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善于体会和接受孩子传递的信号,满足孩子表现自己和与父母交流的愿望,关注孩子的需要,参与孩子的活动。在这种时候,孩子的身心是放松的、精神是愉悦的,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好机会。当父母用欣赏、鼓励的目光看孩子时,孩子会由衷地产生自信心。
因为一个人表现自己的机会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表现自己,就是表现自己的个性、意志、才能和德性,是在证明自己的力量。父母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表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孩子越能在成功的实践中证明自己的力量,他就越对自己有信心。因此,如果孩子想做饭,就让他做;孩子要搞家庭表演,就让他干;孩子想办家庭板报,就让他办;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见,就让他表达。
总之,孩子想表现自己,父母就为他创造表现的条件。剥夺孩子表现的机会,就削减了孩子成功的可能性。父母要知道,教育孩子就是给孩子提供发展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
070尊重孩子的秘密和隐私
——不要随便触碰孩子的隐私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孩子随着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逐渐成熟,眼界开阔了,信息量增多了,情感世界更丰富了,他们也有了自己的秘密。但独立意识的觉醒与自尊的心理使孩子不愿把这些秘密告诉父母,而是写在日记里,或者告诉自己的同伴好友。而父母怕孩子沾染社会上的恶习,担心孩子因早恋影响学习,更怕孩子因此造成身心的伤害,所以千方百计地想知道孩子的秘密。
艳君有一个放玩具的小柜子,从她6岁的时候就不让别人碰这个小柜子了。她说这是自己的东西,别人不能碰。
对此,妈妈感到很好奇,她想不明白,这么点儿大的孩子能有什么秘密。于是妈妈趁艳君上学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打开柜子看了看。妈妈并没有发现有什么稀奇的东西,布娃娃、画册、积木等等,这都是小孩子中常见的东西。妈妈不明白艳君为什么对这些东西看得这么隐秘。
艳君放学回家后发现有人动过她的小柜子。她很生气,就对爸爸妈妈说:“你们经常说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可是你们做家长的却不尊重孩子的隐私。为什么不经过我的允许就偷看我的东西?哼,你们真让我失望,我再也不相信你们了。”说完,艳君就气呼呼地回到自己的房间,连晚饭都没吃。
妈妈也感到很委屈:这不是为了她好吗?我就是怕她藏什么不好的东西。第二天艳君上学后,妈妈又进入艳君的房间去看那个柜子,妈妈惊讶地发现艳君不知从哪里找了把小锁,已经把小柜子锁起来了。
妈妈心里感到很难过:看来这孩子还是不信任我啊。
就像艳君的妈妈那样,很多家长都认为6-12岁的孩子,根本就不会有什么隐私、秘密,更别说会尊重孩子的秘密了。事实上,妈妈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秘密,同样的道理,孩子在父母面前也有秘密。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萌发得比较早,在6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相对独立的人格和属于自己的秘密。都说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孩子有秘密,正说明了孩子正在成长,正在走向独立。
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想要了解、干预,甚至还会用各种方式偷窥孩子的秘密。父母这样做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也会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让父母失去孩子的信任。
虽然说孩子还小,很多事情都还需要父母操心,但是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已经有了只属于自己的小秘密。既然孩子不希望父母知道、干涉自己的事情,那么父母就应尊重孩子的秘密,不要追着孩子问个不停,更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偷窥孩子的秘密。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永远将尊重孩子放在首位。父母关爱孩子的方式,要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孩子小时候需要父母随时关注,需要大人事事帮助,这样孩子才能顺利地成长。而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独立和自尊的意识,不愿意再受到父母过多的干涉、约束,父母就要随着孩子的心理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朋友去对待。
第二,不用非常手段侵犯孩子的隐私。孩子的不良习性,可以在父母适当的教育方式下,心悦诚服地改正,而父母的跟踪,却大大伤了孩子的自尊,使孩子用更恶劣的行为对父母的跟踪进行报复。所以,对孩子的隐秘,不能用非常的手段去了解,而应与孩子做朋友,注意观察孩子,对孩子进行正面的说理教育。
第三,和孩子交心,让孩子主动说出秘密。父母要放下架子,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在融洽的关系中,孩子对父母的防线就会撤除,主动打开自己的心扉,让父母走进自己的内心。父母因此可以轻松地了解孩子的状况,对孩子给以他们所需要的帮助。
