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杜太后既已有意于次子,为何不让宋太祖明令颁布天下,却让赵普写一份誓书偷偷地藏起来呢?
更让人怀疑的事,杜太后死时,宋太祖才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他的长子德昭也已经十一岁了。到宋太祖五十岁死的时候,德昭已经二十五岁了,小儿子德芳也已十七岁,根本不存在什么“幼儿主天下”的问题。难道是杜太后算出宋太祖一定要短命吗?
于是,“金匮之盟”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其实,拨开历史迷雾,一些所谓“千秋疑案”是可以揭开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烛影斧声”这个千古之谜。
原来,赵光义不仅是宋太祖的亲弟弟,而且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立有大功。他是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是他提前准备好黄袍,在陈桥驿披到了赵匡胤的身上,成为拥立宋太祖的主要功臣。因此,宋太祖非常器重他。宋朝建国后,宋太祖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尹(都城最高行政长官),封他为晋王。朝会排班时,赵光义的位子排在众臣之首,以表示地位的崇高。
宋太祖对这个弟弟的礼遇也特别深厚,多次到他的府上叙兄弟之情,或请他到宫中酌酒对饮。晋王府第由于地势高,池子里经常缺水,宋太祖亲自督促工役千方百计解决水源问题。有一次赵光义病了,不省人事。宋太祖听说后,十分着急,赶忙前去探视。还亲自点燃艾草,给弟弟热炙。赵光义醒后,觉得炙得头痛。宋太祖就用艾草炙自己,试验怎样炙才有效而不至于引起头痛。就这样,整整大半天,宋太祖都呆在晋王府中,直到赵光义发透了汗,完全苏醒过来,才回宫去。
有一天,赵光义到宫中赴宴,喝醉了酒。宋太祖怕他出事,亲自送他出宫,下殿阶时,还搀扶着他。这些事对普通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宋太祖以皇帝之尊,对弟弟如此厚待,可就不同寻常了。古代帝王,大多少情寡义,虽同胞手足之间,也是如此。宋太祖如此行事,实属凤毛麟角。
宋太祖对赵光义非常信任,丝毫不加警惕。史载,开宝初年。一个殿前都虞侯上奏宋太祖说:“晋王在京肆意不法,对部下一点都不管束,纵使他们广结天下豪俊,阴有所图。”请求宋太祖对赵光义采取措施并进行惩罚。宋太祖一听,大怒道:“朕与晋王雍睦起国,兄弟和好相保,哪里会有什么异图之事!你这等粗狂小人,说此胡话,分明是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手足之情!像你这样的小人,留着何用!”说罢,立即叫武士把这位殿前都虞侯杀了。
然而,豁达大度的宋太祖对待自己这个城府极深的弟弟的态度太天真了。他对外人防范甚严,妙计横出,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称道。对待素有野心的弟弟却从来不加防范。殊不知,权力这个恶魔,早已将人性扭曲了,宫廷政变的血腥早已把骨肉亲情荡尽。为了皇位,子弑父者有之,如刘劭、杨广;父杀子者有之,如汉武帝、唐玄宗;母杀子者有之,如胡太后、武则天。至于兄弟阋墙、互相斫杀的悲剧更是俯拾皆是,史不绝书。宋太祖一生雄才大略,南征北讨,克定天下,到头来却死得不明不白。读史至此,不免为之扼腕叹息。
赵光义在辅佐其兄建立大宋王朝的过程中,养成了极大的个人势力,不免对皇位产生非分之想,希望兄终弟及,宋太祖死后由他继位。可宋太祖的正统观念还挺强,他认为,中国自西周以来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赵德昭继承皇位。但是赵光义功大权重,他怕赵光义不高兴,所以不敢宣布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同时,他对赵光义恩宠有加,百般笼络,希图感化他。
赵光义见宋太祖迟迟不立太子,心中早就明白了八九分,知道宋太祖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偏向自己的儿子。野心极大的赵光义感到靠正常的手段继承皇位已经十分渺茫后,便逐步产生了政变的想法。
要政变,就要有基础。赵光义利用它在大臣中的威望,拉帮结伙,广交朋友,很快就在身边聚集起了一伙人,势力更加强大,羽翼更加丰满。
后来,宋太祖见赵光义势力强大,担心尾大不掉,便想迁都洛阳,一是想换一换环境,二是想通过迁都削弱赵光义的势力,以重新培养自己的势力。但是,赵光义坚决不同意迁都。因为赵光义的声望高,羽翼已经丰满,宋太祖不得不迁就他,从而放弃了迁都洛阳的打算。
赵光义势力日益膨胀,宋太祖忧心忡忡,便想通过和赵光义商量确立太子问题,以打消他的非分之想。因此,才上演了本文开头所叙述的“烛影斧声”的一幕。
至于兄弟俩都谈了什么,人们无从知道。但从赵光义即位前后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分析看,大概宋太祖想确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赵光义不同意,两人曾发生一些争执。赵光义见事情无可挽回,便起了杀心,将随身携带的毒药偷偷放入宋太祖的杯中。宋太祖中毒以后,愤怒异常,拿起斧子去打赵光义。因酒力发作,身体不支,斧头脱手触地。宋太祖最后喊的一声“干得好,干得好”便一语道破了真情,说明二人在酌酒对饮时赵光义确实做了手脚,宋太祖发觉已晚,于是发出无可奈何的呼叫。至于外面人听到的鼾声,则是赵光义布置的疑阵,实际上就是他自己扯的鼾声。说起来,这种伎俩还是他从哥哥那里学来的。想当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时候,赵光义和赵普在外面紧锣密鼓地活动,赵匡胤就曾在大帐中故意扯着鼾声,以示自己对此事全然不知。赵光义在这里只不过是使用当年哥哥使用过的伎俩罢了。
