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有多大的能耐,你都不可能什么事情都答应别人。拒绝也要讲究艺术。不会说“不”是傻子,说不好“不”也是欠精明。
3.多竖耳朵,少张嘴
沉默总是有威力的。慎重的人适时地保持沉默,总会在处理事务和任何种类的关系中,保持着颇大的优势。
——德拉克罗瓦
人说沉默是金,是的,有时沉默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你觉得一个人多说话好呢,还是沉默好?以说话是铁,沉默是金的说法那便是沉默比多话好。人之言语即是他行为的影子,我们常因言多而伤人,言语伤人,胜于刀枪,刀伤易愈,舌伤难痊。
曹操向来都是很欣赏曹植的敏捷才思的,很想把王位传给他。而法定继承人曹丕在诗词方面比曹植相差很多,曹丕的谋士吴质却很会揣摩曹操的心理,他扬长避短,为曹丕设计了恰当的表现内容,并逐步使曹丕代替了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一次,曹操要带兵出征,曹丕和曹植为父亲送行。曹植出口成章,颂扬曹操的功德,曹操听了很是高兴。要说曹植这马屁拍得很准,让后面出场的曹丕很不好办,然而吴质却在曹丕耳旁告诉他,待会儿只要痛哭就行了,什么都不用说。
曹丕一点就通,在曹操面前哭得是昏天黑地,对曹操的眷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和众人都被这场面所感动了。
刚才对曹植的良好印象被这“泪水”冲得一干二净,曹操及众人反而认为曹植的华丽词藻显得华而不实了。
后发先制人可以使你变强,帮你战胜强者。
有道德者,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惟有保持适当的缄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哲学家。
我们的语言绝对要适量,无把握的事不要乱开口,尤其当有陌生人比我们有经验和更多了解的人在座时,我们多说了,便是不打自招,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及愚蠢,并失去了一个获得智慧及经验的机会。
一个人说得少而且说得好,便可视为绅士。因此,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两种训练是不可少的,那就是沉默与优美文雅的谈吐。如果我们不会机智的谈吐,又不会适时沉默,是很大的缺憾,也是不幸的。我们常因谈话太多而后悔,所以,当你对某事无深刻了解的时候,最好还是保持沉默吧!
少说话固然是美德,但是,人既然在社会中行走,就应该说话,而不能不说话,不然就成为哑巴,既要说话,怎样说才好呢?则此中艺术不可不研究了。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最好能少说话,要说话则说自己经历过的感慨之话,说心灵深处的衷心之话,说自己有把握的话,说能够启迪人的话,说能警戒人的话,说能教育人的话,说能温暖人的话,说能使人排忧解难的话。自己无把握做到的话不要说,言不由衷的话不要说,伤人的话不要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恶言恶语不要说,伤情感的话不要说,造谣中伤的话不要说,粗言秽语不要说。
若是到了非说不可时,那么你所说的内容、意义、措辞、声音、姿势,都不可不加以注意,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怎样说,都应加以研究。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交际应酬,娱乐消遣时,种种从我们口里说出的话,一定要有重心,要具体、生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虽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我们只要朝这个目标走去,是会有发展的,有收获的。必须知道,为了保持你的话令人重视,永不使人讨厌,惟一的秘诀是说适量的话,恰当的话,说适量的话能使你静静地思索,使你说出的话更精彩,更动人。
做一个忍耐的听者,是谈话艺术当中一项重要的条件。因为能静坐聆听别人意见的人,必定是一个富于思想和具有谦虚柔和性格的人,这种人在人群之中,最先也许不大受人注意,但最后则是最受人尊敬的。因为他虚心,所以,为任何人所喜爱;因为他善于思维,所以,成为众人所信仰的人。那么,怎样做一个良好的听者呢?第一是要专心。别人和你谈话的时候,你的眼睛要注视着他,无论对你说话的人地位比你高或低,眼睛注视着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只有虚浮,缺乏勇气或态度傲慢的人才不去正视别人。别人对你说话时,不可做一些绝无必要的工作,这是不恭敬的表示,而且,当他偶然问你一些什么时,你就会因为不留心他所说的话而无所适从。
其次,倾听别人的话时,偶然插上一两句同情的话是很好的,不完全明白时加上一个问话也是非常需要的,因为这样做正是表示对他的话留心,但不可把发言的机会抢过来,就滔滔不绝地说自己的;除非对方的话已告一段落,没有人开口了,你便可以把说话接下去,或应该让你说话的时候才可以这样做。