第四,合理引导孩子的不良隐私。孩子的不良隐私被父母发现后,父母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而应想办法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后,有针对性地给孩子讲明不良行为的利害关系,让孩子自己去仔细思考,这样合理地引导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隐私,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071讽刺挖苦是一种伤害
——不要挖苦自己的孩子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开始希望能够有自己的尊严,希望能受到重视和尊重。同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叉难免犯错,需要家长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挖苦、讽刺这种强烈的刺激,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是对儿童人格的羞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采取这样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经常挖苦、讽刺孩子,会使孩子变得不以为耻、习以为常,无形中对不好的行为有了加深作用,也会助长孩子不诚实和任性的毛病。
使孩子经常处于被轻视、被当众贬低或受指责的地位,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变得自卑、懦弱,影响潜能的发展。挑剔过失、说话刻薄、嘲笑孩子,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严重影响亲子关系,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家长出口成“脏”、缺乏修养的教育方式,会令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苗苗今年9岁了,上小学四年级,好奇心很强,勇于尝试新事物。元旦晚会的时候,学校举办了一场文艺演出,苗苗班上有位同学表演的葫芦丝赢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评和认可。看到同学在台上穿着精美的服装,轻松自如地吹着葫芦丝,苗苗很是羡慕,心想:要是我也可以吹得这么好,那该有多好啊!
一回到家,苗苗就缠着妈妈买葫芦丝。葫芦丝虽然买回了家,但是由于妈妈最近工作很忙,所以一直没有来得及给苗苗请到合适的老师。即使如此,苗苗学习葫芦丝的热情依然很高,每天放学后就在卧室里吹。
妈妈听到苗苗吹奏的葫芦丝曲不成曲,调不成调,很难听,就对苗苗说:“学音乐是要有天分的,你不是这块料,还是别学了。”听到妈妈的话,苗苗的心里就像浇了一盆凉水,难过极了,她想:妈妈怎么这么说我啊,她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从那以后,苗苗和妈妈的谈话越来越少,母女俩变得有些疏远,苗苗也不像从前那样什么都想尝试,性格似乎也越来越内向了。
当苗苗吹奏得不成曲调时,妈妈与其挖苦苗苗笨,学不好,不如顺其自然,让她自己去摸索。如此一来,既保护了苗苗的好奇心,又不会伤害到苗苗的自尊心。
孩子有时一时兴起去做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往往会做不好或者出点儿差错,这时候常常会遭到父母的指责,甚至讽刺和挖苦。有些父母对孩子不从正面进行教育,而总爱讽刺、挖苦孩子,认为这样能使孩子成才、上进,结果在无形中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长采取这样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据调查显示家长讽刺挖苦孩子,会造成以下不良后果:孩子会变得自卑,对自己失去信心,因为从父母那里看不到希望;孩子会干脆放弃努力,因为父母对他的努力不屑一顾;孩子会觉得父母不讲理;孩子会觉得不公平,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对父母也用这样的口气,一定会挨骂;孩子会故意做错事,做坏事——孩子怀疑父母对他的爱。
可见挖苦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家长一定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应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时候都不要伤害孩子。
第一,永远不要嘲笑孩子。孩子有时候可能会说出与自己目前水平相差悬殊的话,产生不切实际的梦想。这时如果父母嘲笑挖苦孩子,孩子的梦想就会真的只是空想。而父母若是对孩子的梦想进行鼓励,孩子可能会从此开始发奋,在将来把梦想变成现实。
第二,不拿孩子的短处开玩笑。孩子有短处,有缺点,父母一定不能拿孩子的这些弱点去开玩笑。孩子有时候的言语表情可能让人发笑,父母同样不能随便对孩子开玩笑。因为稍有不慎,父母会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伤了孩子的自尊。
第三,跟孩子说话时要慎重选择语言。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夸奖,只有在赞赏中长大的孩子才会身心健康。有些父母不会教育孩子,说话粗鲁,不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面对孩子天真的想法、不着边际的问题,父母应该学会耐心地引导,用赏识的态度并且慎重选择恰当的语言,而不能嘲笑孩子,不能用“傻瓜、烦人、不要你了”等类似的字眼去评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