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汉国主刘钧得知消息,亲自率数千人马前来助战。李筠闻讯,拜伏在道旁迎接。但因周、汉本是世仇,刘钧对李筠并不信任。李筠见北汉兵甚少,心中闷闷不乐。
出乎李筠的意料,禁军中竟没有一个人响应他的行动,如今北汉的援助也告落空,李筠心中不免有些后悔。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反旗一举,已成骑虎之势。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
宋太祖接到警报,立即命石守信、高怀德率军北征。又命慕容延钊、王全斌出兵东路,夹击李筠。赵普认为,新朝初立,便有叛将举兵,此次出兵平叛,关系重大,只有迅速取胜,才能稳定国内政局。于是,他建议宋太祖率军亲征。宋太祖觉得有理,决意亲征。
不久,石守信、高怀德大败李筠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五月,宋太祖亲自领兵出征。进军途中,山路狭窄,乱石嵯峨,大军难行。宋太祖身先士卒,亲自搬石开道,群臣、六军皆踊跃争先。一天时间,开成大道。
宋太祖与石守信、高怀德等会合后,大破李筠军三万于泽州(今山西晋城)境内。李筠走保泽州。宋太祖下令筑长栏围城,亲自督战,日夜攻城。六月,宋军大破泽州,李筠投火自焚而死。接着,宋太祖进伐上党(今山西长治),李守节不战而降。宋太祖以其反非本意,赦其罪,任为团练使。宋军班师回朝。
李重进,沧州(今河北沧县东南)人,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周世宗继位后,他经常随同出征,战功卓著,深得周世宗信任。当时,他作为马步军都指挥使,与赵匡胤分掌兵权。周世宗死后,他出任淮南节度使,但仍旧兼任原职。宋太祖即位后,立即解除了李重进的马步军都指挥使的职务。不久,李重进提出入京朝见的请求,也遭到宋太祖的拒绝。李重进知道宋太祖猜忌自己,心中十分不安,遂有反抗之意,着手进行战争准备。
李筠起兵的消息传到扬州后,李重进即刻派亲信翟守珣去潞州和李筠联系,想和他结盟反宋。不料,翟守珣和宋太祖早就相识。他有意归顺朝廷,就在出使潞州回来时偷偷到汴梁拜见了宋太祖,和盘托出了李重进的底细。
宋太祖当时正忙于征讨李筠,如果二李合兵,势必难以应付。于是,宋太祖厚赐翟守珣,让他重返扬州,劝李重进不要起兵。为了稳住李重进,宋太祖又派陈思诲去扬州,赐给李重进铁券,以示恩宠。赐铁券,对臣下来说是一种殊荣。铁券,其状如瓦,铁质金字,外刻功臣履历事功,内刊免罪减禄之数。赐铁券时,分其器为二,左颁功臣,右藏内府,功臣及其后世如遇犯罪,出所颁铁券验核,得推念其功,予以赦减。李重进见朝廷如此厚待,便把陈思诲留下,表示在宋太祖返回京城时,一起入朝。
宋太祖平定李筠叛乱后,班师回朝。李重进见宋太祖威势日盛,心中害怕,决心尽快入朝,表示臣服。但部将向美、谌敬等认为,李重进本是周室至亲,宋太祖不会真诚相待,入朝觐见无疑自投罗网,再难复返。不如乘宋军师老兵疲,结纳南唐,起兵反宋。李重进思忖再三,觉得自己终难见容于宋太祖,与其束手待毙,不如铤而走险。于是,他命人拘住陈思诲,同时派人投书南唐,准备起兵。不料,南唐国主李璟害怕宋朝势大,不敢接受其请求。李重进无奈,只得硬着头皮,独自支撑。
宋太祖闻讯,立即派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宋延渥四将分路征讨淮南。十月,宋太祖御驾亲征。十一月,扬州被攻陷,李重进及其一家全部投火自焚而死。
李重进之死,固然是他图谋叛逆的结果,但这里面也有宋太祖逼迫的因素。宋太祖即位之初,李重进曾一再要求入朝,有心归顺,却没有得到宋太祖的同意。在宋太祖看来,李重进既是周室亲戚,又是禁军的前辈将领,自己很难处理好和他的关系。因此,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恩赐铁券云云,不过是封建政治家的权术而已,当不得真。后世一谈到宋太祖,都把他说成是一位豁达大度、豪放磊落的一代明君,但从他对待李重进这件事上,却又暴露出他身上专横残暴的另一面。
杯酒释兵权
平定二李叛乱后,国内已没有足以与宋太祖对抗的势力。然而,陈桥兵变时部下们将自己拥上皇帝宝座的那一幕情景,却不时在宋太祖脑子里再现。怎样驾驭好局势,避免类似事件出现,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是宋太祖时常思虑的大问题,令他寝食难安。
曾在陈桥兵变中起了关键作用的赵普,是宋太祖的亲信大臣。宋太祖经常和他讨论天下大事。这天,宋太祖又把赵普召进宫来,对他说:“自唐末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八个姓、十二个人,篡夺相连,兵革不息,百姓苦不堪言,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让天下停止战乱,为国家建立长久之计,怎样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
赵普一听这话,十分高兴。他说:“陛下考虑到这个大问题,真是社稷和百姓的福气啊!依臣之见,几十年来之所以兵连祸结,改朝换代频繁,就是因为方镇权势太重,君弱臣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蹊跷,只需削弱方镇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谷,收夺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宁了……”
不等赵普说完,宋太祖就接口说道:“你不必再讲下去,我已经明白了。”
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下令罢免了慕容延钊殿都点检的职务,让他到外地去当节度使。从此,这一职务不再授人。此举固然重要,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因为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仍然手握兵权,久后难免不生反叛之心。赵普曾不止一次地提醒宋太祖注意这个问题。但是,起初宋太祖并不以为然。因为这些人都是和他交情深厚的结拜弟兄,而且拥立有功。宋太祖对他们还是信任的。况且,无故削夺功臣兵权,也恐他们不服。他对赵普说:“石守信这些人我信得过,他们肯定不会背叛我,你没有必要担这个心!”