另外,无论他人说什么话,最好不要过于随便纠正他的错误,而引起对方的反感,那么你就不是一个良好的听者。如果要提出意见或批评,要讲究时机和态度,不要太莽撞,不讲究方式和方法,无疑会将好事变成坏事。
有些人常喜欢说一件对你重复了好几次的事情,这是深埋在他心里最难忘的事情,或比较得意,令他高兴,或者比较伤心,令他不快。也有些人会把一个笑话说了多次还当新鲜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听者的你,此时要练习一种忍耐的美德了,你不能对他说:这事你已经对我说过好几遍了。这样做会伤害他的尊严,你惟一应该做的事是耐心听下去,你这时心里应该明白他是一个记忆力不好的人,你应该同情他,而且他对你说时是表示对你的好感和信任。
在某些场合你应该同样用诚意来接受对方的善意。但如果说话的人滔滔不绝,而你又毫无兴趣,觉得把时光和精力去应酬在这里是十分不值得的,你应该用更好的方法来引导他停止这乏味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不可伤害他的自尊、尊严。最好的方法是巧妙地引开他的话题,而谈别的话题,这个别的话题最好是他所内行的或是所感兴趣的事情。
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积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不至于被出卖。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伤人的最好方式。
4.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先思而后言是批评的座右铭。
——福斯特
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所谓“脸”,就是人的自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弱点,这也许是生理上的,也许是隐藏在内心中的不堪回首的经历。尤其是在生理上的缺陷,本人无法去改变它,而且内心也许常为此懊恼。不可以拿对方的缺陷来开玩笑,就算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不应去触痛别人的“疮疤”。因为对任何人来说,被击中痛处,都会引起不快。
《三国志·周群传》中说刘备“少须眉”。在古代,胡子、眉毛稀少,被认为是没有男子汉气概。刘备下巴是光秃秃的,可能跟太监长得很相似。
刘备刚来到西蜀时,嘲笑刘璋手下的官员张裕胡须茂盛,他说:我从前住在涿县,那里的许多人都姓毛,而且四面八方散落居住,涿县县令就说“诸毛绕涿居”。涿和啄谐音,指嘴的颜色,诸和猪同音,刘备的话的意思是“猪毛绕嘴居”,这是在嘲笑张裕的嘴像多毛的猪嘴。
张裕马上反唇相讥道:“从前有个人是做上党郡潞县的县令,后来升任到涿县令,离职后有人想写信给他,称呼他的官爵,写潞县就漏了涿县,写涿县就漏了潞县,干脆就称呼他为‘潞涿君’。”
“潞涿”和“露啄”同音,这是嘲笑刘备嘴上无毛,下巴光光的。刘备没占到便宜,很是生气,但又不好发作,他把这口气忍在了心里。后来他赶跑了刘璋,张裕成为了自己的下属。有一天刘备找了一个借口,把张裕杀了,诸葛亮求情也没用。
寒暄客套的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短处,犯了对方的忌讳,对听话者造成一定的伤害。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待人处事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做文章。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待人处事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的破裂。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认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这就是令他人脸上挂不住的下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揭人之短”呢?
——必须通晓对方,做到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交际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交际起来,就会“盲人骑瞎马”,难免踏进“雷区”,触犯对方的隐私。
——要善于择善弃恶。要多夸别人的长处,尽量回避对方的缺点和错误。“好汉愿提当年勇”,又有谁人愿意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页呢?特别是如果有人拿这些不光彩问题来作文章,就等于在伤口上撒盐,无论谁都是不能忍受的。
——指出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时,要顾及场合,别伤对方的面子。
——巧给对方留面子。有时候,对方的缺点和错误无法回避,必须直接面对,这时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