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虽然有点迷信色彩,但实际上是两组博弈的组合。对姜子牙这种优秀人才来说,谁得到谁就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作为姜子牙本人,他也存在投商和投周的两种选择。所谓人往高处走。他首先投奔的也是商。子牙一贫如洗到达朝歌,然而,商纣王最终没有给姜子牙机会,无情地堵住了姜子牙的仕途之路,迫使他不得不到西歧寻找机会。
这一次,姜子牙下了大赌注。他在渭水边垂钓,却不用鱼钩,也不把钓具放进水中,这种标新立异的方式,无疑在给自己做广告。
对周文王来说,这无疑给了他一个信息,即有人想吸引自己的眼球。这一对未来的最佳搭档,都彼此心照不宣地演出了这一幕惺惺相惜的双赢博弈,并特意演出这一幕上天注定的神话,更增加了其中的神秘。
周文王表面臣服于商朝,暗地里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成功地调节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
在虞、芮归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一些忠于商朝的小国。文王完全明白该出手时就出手,玩蛇吞象的游戏要谨慎,但又需要大胆。
对于姬昌的这种手腕,他的对手商纣王并非毫无警惕。实际上,商纣王绝非一个愚笨的国君,相反,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商纣王勇猛过人,可以徒手和猛兽搏斗。历史还记载,他即位后与强大的东夷作战,打得东夷族落荒而逃,商族的势力从此扩展到淮河流域。纣王囚禁文王,是这两位君主的直接交锋。周文王的忍辱负重,以柔克刚再次得到体现。
在商纣王囚禁周文王时,当时商朝和周国基本是一边倒的情形。商朝无论从实力还是从名分上来说,都占据绝对优势。实力上,周国在当时根本不堪一击;名分上,周是商的属国,在商纣王还没有骄奢到极点,引起诸侯公愤的时候,以臣叛君只会让文王苦心积累的一点仁义销蚀殆尽。
因此,对于纣王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周文王反抗,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铲除对手。然而,他却遇到了极其高明的对手。无论纣王怎样挑衅,周文王就是一个“忍”字。后人总是以为周文王能够虎口余生,是因为周部落把许多美女、骏马和别的珍宝,献给纣王,又送了许多礼物给纣王的亲信大臣。纣王见了美女珍宝,高兴得眉开眼笑,立刻把周文王释放了。把商纣王描绘得如此低能,简直就是对纣王的侮辱。如果商纣王见了财宝就能释放文王,为什么文王长子伯邑考带着家族的传家至宝到朝歌,纣王还是不买账。这就证明纣王绝非无能之辈,史料记载,纣王把文王拘禁了七年,文王却在演绎《周易》,这事实上就是文王日夜谋划如何灭商。他知道自己国小力弱,无法与商正面抗衡,因此,他决不会选择反抗,他只能以“无为”对“有为”。
文王演《周易》与后代被君主放逐的野心家以《诗》、《书》或者歌舞自娱,以表达自己毫无野心的做法如出一辙,但文王又是以一部《周易》迷惑了世人。也许这一招还是没有迷惑纣王。然而,当纣王把文王长子伯邑考剁成肉酱,做成包子送给文王时,文王居然照吃不误。
这—做法让人叫绝,它彻底改变了纣王对文王的看法,在他看来,文王是一个糊涂虫,连自己儿子的肉都看不出来,根本不值得重视,于是就把文王释放了。但纣王没有想到更深的一层:连自己儿子都敢吃,还有什么不敢做的呢?这就是天机,这就是天命,实际上。天意”都是人玩的游戏,只是有些话不好说出来,只好借老天爷的意思表现了。果然文王回国后,周人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而到文王死去,纣王可能一直把他当做一个软骨头、糊涂虫。这就是弱者的最高手段,也是博弈中以小博大的最高境界。
同情弱者的诡计
中国人总喜欢同情弱者,这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优点。但无原则的同情,往往掩盖了事情的真相,使人物和事情的真实面貌变得扑朔迷离,影响对人物和事件的正确评价。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了强者的凶残,却没看到弱者的诡计。只看到强者的优势地位,却没有注意弱者的潜在影响。只看到弱者的可怜,却没有看到强者的无奈。事实上,作为弱者,有时候潜伏在暗处,利用潜在的黑手,让站在明处的“强者”灰飞烟灭,败得不明不白,死得糊里糊涂,这就是兵法所说的“诡道”,就是弱者的博弈。
孙膑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人们总是为他被同门庞涓残害而痛心疾首。对孙膑的遭遇,后人是同情和怜悯,对庞涓则是痛恨和指责。但后人却没有仔细思考,面对一个强劲的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还没有成为强者的时候,把他消灭于萌芽状态,而且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传说孙膑和庞涓一起向鬼谷子学习兵法,但庞涓不及孙膑,这已经是师徒之间公认的事实。
庞涓出师较早,到了当时第一强国——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大将军,掌握了魏国最精锐的部队,也是当时战国七雄中一支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他协助魏惠王,屡挫强敌,保持魏国天下霸主的地位。对他来说,这是他人生的顶峰,剩下的就是如何巩固自己地位的问题。
而此时,孙膑出师了。对这位知根知底的师弟,庞涓就面临着一场关系未来生死荣辱的选择。因为,对孙膑来说,要么也投奔魏国,直接与师兄在王廷交锋,要么投奔其他国家,在那种朝秦暮楚,各为其主的年头,迟早也会在战场上交锋。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庞涓就只有战斗与求和的选择。无论孙膑投奔哪个国家,都会对庞涓构成威胁,只要让孙膑军队与庞涓斗智斗勇,庞涓都必然失利。因为孙膑的谋略比庞涓高明,这后来得到时间证明。对庞涓来说,与孙膑在战场交战必败无疑。