赵普则回答说:“我也认为他们不会背叛您。但我仔细观察,这几个人都缺乏统驭部下的才干,恐怕他们制服不了部属。万一部队中有人作乱,到时候他们也不由自主了。”
听赵普说到这里,宋太祖立即想起了陈桥驿的那个黎明、部下为自己黄袍加身的情景。真是太危险了,决不可等闲视之。必须剥夺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刻不容缓,宋太祖下了决心。而且,手段要巧妙、和平,不能激起兵变,导致流血。于是,君臣二人又进一步谋划起来。
这一年七月里的一天,宋太祖把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召到宫中饮酒叙旧。酒过三巡,大家都略带醉意。宋太祖屏退左右,乘着酒兴对大家说:“要不是靠你们出力,我哪能有今天!你们的功劳,我永远不会忘记。不过,作天子实在太难了,远不如当节度使的时候逍遥自在。自从登基以来,我是整夜都睡不安稳呐!”
石守信等人听了,觉得很奇怪,问道:“陛下还有什么忧虑呢?”
赵匡胤答道:“这有什么不明白的!皇帝的位子,谁不想坐?我能不操这个心吗!”
石守信等人一听这话,一个个都惊恐万状,赶紧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生异心?”
宋太祖苦笑道:“我知道你们不会有异心。然而,你们的部下中难免有贪图富贵之人,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到那时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这一番话把石守信等人都吓得哭了起来,他们一面叩头,一面说:“臣等愚笨,想不到这一点。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我们一条生路。”
宋太祖长叹一声,说道:“人生有如白驹过隙,实在太短促了。那些追求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蓄些金银,自己吃喝玩乐,使子孙不受贫穷之苦。既然如此,你们何不解除兵权,到地方上当个大官呢?那样你们就可以买些好田宅,为子孙建立永久的基业。还可以多买些歌童舞女,天天饮酒作乐,快快活活地安度晚年。我将和你们结为儿女亲家。这样,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是更好吗?”
众人听罢,方知宋太祖的用心。他们赶快再次叩头谢恩,同声说道:“陛下这样为我们操心,真是恩德无量!”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纷纷称病辞职。宋太祖立即接受请求,解除了他们统领禁军的兵权,派他们到地方上去做节度使。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
当时,有些节度使还掌握着很大的权力。宋太祖决定故伎重演,再搞一次“杯酒释兵权”的把戏。
开宝二年(969年)十月里的一天,王彦超、武行德等几个资格很老的节度使进京来朝见宋太祖。宋太祖在后苑设酒宴款待他们。酒兴正浓时,宋太祖从容地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国家的元老重臣,常年在外,事务繁杂忙碌,不符合我优礼元老重臣的本意。”
弦外之音,王彦超一听就明白了。他连忙站起来说:“我本来没有什么大的功劳,长久以来却受尽了恩宠。如今我已经年老体弱,请陛下让我回家养老吧。”宋太祖立即答应了他的要求。
武行德等人却不识时务,竟抢着夸耀自己的功劳,被宋太祖冷冷地顶了回去:“这都是前朝的事情,有什么好夸耀的?”
第二天,宋太祖就罢免了他们节度使的职位,每人封一个没有实权的官职,留在京城居住。
就这样,宋太祖顺利地收回了兵权,了却了心中一件大事。以后,他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从而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过,值得一提的事,“得天下于小儿”的赵宋王朝,三百多年后又“失于小儿”。1276年,元兵攻占临安(今浙江杭州),年仅七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赵显(和当年的周恭帝柴宗逊同岁!)和母亲全太后被元军押解北上,一代帝王沦为阶下之囚。孤儿寡母一路上凄凄惶惶,以泪洗面,好不悲惨!“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元,刘因:《书事》)历史是多么惊人地相似啊!读史至此,谁不感到这是历史的报应、历史的讽刺呢?莫非冥冥之中,真的有什么因果报应吗?宋太祖倘若地下有知,真不知有何感想。
蛇足之笔,以博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