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恩格斯的慷慨相助,才使马克思勉强维持生存,得以长期一心一意从事著述,为写作《资本论》进行广泛深入的经济学研究。正如伟大导师列宁所说:“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
对于恩格斯的奉献精神,马克思既感动也不安。他在1867年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坦白地向你说,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魔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帮助整理《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花费了10年时间,自己却谦虚地说没做其他任何工作。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成的鸿篇巨著,恩格斯对这部著作的创作和出版,同样付出了很大的心血。马克思在创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过程中,凡遇重大问题总是先同恩格斯商量,共同探讨以达到一致意见。在提供事实经验和统计资料方面,恩格斯自始至终都为马克思的创建工作予以帮助。
马克思的短处就是不会做生意,而这方面恰恰是恩格斯的长处,两人结合就成为一个很完美的整体了。两位革命导师一个勤奋耕耘,一个甘于奉献,正因为他们有如此的亲密合作,才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两人中缺了任何一个,都不会有《资本论》这部巨著诞生。
毫无疑问,即使你的本领再大,也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正如俗话所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能注意、善于注重他人长处的人,必定可以成为处世方面的强者,必定有着众多的各行各业的朋友,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办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
智慧絮语: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贵人的提携和帮助往往就是一块强有力的敲门砖,能够为自己赢得机会并拓展广阔的舞台,充分地显露自己的才华,做到“怀才有遇”,从而为自己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
5、小恩小惠贪不得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小人,他们想拉拢人的短处,然后抓住这个短处,通过其他方式对这些人施加惩罚,从而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厉害,对自己产生畏惧感。有时,这类小人又会对这些人施以恩惠,给予抚慰,进行拉拢收买,让这些人感到自己的好处,使他们不断向自己靠拢,心甘情愿为自己效力。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时期的宫内大总管,作为一名太监,曾代表慈禧太后到天津检阅北平水师,并被赏穿黄马褂,赐给二品顶戴花翎。这是大清开国260多年以来所没有过的事情。作为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李莲英权极一时,声名显赫,朝廷内外大臣,无人敢惹,甚至亲王,也要让他三分。取得这样的地位,是与他的聪明分不开的,举个例子来讲,在笼络人方面,李莲英就特别有一套。
李莲英在慈禧太后身边干了多年,地位显赫,钱也捞了不少,也得罪了不少朝廷中人,他知道朝中文武大臣和亲王对他是又恨又怕,表面上还得敬他。所以他必须全力以赴,稍有不慎,就难免出娄子。并且,他也深知自己将近花甲,感到精力一天不如一天,有空总想歇一歇,可是还得拿出全副精力伺候慈禧太后,让她始终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此时的慈禧太后对政治也有些心灰意懒,自从庚子之乱,辛丑回京之后,她既怕洋人,又懒得管人。李莲英知道自己得罪光绪太深,把他囚于瀛台,如若慈禧一死,他必然要落到光绪的手中。
为了保证自己老了以后的安全,李莲英不能不未雨绸缪,早做打算,他在皇宫里安插了不少亲信,但这些人能力平庸,不能托付大事。李莲英早就算计到,慈禧太后死了也不会让光绪帝执政,而是让清朝大权落到光绪皇后的手里,如果自己的人能左右光绪皇后,那么他李莲英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了。为了寻觅一个这样的人,李莲英花了不少功夫,后来他终于发现了小太监小德张。但他并没有急于向小德张摊牌。
这一年,小德张进宫跟随常连忠学戏,很快他便成为宫内南府戏班的名角。有一次,慈禧太后让杨小楼的戏班子进宫演戏,同时也让宫内的南府戏班演出,有让他们比赛的意思,水演的好,就奖赏谁。自然,杨小楼的戏班子技高一筹,慈祥太后很高兴,对李莲英说:“莲英哪!小猴子今天很卖力,应该赏他们,赏他们多少好啊?”“老佛爷圣明,小猴子今天确实卖了力气,应该多赏他们一点,不过南府戏班跟小猴子一比,可就有点不那么痛快了,老佛爷您觉得呢?”慈禧太后点了点头,道:“赏给小猴子他们二百两银子。”杨小楼赶紧叩头谢赏。这时,小德张和南府戏班的人一见赛活猴杨小楼他们领了那么多赏钱,很眼红。正当他们眼红的时候,忽听上面传话:“南府戏班!”大家心里甜滋滋的,以为慈禧太后也要对他们封赏。他们来到慈禧太后面前,刚一跪下,就听慈禧太后拉着长声说道:“你们这帮狗奴才,这差是怎么当的?人家是人,你们也是人,为什么人家就比你们唱得好!就是人家肯下功夫,你们当差不认真。来人哪!每人赏二十杖,常连忠、小德张每人赏四十杖。”一句话将小德张等人都吓呆了,前几天太后还说要对他们封赏,今天怎么又变了挂了呢?
