,你越说他不中用,他越不服老,越逞强。所以当别人指责他放弃责任、隐退不出,嘲笑他不负责任、胆怯后退时,他的能量就激发出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