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博弈的智慧在线阅读 > 第七章 强弱博弈 柔中有刚的对决(第2页)

第七章 强弱博弈 柔中有刚的对决(第2页)

侍女忙拿手巾来擦。李胜见状,忙往前凑了凑说:“只听朋友说您中风病犯了,想不到竟病到这种程度。”司马懿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唉!年老病重,死期不远。君屈任并州,并州接近胡地,您可要当心啊!”说完喘了两口气又说:“恐怕你我不能再见面了,我把两个儿子托付给您,请您多照应。”李胜见他说错了,就纠正说:“我上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听后大惑不解,偏偏头侧过耳朵问:“什么……?放到并州?”李胜只好再改口说:“我放到荆州。”司马懿这才若有所悟地说:“啊!都怪我年老意荒,耳朵也背,没听明白您的话。您这回到了‘并’州任官,要好好建功立业啊。”又寒暄几句,李胜告辞。

曹爽得到李胜的报告,听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司马懿病重昏聩的老态,心中更加轻松,从此完全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了。司马懿用这种装聋卖傻的方法打发了属于曹爽一党来探望病情的几个人后,见再也无人来问疾,便知此计奏效,于是加紧了各项准备工作。

公元249年二月五日,皇帝曹芳到洛阳城南去祭扫明帝的平陵。曹爽、曹羲、曹训掌握兵权的兄弟三人全部随驾出城。平陵距洛阳九十里,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势必不能当日返回,必须驻扎在外。

曹爽兄弟随皇帝出城的消息早有人报告给司马懿,他一边派人再去观察,一边就开始了紧张的部署。待三个时辰过后,估计皇帝车驾出城已远。司马懿立刻分派两个儿子及心腹家人及以前的门生故吏分别夺取城中禁中的兵权,马上占领了武器库、府库、皇宫和太后宫等要害部门,又以最快的速度关闭所有的城门,并立即带领亲兵出城驻守在洛水浮桥边。一个时辰里,一切部署停当,整个洛阳城进入了高度紧张的战备状态。这样,司马懿控制了京城和皇太后。一切就绪后,司马懿以皇太后的名义写信给曹爽,要求他保护皇帝回城,只要投降即可免杀。曹爽本是庸俗无能之辈,不听手下人的劝告,竟然投降回城。不久,司马懿在剪除曹爽的羽翼之后,就以谋大逆的罪名把曹爽兄弟及亲信诛杀净尽。从此,司马家族独掌朝廷大权,为篡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奠日定了基础。

在这一政治博弈中,司马懿本身即是鹰是虎,却又装成衰弱得不堪一击的样子,曹爽受了麻痹,只当他是只病猫,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司马懿爪下的猎取对象。司马懿把装傻演绎到了极致,野心勃勃却看起来行将待毙。所以,他的成功就只是时机的问题了。胸襟宽广、能容人的极致表现是强者示弱,形势不利于自己时要学会隐藏强大的实力,免得被人嫉妒而遭暗算,要给人一种软弱无力的假象,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伺机而动才能在博弈之时稳获上风。

忍是强者必备的素养

在鹰鸽博弈的对阵中,隐忍是鸽派的策略,若你在与对手博弈时采取了鸽子策略,你大可不必为此而自扰。古人说:“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忍是一种强者的心态,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在现实生活中,大凡有真本领者都善于忍耐,忍耐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而有了余地才能掌控住大局。陆游说:“小忍便无事,力行方有功。”它说明了忍在人生博弈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元朝,便有两位饱学之士许名奎、吴亮专门编纂了《劝忍百箴》和《忍经》传给后人。清朝道光二十六年间,朱严溪先生出版了《忍字辑略》。这本书中说:“金入火生光,草入火生烟,苦难也。此言耐苦犹耐火也。善忍者成如金,炼去心渣益明,不善忍者反是,怒气所熏,无不染也。”又说:“古圣贤豪杰所以立大德而树立业者,莫不成于忍,而败于不能忍。”自古以来,人们对忍已有许多阐释,吴亮的《忍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但是,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关于“忍”的思想也在不断地丰富。

