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燕王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以即位诏天下”,改明年为永乐元年,是为明成祖。
朱棣即位前后,对反对和抵制他篡位的朝臣和百姓进行了残酷的杀戮。进城之初,就公布了以太常寺卿黄子澄和兵部尚书齐泰为首的二十九人奸臣榜,以后又陆续增加到五十余人。悬示重赏,按名搜捕。凡是能报告这些人踪迹的,立即官升三级;有隐藏不报或表示同情的,立即处以极刑。聚宝门外和城中的市场成了杀人的刑场。一时间,南京城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
燕军进入南京时,齐泰和黄子澄都不在城里。齐泰想举兵谋复兴,但没有什么人响应。他为了躲避燕兵的追捕,竟蠢笨地用墨染黑白马去逃命,等到马出汗淋退了身上的墨汁时,这个兵部尚书只好束手就擒了。不久,黄子澄也被逮捕了,二人同时被杀。朱棣恨透了黄子澄,把他凌迟处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
方孝孺是当时名重天下的大儒。早在朱棣从北平起兵的时候,道衍就请求不要杀害他。城破之日,多数官员夹道迎接燕王,而方孝孺却连面也不露。朱棣派人请他出来做官,他却披麻戴孝而来。朱棣大怒,命人把他关进锦衣大狱。
朱棣急于举行登基大典,想找一个有才学、有名望的人为他草拟诏书。他一连征询了很多人的意见,大家都说只有方孝孺才能承此重任。于是,朱棣把方孝孺又放出来,试图说服他。
方孝孺依旧是那身孝服,见了朱棣便放声大哭。朱棣命人给他设座,对他说:“先生不要过度悲哀,我此次入京,不过是要铲除奸佞,以清君侧,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
方孝孺立刻反唇相讥:“成王何在?”
朱棣说:“想不到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道:“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接着解释:“国家大事,纷乱复杂,怎么能交给一个幼小的孩子?只有年长的人才能稳定局势,执掌朝纲。”
方孝孺继续尖锐地追问:“那为什么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从御座上走下来,亲切地说:“这是我们的家事,谁继位都是太祖的骨肉,先生不要多操心了!”接着命左右递给方孝孺纸笔,又对他说:“举行登基大典,草拟布告天下的诏书,还要有劳先生命笔。万望不要推辞。”
方孝孺从宦官手中接过纸笔,疾书四个大字:“朱棣篡位”,写完掷到朱棣面前,一边哭一边骂道:“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朱棣大声说:“你只想取得个人的名节,为什么不想想自己的妻室儿女、亲戚宗族?你不怕祸灭九族吗?”
方孝孺大义凛然地说:“祸灭十族,又奈我何!”
朱棣大怒,令人把方孝孺的嘴割开,从嘴角一直割到耳朵。他咬牙切齿地骂道:“好!我一定灭你十族!”
为了折磨方孝孺,朱棣下令把方孝孺的家人、朋友、门生一一捉来,每捉一人就送到方孝孺面前,问他是否回心转意。行刑的那天,又先杀他的亲人,每杀一个再问一次。方孝孺心如刀绞,却始终不屈。
方孝孺的两个女儿长得聪明伶俐,都还未成年,随母亲住在浙江宁海老家。在被押往南京的路上,她们唯恐父亲看到自己被杀难过,便挽着手,一起跳入秦淮河。
方孝孺平日最疼爱自己的小弟弟方孝友,此时见由于自己的牵连,小弟弟也要惨遭凌迟酷刑,不禁泪如雨下。
方孝友对着哥哥从容一笑,口占一诗曰:
阿兄何必泪潸潸,
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
旅魂依旧到家山。
吟毕,从容就义。“士论壮之,以为不愧孝孺之弟”。
在杀完方孝孺的亲属以后,为了震慑群臣和百姓,朱棣决定把方孝孺拉到聚宝门外凌迟处死。临刑前,方孝孺口占绝命诗一首:
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奋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
庶不我尤!
吟毕,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为了凑足十族之数,在按着封建宗法杀完方孝孺的九族(九族说法不一。汉代儒家有二说:今文经学派认为九族是异姓亲族,即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古文经学派认为九族是同姓宗族,即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为九族。明清刑律,均以高祖至玄孙为同宗亲属的范围)之后,朱棣又把他的学生廖镛、林嘉猷等人及其家属抓来,统统杀掉。方孝孺一案被杀者八百三十七人,被牵连入狱和充军流放者不可胜计。朱棣创造了封建专制史上最凶残的纪录——屠戮十族。
方孝孺死后,朱棣又先后召大理寺卿胡润和监察御史高翔草拟诏书。二人皆披麻戴孝而至,朱棣以族诛相威胁,二人拒不从命,都被朱棣残忍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