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说话要看场合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个受社会欢迎的男人,应当说话看场合,也只要注意场合说话,才不会把小事变成大事,也会更受人欢迎。
场合是衡量一个男人说话是否有分寸的试金石。要知道,这个场合能说的话在另一个场合就不一定可以说,昨天能说的话今天就不一定能说,对年轻同志说的话对老同志就不一定能说,对男同志说的话对女同志就不一定能说,对领导说的话对一般同志就不一定能说等等。
说话应区分不同的场合,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某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盗窃案,被告人对作案时间交代不清。为了核实,审判长决定传被告之妻到庭作证。由于当时过分着急,审判长脱口说出了一句话:“把他老婆带上来!”
法庭顿时哗然,严肃的气氛被冲淡了。当时,审判长应该运用法庭用语,宣布“传证人某某到庭。”由于以日常用语取代了法庭用语,这也就是审判长没注意到自己所在的场合,因而就造成了说话的不得体。
因此,说话一定要注意场合,特别是在与人交谈时,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中国人的热情是出了名的,两个熟识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碰上,都少不了一番热情的问候,而用得最多的大概首推“吃了吗”这句话,尤其在餐前餐后,这句话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两个人在洗手间门外碰上了,一人从里面出来,另一人正准备进去,忽见是熟人,两人也就热情地招呼了起来:“吃了吗?”“刚吃过了,你呢?”“还没呢,正准备去吃。”对话很快结束了,“吃了的”一脸轻松地往外走,“正准备吃的”一脸紧张地继续向里跑。
所以,说话注意场合是很必要的,不同场合要采用不同的说话技巧,言谈举止要与当时的氛围相协调。例如,在正式场合,说话要稳重;一般场合,可随意;喜庆场合,多说吉利话;悲痛场合,言语应谨慎,多说安慰话。
掌握说话的场合,对与自己年龄、身份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措辞是不能一样的。比如,可以和自己关系亲密的朋友开玩笑,对长辈就不能这样做。
说话不仅要讲究适当的场合,还要适时。不管一个人说话的内容有多么精彩,如果时机掌握不好,也无法达到有效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要让对方愿意听你的讲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犹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术、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所以,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及时抓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根据谈话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交际场合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口若悬河,非常健谈;而有的人即使坐了半天,也没有讲一句活,他根本找不到要说的话题。当然这里有一个“切入”话题时机的问题。
在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切入”话题,首先必须找到双方共同关心的基本点。
张明新买了一台洗衣机,因质量问题连续几次到维修站修理,都没有修好。后来,他找到经理诉说苦衷。
这时,经理以很快的速度把正在看武侠小说的年轻修理工小张叫来,询问一些相关的情况,并提出批评,责令其为张明修理。一路上,小张铁青着脸不说一句话。张明灵机一动,问道:“你看的《江湖女侠》是第几集?”对方答道:“第二集,快看完了,可惜找不到第三集。”张明说:“包在我身上。我家还有不少武侠小说,等一会你尽管借去看。”紧接着,双方围绕武侠小说你一言我一语,谈得津津有味,开始时的紧张气氛消除了。后来,不但修好了洗衣机,两个人还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总而言之,说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摸索体会,努力做一个说话得体的人。
平常人们喜欢用“口若悬河”四个字来形容会说话的人,其实这是很不恰当的形容词。泼妇骂街往往口若悬河,走江湖卖膏药的人,更能口若悬河,但是,我们并不承认他们会说话,因为“会”字的标准是要掌握好说话的时机,如果不看时机,就等于白费口舌。
在很多时候,当人与人之间的交谈进入主题时,就容易沿着惯性思维一路走下去,从而忘却了“言出如箭,不可乱发;一入人耳,有力难拔”的古训。这正是在许多谈话者当中出现中途吵架或者不欢而散的主要原因。
在与人相处中,说话的时机把握不好,再好的言语也是很难打动人心的,也更难做到愉快地与人交往。既然是交往,那么在语言上就应该与人为善,同时也应该学会维护彼此的尊严与权利。要想做到二者兼顾,就必须掌握好每一句话说出口的时机。
6.难言之时学会巧开口
容易的话有容易的表达技巧,难说的话也会有容易的表达技巧。要想使这些话轻易说出口又不得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婉转。这些话也是最考验一个男人口才的。
那么,要如何才能把一件不便说出口的事,巧妙婉转地表达出来呢?
(1)借他人之口替自己说话
在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杰石发难。可在对方没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时间越来越紧张了,可双方都是欲说还休。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太平党员叫王炳南,和张学良也都是旧识。在又一次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杰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2)在幽默的玩笑话中倒出实事
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而轻松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可能更容易接受。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10%—20%。领导非常高兴,对他说:“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名大学生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领导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领导的鼓励,大学生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结果可能会正相反。
(3)转个弯子,套出对方的话
有时,一些话自己说出来显得很难为情,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好办法。
李某准备借助于好友刘某的路子做笔大生意,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刘某的第二天,刘某暴病身亡。李某立刻陷入了两难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刘某的亲人;若不提此事,自己的局面又难以支撑。
帮忙料理完后事,李某对刘的妻子说:“真没想到刘哥就这么突然的走了,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啊。这样吧,嫂子,刘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
看他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还豪气冲天,义气感人,刘的妻子很是感动。其实他明知刘妻没有能力也没有心思干下去。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悉这些门路;困难不小还又时不我待。
结果呢?刘妻反过来安慰他道:“这次出事让你生意上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了,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4)用商量的口气
用商量的口气把要求办的事儿说出来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办法。如:“能快点把这事儿给办一下吗?”
假装自己没把握,把请求、建议等表达出来,给对方和自己留下充分的退路。例如:“你可能不愿意去,不过我还是想麻烦你去一趟。”
在别人或者向别人提出建议时,如果在话语中表示人家可能不具备有关条件或意愿,那就不会强人所难,自己也显得很有分寸。
(5)采用婉求、诱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