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那些表面上盛气凌人、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人,内心实际上是空虚软弱的。忍,有时看似是吃了亏,其实一个人敢于吃亏,不去占眼前的便宜,大多是因为有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追求;而那种事事处处都想占别人便宜、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往往只能收获些蝇头小利,从大处看则反而吃了大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它可能是一种平白无故的批评,也可能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指责;它可能来自于同事和朋友们的误解,也可能是出于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阴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明察事理,立刻进行反击,则很容易把事情弄糟,甚至是把好事办成坏事,而“忍”则有助于帮助我们去处理好这些问题。

“忍”是一种博弈策略,即使是强者,在问题无法通过积极的方式解决时,也应该采取暂时忍耐的方式处理,这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时,忍耐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休整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忍耐,因为其资源丰富而不怕消耗。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上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小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忍耐,并借忍耐的和平时期,来改变对你不利的因素。

“忍”有时候会被认为是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长远来看,“忍”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博弈之道,凡是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忍耐,毕竟人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忍耐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忍耐,那么虽然可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可以换得“存在”的空间和余地;“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忍耐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显然也是值得的。

在楚汉相争中,刘邦由于势力较弱,经常吃败仗。汉四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兵败,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而他的大将韩信自领一军,北上作战,捷报频传,攻下魏、代、赵、燕诸王国,最后又占领了齐国全境。

五月,韩信派使者来见刘邦,说:“齐人狡诈反复,齐国又与强楚为邻,如果不设王威慑,不足以镇抚齐地,请大王允许我暂代齐王。”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破口大骂:“我坐困荥阳,日夜盼望你韩信带兵来增援,你不但不来,反要自立为王!我……”此时的刘邦只看到了自己所处的危境,所以也就全然没有了风度,把自己的本性暴露无遗。

正说着,刘邦感到自己的脚被人踩了一下。他用气狠狠的目光一扫,众人都茫然不解,唯有坐在边上的张良向他示意了一下。他晓得这位先生一定有重要的话要告诉自己,他打住了下面的一连串骂人的话语。

张良清楚地知道韩信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将才,目前又拥有强大的兵力,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上。刘邦如与韩信翻脸,轻则形成刘邦、韩信、项羽三强鼎立,重则导致项羽、韩信联合攻汉。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于刘邦大为不利。反之,如果能调动韩信的兵马,就能拖住楚军,重创楚军,只有在这种前提下,目前楚汉对峙的局面才会向有利于刘邦的方向转变。

张良靠近刘邦,悄声说:“大王,韩信手握重兵,右投则大王胜,左投则项羽胜。我们对他的要求要慎重考虑。”

刘邦立刻心领神会,当即下令派张良为使节,带着印绶到齐地去,册立韩信为真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于是,局势很快发生了重大转折,汉军由劣势向优势转变,逐渐对楚形成了反包围之势。

可以想象,刘邦当时是万分恼怒,但权衡利害,他还是忍住了怒气,并且因此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千古大业。刘邦的忍让并非软弱,他的实力在当时远远大于韩信,但他能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大局的考虑。日后韩信继续经常闹点事,当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刘邦毫不客气地将韩信诛杀。君子有所忍有所不忍,在利于大局的情况下,忍是一种博弈策略,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忍是一种涵养,在人际交往中,忍是一种气度。有修养的人,从来不会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发火动怒,只有精通博弈的高手,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

弱者生存机会最大

以理是美国布拉姆斯教授,下面是他给他的学生设计的博弈游戏。

在一个西部小镇上,三个枪手正在进行生死决斗,枪手甲枪法精准,十发八中;枪手乙枪法不错,十发六中;枪手丙枪法拙劣,十发四中。假如三人同时开枪,谁活下来的机会大一些?

假如你认为是枪手甲,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最可能活下来的是丙——枪法最劣的那个。假如这三个人彼此痛恨,都不可能达成协议,那么作为枪手甲,他一定要对枪手乙开枪。这是他的最佳策略,因为此人威胁最大。这样他的第一枪不可能瞄准丙。同样,枪手乙也会把甲作为第一目标,很明白,一旦把他干掉,下一轮和丙对决,他的胜算较大。相反,如果他先打丙,即使活到了下一轮,与甲对决也是凶多吉少。丙呢?自然也要对甲开枪,因为不管怎么说,枪手乙到底比甲差一些(尽管还是比自己强),如果一定要和某个人对决下一场的话,选择枪手乙,自己获胜的机会要比对决甲多少大一点。

于是第一阵乱枪过后,甲还能活下来的机会少得可怜(将近10%),乙是20%,丙是100%。通过概率分析,你会发现丙很可能在这一轮就成为胜利者,即使某个对手幸运地活下来,在下一轮的对决中,也并非十拿九稳,毕竟丙还有微弱的机会。

现在换一种玩法(我们知道,有时胜负是由规则决定的):三个人轮流开枪,谁的机会更大?