小德张挨了这顿打之后,百思不得其解。于是给慈禧太后身边的小太监们送了些银两,才知道原来是大内总管李莲英在慈禧太后那里给他们念了“喜歌”,慈禧太后这才赏了他们一顿“棍子”。小德张一想,这事不妙,他知道李莲英这位大内总管不好惹,如果得罪了他,那就永无出头之日了,就不能升大太监,发大财,想来想去,小德张意识到要想平步青云,只有走李大总管的路子。此后,小德张除了给李莲英的贴身太监送银两外,一有机会,他就向李莲英献殷勤,使李莲英对自己产生好感。过了一段时间,他通过内线得知李莲英对自己的看法有了改变,便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跑到李莲英那里,要拜李莲英为师,这正中李莲英下怀,便收下小德张为徒,为自己又拉拢了一个忠实的追随者。
想要在人生战场上攻无不克,横扫千军,或许方法有很多种,但原则终究只有一个,就是不轻视敌人,充足准备且懂得灵活多变。
智慧絮语:
记住,这种人都是心狠手辣的,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为了收买你,甚至会先设计害你再救你,让你对他感恩待德,听命于他。所以我们要认清这类人的嘴脸,不为小恩小惠所打动,不受他人所制。
6、与口是心非的人保持适当距离
有些人常常是口是心非,明明知道你可能要失败,可他还是鼓励你去做,一心想看你的笑话。他会大加赞赏鼓励你,成功则好,一旦失败,他的心理比谁都高兴。当你察觉到他的动机是为时已晚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这类小人的嘴脸,不要让他的阴谋得逞。
春秋时期,郑武公是一个足智多谋、穷兵黩武的诸侯,他要扩张地盘,便动其邻邦胡国(即后来的匈奴)的念头。但当时胡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国君又勇猛善战,经常骚扰边疆,
用武力固然不容易,想政治渗透也根本不可能,因为对胡国的内情实在是一无所知,在这样无所施其技的时候,惟有采取逐步的渗透战略,于是他派遣一个亲信到胡国去,打入其最高组织,以实现自己的计划。
郑武公派的使者到了胡国,说郑武公仰慕胡国神勇兵力,想要攀个亲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国君。国君一听自然万分欢喜,立即答应了。郑武公就把女儿嫁到胡国,做了胡国国君的岳父。胡国国君见到郑武公的女儿,果然被迷惑得昏头昏脑,整天花天酒地,连朝也懒得上了,对国家大事置之不理。消息传来,郑武公心里暗自高兴。
过了一段时间,郑武公突然召开了一个会议,出席的全是位高权重的文武官员,商议着要怎样开拓疆土,扩大地盘。大夫关其思说:“以目前形势看,要扩张势力,相当困难,各诸侯国都是守望相助。有攻守同盟的,一旦有事,必会增强他们的团结,一致与咱们为敌。惟有一条路可以试一下,那就是向‘不与同中国’的胡国进攻,既可以得实利,名义上又可替朝廷征讨外族,巩固周邦。”这个提议可以说是与郑武公不谋而合,也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他本应该大力赞赏,可此时,郑武公一听,却立即把脸一沉,问他:“你难道不知道胡国国君是我的女婿吗?你怎么敢挑拨离间?”关其思继续大发议论,口沫横飞地说出一大套非进攻胡国不可的理由,特别强调国家大事,不可牵涉儿女私情,国君更应勇于牺牲个人利益之类的话。“狗屁!”郑武公发火了,厉声斥责他:“这话亏你说得出口,你要陷我于不仁不义之地吗?你想要我女儿守寡吗?好吧,你既然有兴趣叫人做寡妇,就先让你老婆尝尝这滋味吧!左右!把这家伙推出去斩了!”
关其思被斩原因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胡国,国君更加感激这位岳父大人。他以为这件事说明了郑国再也不会对其国有觊觎之心,遂更加放心地纵情声色之乐,渐渐地连边关都松弛下来,郑国的情报人员可毫无顾忌地自由出入。
郑武公完全掌握了胡国的内情后,认为时机成熟了,突然下令,挥军进攻胡国。各大臣都莫名其妙地连问:“国君!关大夫过去就是因为建议出兵胡国而遭斩首的,为什么现在又要伐胡呢?这岂不是出尔反尔?”也难怪各位大臣不明底里,还为关大夫鸣冤叫屈,岂不知这是郑武公所用的缓兵之计,所以郑武公呵呵大笑起来,他摸着胡子,向群臣解释说,“你们根本不知兵不厌诈的妙用,这是我的欲擒故纵的计谋啊!我对胡国早就打定了主意,肯牺牲女儿嫁给他,是为了要刺探其国防秘密,斩关其思也不外是坚定他的信心,使他松懈其防备,一到时机成熟,就出其不意,一下子就可以把把胡国拿到手。”可是,国君!’’其中一个大臣说:“这样一来,公主不是守寡了么?”“哈哈哈!还是关大夫说得对,国家大事,怎可以牵涉儿女私情呢!”
郑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几个回合,整个胡国已人了郑国版图。郑武公牺牲了自己女儿的幸福,运用欺诈之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有的人不一定是和你过不去,但却在有意无意的排挤你,你的努力被认为是表现欲强,他会在背后散布你的谣言老攻击你。如何应对这类朋友,特别是你最亲近的朋友成了当务之急。
智慧絮语:
口是心非的人嘴巴很甜,善于恭维别人,所以我们在对待那些笑脸相迎的人要从反面角度考虑,竖起你的警戒网,和他保持适当的距离,使自己不会陷入小人的圈套中去。
7、贵人看好聪明人
常言道“两强相遇勇者胜”。在成功之路上,勇往直前固然十分重要,但斗智斗勇更为重要,有时候智者比匹夫之勇更胜一筹。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可以转化成资本,资本可以变成财富,贵人看好睿智者也就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