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上已处于有力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平时小唱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以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的人。
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只要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博弈时松一口气,不与你为敌。
魏明帝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明帝曹睿在弥留之际,命司马懿和曹爽辅佐幼子曹芳,并让齐王曹芳前去抱司马懿的脖子以示亲近,司马懿感激涕零,连表忠心。当日即立曹芳为皇太子,曹睿便放心地死了。丧事办完后,遵照遗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掌朝政辅佐幼主。当时,曹芳刚刚八岁,大权自然落在曹爽和司马懿手中。
但曹爽与司马懿二人资望能力却有很大的差距。司马懿老谋深算,德高望重,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也能征善战,故对曹氏政权构成很大威胁;曹爽是宗室后代,也有一定资历,当时曹芳年幼自然没什么主意,他总怕大权旁落他人之手,当然要倾向于曹爽而疏远司马懿。几年后,曹爽渐渐地培植自己的势力,排挤司马懿的人,等到时机成熟时,又夺了司马懿的兵权,撤销了太尉的实职,而安排一个太傅的空衔。司马懿见曹爽的势力控制了朝廷,于是装病在家,不问朝政了。
曹爽揽权贪位,见司马懿告病在家,也不问是真是假,便得意忘形起来。他提拔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控制了宫廷京师的武装大权。因此曹爽日益胆大妄为,天天与亲近的人吃喝玩乐,出行的时候车辆仪仗舆服皆仿皇帝规模,甚至把宫中的妃嫔、乐师也带回家中寻欢作乐。曹爽的所作所为渐渐失去人心,一些正直的官吏有些看不惯,非议渐起。
司马懿装病在家,其实一天也没闲着,对朝政和时局反而更加关注了。曹爽的行为渐失人心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心中暗暗高兴,于是静待时机。
公元248年,曹爽的党羽李胜由河南尹调任为荆州刺史。临行前到太傅司马懿家去辞行。司马懿熟谙官场之事,听说李胜来访,向身旁的侍女嘱咐几句后传令进见。
李胜来到司马懿养病的卧室,只见司马懿躺在病床上,头发散乱,面容憔悴。一看李胜进屋,忙挣扎着要坐起,两个侍女立刻扶起他,一个侍女递给他外衣,司马懿十分用力地去接衣服,然而手一颤,衣服竟落在地上。两个侍女忙弯腰帮他拣起,好不容易才把衣服穿上。接着司马懿又以手指着嘴,侍女忙端来一碗稀粥,司马懿也不用手去端,伸了伸脖子就喝,结果里一半外一半,胡子上都是稀粥和饭粒,前大襟上还洒了一大片。
侍女忙拿手巾来擦。李胜见状,忙往前凑了凑说:“只听朋友说您中风病犯了,想不到竟病到这种程度。”司马懿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唉!年老病重,死期不远。君屈任并州,并州接近胡地,您可要当心啊!”说完喘了两口气又说:“恐怕你我不能再见面了,我把两个儿子托付给您,请您多照应。”李胜见他说错了,就纠正说:“我上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听后大惑不解,偏偏头侧过耳朵问:“什么——?放到并州?”李胜只好再改口说:“我放到荆州。”司马懿这才若有所悟地说:“啊!都怪我年老意荒,耳朵也背,没听明白您的话。您这回到了‘并’州任官,要好好建功立业啊。”又寒暄几句,李胜告辞。
曹爽得到李胜的报告,听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司马懿病重昏聩的老态,心中更加轻松,从此完全不把司马懿放在心上了。司马懿用这种装聋卖傻的方法打发了属于曹爽一党来探望病情的几个人后,见再也无人来问疾,便知此计奏效,于是加紧了各项准备工作。
公元249年2月5日,皇帝曹芳到洛阳城南去祭扫明帝的平陵。曹爽、曹羲、曹训掌握兵权的兄弟三人全部随驾出城。平陵距洛阳九十里,按当时的交通条件势必不能当日返回,必须驻扎在外。
曹爽兄弟随皇帝出城的消息早有人报告给司马懿,他一边派人再去观察,一边就开始了紧张的部署。待三个时辰过后,估计皇帝车驾出城已远。司马懿立刻分派两个儿子及心腹家人及以前的门生故吏分别夺取城中禁中的兵权,马上占领了武器库、府库、皇宫和太后宫等要害部门,又以最快的速度关闭所有的城门,并立即带领亲兵出城驻守在洛水浮桥边。一个时辰里,一切部署停当,整个洛阳城进入了高度紧张的战备状态。这样,司马懿控制了京城和皇太后。一切就绪后,司马懿以皇太后的名义写信给曹爽,要求他保护皇帝回城,只要投降即可免杀。曹爽本是庸俗无能之辈,不听手下人的劝告,竟然投降回城。不久,司马懿在剪除曹爽的羽翼之后,就以谋大逆的罪名把曹爽兄弟及亲信诛杀净尽。从此,司马家族独掌朝廷大权,为篡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奠日定了基础。
在这一政治博弈中,司马懿本身即是鹰是虎,却又装成衰弱得不堪一击的样子,曹爽受了麻痹,只当他是只病猫,却不知自己早巳成了司马懿爪下的猎取对象。司马懿把装傻演绎到了极致,野心勃勃却看起来行将待毙。所以,他的成功就只是时机的问题了。胸襟宽广、能容人的极致表现是强者示弱,形势不利于自己时要学会隐藏强大的实力,免得被人嫉妒而遭暗算,要给人一种软弱无力的假象,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伺机而动才能在博弈之时稳获上风。
负重忍耐,厚积薄发
在鹰鸽博弈的对阵中,隐忍是鸽派的策略,若你在与对手博弈时采取了鸽子策略,你大可不必为此而自扰。古人说:“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忍是一种强者的心态,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在现实生活中,大凡有真本领者都善于忍耐,忍耐是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而有了余地才能掌控住大局。陆游说:“小忍便无事,力行方有功。”它说明了忍在人生博弈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元朝,便有两位饱学之士许名奎、吴亮专门编纂了《劝忍百箴》和《忍经》传给后人。清朝道光二十六年间,朱严溪先生出版了《忍字辑略》。这本书中说:“金入火生光,草入火生烟,苦难也。此言耐苦犹耐火也。善忍者成如金,炼去心渣益明,不善忍者反是,怒气所熏,无不染也。”又说:“古圣贤豪杰所以立大德而树立业者,莫不成于忍,而败于不能忍。”自古以来,人们对忍已有许多阐释,吴亮的《忍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但是,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关于“忍”的思想也在不断地丰富。