这里我们又要遇到琐碎的排序问题,但不管怎么排,丙的机会都好于他的实力。至少他不会被第一枪打死。而且他很可能有在第二轮首先开枪的便宜。例如,顺序是甲、乙、丙,甲一枪干掉了乙,现在,就轮到丙开枪了——尽管枪法不怎么样,但这个便宜还是很大的:那意味着他将近一半的机会赢得这次决斗(毕竟甲也不是百发百中)。如果乙幸运地躲过了甲的攻击呢?他一定要回击甲,这样即使他成功,下一轮还是轮到丙开枪,自然,他的成功概率就更大了。

这时如果三人中首先开枪的是丙,他该怎么办?

他可以朝甲开枪,即使打不中,甲也不太可能回击,毕竟这家伙不是主要威胁,可是万一他打中了呢?下一轮可就是乙开枪了……可能你会感到有点奇怪:丙的最佳策略是乱开一枪!只要他不打中任何人,不破坏这个局面,他就总是有利可图的。

弱者的临时同盟

看过上面博弈的游戏之后,你可能已经发现:乙和丙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在甲被干掉之前,他们相互不是敌人。这不难理解,毕竟人总要优先考虑对付最大的威胁,同时这个威胁还为他们找到了共同利益,联手打倒这个人,他们的生存机会都上升。而且,从悲观的角度看,他们恐怕也活不到需要相互拼个你死我活的时候。

但这个“同盟”也是很不牢固的,两个人都在时时权衡利弊,一旦背叛的好处大于默契的好处,他们马上就会翻脸。在这个“同盟”里,最忠诚的是乙——只要甲不死,他就不会背叛;丙就要滑头多了,在前面轮流开枪的例子中,他不朝甲开枪,从同盟者的角度说,就是没有履行义务,而把盟友送上危险的境地,这不是因为道德水平不同,而是处境不同。乙是甲的头号目标,这个敌人一定要向他开枪的,完全没有回旋的余地;而丙不同,他随时愿意牺牲乙换取下次自己的先手之利。除了压力较小之外,而且还有一个动力驱使丙背叛,那就是一旦干掉甲后,乙的机会比他要大,他至少要保持先下手,才可能一争高下。

让我们来看这么一个案例:2008年7月9日,由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执导,众多超豪华明星加盟的号称“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手笔”的本年度华语大片《赤壁》在全国首映。该片内容是紧紧围绕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展开的。而在三国演义之中,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关系,也正是我们上文所提到的“枪手博弈”的典型事例。

“赤壁之战”中,曹操实力最强,孙权次之,刘备最弱。孙、刘都无法单独对抗曹操。为了抵挡最强大的曹操,孙、刘必须联合起来。孙权拥有六个郡的地盘和数万军队,而刘备没有地盘,只有不足两万人马。用前面的枪手博弈的例子来做比较,孙权是乙,刘备是丙。

我们已经知道,乙是这个“暂时联盟”中较肯卖力的一方,所以孙权不但“火烧赤壁”打败曹操,更在此后还长期承担了对抗曹操的主要任务。而刘备虽在赤壁之战中也出了力,但此后几年未与曹操打过大仗(也就是没有尽联盟义务)。倒是趁此机会扫荡地方势力,扩充地盘,直至占据两川,将曹操赶出汉中,又派关羽北伐,水淹七军,不但取代了孙权原来的老二地位,甚至有可能击败曹操,成为新的老大。孙权地位跌落到老三,他的策略也随之改变。

于是孙权趁关羽北伐后方空虚之机,与曹操合谋,夺取了荆州,杀死关羽。结果是同盟破裂,刘备兴兵报仇,又被孙权打败。蜀汉从此衰落,东吴也面临了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