宋太祖死后,赵光义又在其死党、宦官王继恩等人的帮助下,匆匆忙忙洗净了尸体,重新安放好。等到拂晓,皇后、皇子和众臣前来时,人们只见宋太祖的尸体玉色温莹,不知是王继恩等人已作了处理,以为是正常死亡。
赵光义假意恸哭一场,便在哥哥柩前继位。接着,以弟弟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太祖子德昭为永兴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诏齐王廷美、武功郡王德昭位在宰相上,又宣布太祖、廷美的子女也称皇子、皇女,以安顿人心。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所谓的“金匮之盟”。其实,这个谜底也是不难揭穿的。“金匮之盟”原来是宋太宗和赵普一起编造的谎言。
赵普也是拥立宋太祖的功臣之一,在宋太祖朝长期担任宰相,为朝廷竭心尽力,做了不少好事。但他也有不少过失,如敛财受贿、私运木材、违反朝廷关于宰辅大臣之间不得通婚的禁令等等,引起宋太祖的不满,遂于开宝六年(973年)罢去他的宰相之职,贬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因此,赵普对宋太祖怀恨在心。
宋太祖杀兄夺位以后,人们不敢公开揭短,但私下议论很多,宋太宗感到面子上很过不去。赵普将此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为了巴结宋太宗,恢复以前的权力,赵普主动上门为宋太宗出谋划策,编造了“金匮之盟”的故事。由赵普事前写好“盟书”,再由宋太宗偷偷放入金匮,故意弄上一些灰尘,以掩人耳目。
由于赵普曾是宋太祖亲信、前朝重臣,所以他编造的故事容易使人相信,也确实迷惑了不少人,一直影响到现在,
事后,赵普重新被宋太宗任命为宰相。
按照正史的说法,宋太祖临终遗命,皇位传给弟弟,弟弟死后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样,宋太宗以后皇位的继承者应该依次为其弟廷美和宋太祖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但是,宋太宗不想遵从宋太祖遗命,他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因此,他即位不久,就相继把三个威胁帝位的危险人物一个个清除掉。
首先被清除掉的是德昭。979年,德昭跟随宋太宗征讨契丹。有一天夜里,军中突然不知宋太宗的去向,有人谋划立德昭为帝,以安定军心。但是不久,就知道了宋太宗的下落,立德昭为帝的事也就没有再提起。后来,宋太宗知道了这件事,很不高兴。由于这次北征最后以失败告终,撤退回朝后,过了很久也没有对前一次讨平北汉论功行赏,将士们产生了不满情绪。德昭为这件事向宋太宗进言,请求早日行赏。宋太宗听后,勃然大怒,大声训斥道:“待你当了皇帝之后,再赏赐他们也不算晚!”这话的分量太重了!这不是公然怀疑侄子有篡位的野心吗?德昭当然受不了。他惶恐不安地回到寝所,用水果刀自刎而死。
981年,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德芳因病逝世。宋太祖的两个儿子都死了,能威胁宋太宗皇位的只剩下弟弟廷美一人了。第二年,有人告发廷美妄图谋夺帝位,宋太宗于是免了他的官职,将他流放到边远地区。凡是与廷美关系密切的人也全部放逐。984年,廷美在流放的地方抑郁而死。这样,宋太宗可以安安稳稳德地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从此,整个北宋时期,皇位都由宋太宗的子孙代代相传,而宋太祖的子孙却都受到压制,不得闻名于世。
宋太祖对其弟宽厚友爱,而宋太宗却对弟弟、侄子如此刻薄、嫉恨,这也大概是人们怀疑宋太祖是被他害死的原因之一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赵构没有儿子,而宋太宗的后裔在北宋灭亡时全被女真人掳掠到北方去了,帝位只好由宋太祖的后裔宋孝宗(德芳的第六代孙)继承。而南宋的第五代皇帝宋理宗则是德昭的第九代孙。这样,从南宋的第二代皇帝开始,帝位一直由宋太祖的子孙继承,宋太宗系统从此中断。世人认为,这一皇位的继承,是对宋太宗不遵守宋太祖遗命、没有让其子孙继承帝位的报应。
更令人惊诧不已的是,宋太祖兄弟末世子孙的遭遇竟是那样地不同。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470多人及宗族3000余人被掳掠北去,受尽凌辱。几代之后,二帝之子孙近族已被屠杀殆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宋太祖的末世子孙的遭遇却要好得多。1276年,元军包围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小皇帝出降,被封为瀛国公。小皇帝至通州,元世祖命赐大宴十日,小宴十日,然后赴京陛见。小皇帝长大后,元世祖又妻以公主,可见待遇之厚。终元之世,一直对南宋宗室多加抚恤。同为赵宋宗室,其遭遇竟是如此地不同!读史至此,谁不感到这是历史的报应、历史的讽刺呢?莫非冥冥之中,真的有什么因果报应么?历史可真会捉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