忍是一种强者才具有的精神品质。那些表面上盛气凌人、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人,内心实际上是空虚软弱的。忍,有时看似是吃了亏,其实一个人敢于吃亏,不去占眼前的便宜,大多是因为有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追求;而那种事事处处都想占别人便宜、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往往只能收获些蝇头小利,从大处看则反而吃了大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它可能是一种平白无故的批评,也可能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指责;它可能来自于同事和朋友们的误解,也可能是出于某些不安好心的人的唆使和阴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明察事理,立刻进行反击,则很容易把事情弄糟,甚至是把好事办成坏事,而“忍”则有助于帮助我们去处理好这些问题。
“忍”是一种博弈策略,即使是强者,在问题无法通过积极的方式解决时,也应该采取暂时忍耐的方式处理,这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时,忍耐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休整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忍耐,因为其资源丰富而不怕消耗。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上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小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些情况下也需要忍耐。可以借忍耐的和平时期,来改变对你不利的因素。
“忍”有时候会被认为是软弱的投降动作,但若从长远来看,“忍”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博弈之道,凡是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忍耐,毕竟人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忍耐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忍耐,那么虽然可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可以换得“存在”的空间和余地;“存在”是—切的根本,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忍耐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显然也是值得的。
在楚汉相争中,刘邦由于势力较弱,经常吃败仗。汉四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兵败,被项羽围困在荥阳。而他的大将韩信自领—军,北上作战,捷报频传,攻下魏、代、赵、燕诸王国,最后又占领了齐国全境。
五月,韩信派使者来见刘邦,说:“齐人狡诈反复,齐国又与强楚为邻,如果不设王威慑,不足以镇抚齐地,请大王允许我暂代齐王。”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破口大骂:“我坐困荥阳,日夜盼望你韩信带兵来增援,你不但不来,反要自立为王!我……”此时的刘邦只看到了自己所处的危境,所以也就全然没有了风度,把自己的本性暴露无疑。
正说着,刘邦感到自己的脚被人踩了一下。他用气狠狠的目光一扫,众人都茫然不解,唯有坐在边上的张良向他示意了一下。他晓得这位先生一定有重要的话要告诉自己,他打住了下面的一连串骂人的话语。
张良清楚地知道韩信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将材,目前又拥有强大的兵力,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上。刘邦如与韩信翻脸,轻则形成刘邦、韩信、项羽三强鼎立,重则导致项羽、韩信联合攻汉。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于刘邦大为不利。反之,如果能调动韩信的兵马,就能拖住楚军,重创楚军,只有在这种前提下,目前楚汉对峙的局面才会向有利于刘邦的方向转变。
张良靠近刘邦,悄声说:“大王,韩信手握重兵,右投则大王胜,左投则项羽胜。我们对他的要求要慎重考虑。”
刘邦立刻心领神会,当即下令派张良为使节,带着印绶到齐地去,册立韩信为真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于是,局势很快发生了重大转折,汉军由劣势向优势转变,逐渐对楚形成了反包围之势。
可以想像,刘邦当时是万分恼怒,但权衡利害,他还是忍住了怒气,并且因此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千古大业。刘邦的忍让并非软弱,他的实力在当时远远大于韩信,但他能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大局的考虑。日后韩信继续经常闹点事,当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刘邦毫不客气地将韩信诛杀。君子有所忍有所不忍,在利于大局的情况下,忍是一种博弈策略,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忍是一种涵养,在人际交往中,忍是一种气度。有修养的人,从来不会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发火动怒,只有精通博弈的高手,才能品味出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