人们习惯于考虑零和对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赢,另一个就输。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下棋比赛。为了能赢,一个参赛者必须在大部分时间里比对手做得更好。然而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都是非零和的。双方可以都做得很好,也可以都做得很差。双方的合作是可能的,但并不是总能实现。这就是为什么“囚徒困境”是各种各样的日常情形的有用模型。人们倾向于采用相对的标准,这个标准经常把对方的成功与自己的成功对立起来。这种标准导致了嫉妒,嫉妒导致企图抵消对方已经得到的优势。在“囚徒困境”的形式下,抵消对方优势只能通过背叛来实现。但是背叛会导致更多的背叛和对双方的惩罚。因此嫉妒是自我毁灭。
庞涓正是出于嫉妒,于是把师弟孙膑接到魏国,表面热情接待,实际上却找个机会,诬陷孙膑,对他施以膑刑。让他永远失去统率三军的机会,还不放心,又把他软禁起来。对庞涓来说,去掉一个强硬的对手,是最好办法,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让对手失去生命或者失去与自己博弈的机会,总比让自己失去生命要强。
庞涓的举动,让孙膑处心积虑,寻求脱身,以求报复。不久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假装疯狂,最后死亡,庞涓也假惺惺地将这位才高于世的师弟埋了,安安心心做着自己的大将军,却不知道,一双黑手已经慢慢地伸向了自己的脖子。
孙膑不声不响地逃回了齐国,耐心地等待复仇的机会。齐国大将军田忌早已知晓孙膑的大名,将他请入家中,格外尊重。在“田忌赛马”的事之后,田忌把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对他十分赏识,让他助田忌领兵打仗、屡战屡胜。
公元前354年,魏国和赵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而大打出手。魏惠王却派庞涓包围了赵国邯郸。第二年,赵国抵挡不住,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最初想任用孙膑为将军,被孙膑辞谢,于是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军救赵。孙膑认为魏、赵两国相持一年,双方均己精疲力竭,魏军主力集中在邯郸,直接与庞涓交锋,是不明智的做法,但魏国主力在外,国内必然空虚,于是先派不懂军事的大夫强攻魏的军事重镇襄陵。
齐军强攻失败,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继续猛攻邯郸。这时齐军却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刚刚攻下邯郸的庞涓又急又气,回师救援大粱。孙膑在魏军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进入包围圈时,齐军迎头痛击。魏军仓促作战,伤亡过半,物资丢弃无数,苦攻一年的邯郸也失去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桂陵一战,魏国实力遭受损失,但仍不失为中原强国,仍可傲视群雄。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于是求救于齐国。齐国仍然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故伎重施,直接攻取大梁。魏惠王决定集中主力迎击齐军,以报桂陵之仇,于是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军,撤回攻击韩国的军队,迎击齐军。
孙膑鉴于魏军训练有素,又彪悍善战,向来轻视齐军,为了迷惑魏军,采用“退兵减灶”之法:与魏军稍加接触,就假装败退,撤军途中,第一天造十万灶生火做饭,第二天造五万灶,第三天只造三万灶,造成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诱惑魏军追击,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庞涓追踪齐军三天,看见齐军灶锐减,认为齐军已经军心涣散,大量逃亡,于是丢下步兵,带领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逐齐军。
孙膑计算庞涓的行军速度,天黑时应该到达马陵,而此地道路狭窄,两旁又多天然险阻,大部队无法展开,于是决定在此伏击魏军。孙膑令人将道路旁边大树的树皮削掉,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又命令齐军万名优秀射手,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天黑以后,看见火光举起,就一起放箭。半夜,庞涓追至此地,见白树干上有字,命人点火阅读。齐军万箭齐发,魏军无法躲避,死伤无数。
庞涓兵败如山倒,自知无法生还,于是满怀怨恨地自杀,他却没有想到今日之死是当年残害同门的结果。齐军集中兵力,乘胜追击,消灭十万魏军,俘虏太子申。魏国经过两次惨败,一蹶不振,从此只能苟延残喘。而孙膑则天下扬名。
这两场战争,实际上就是两场相当高明的博弈。在这两场战争中,孙膑用的战略都是一样的,即把握战争的主动权,以逸待劳,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以第一次战争为例。孙膑的最终目的是救赵,他要么直接奔赴邯郸与新胜士气正旺的魏军决战,要么围魏救赵,引诱魏军回师,然后半途伏击,击破魏军。他绝对不会真的在大梁城下与回师的魏军决战。
而对庞涓来说,要么回师救赵,要么按兵不动。如果庞涓按兵不动,孙膑直接救赵,魏军已经攻破赵国,齐赵两国里应外合的机会不存在。而魏军攻下邯郸,士气正盛,齐军远道而来,魏军反而以逸待劳。所以齐军必败。
而孙膑围魏救赵,庞涓如果仍然按兵不动,任由齐军在魏国扫荡一番,齐军没有达到救赵目的,可谓受到损失。但魏国虽然占领邯郸,国内受损,可谓得失相当,而对庞涓就不一样了,魏王必然大怒,庞涓丢失官职也不一定,所以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庞涓必然是回师救魏。孙膑如果直接攻魏,与魏军硬碰硬,毫无技巧可言,齐军的损失必然大于魏军。但孙膑采用伏兵,半路拦截魏军,终于使“围魏救赵”一计流传后世。
让对方进入你的棋盘
我们已经了解到,猜测对手的目,并针对其采取的措施而采取行动是博弈的重要环节。这也就是说,在攻击性强的博弈中,不管你选择什么对策,对手总会选择对你最不利的一招。人人都想让对手陷入自己所设的棋盘,以利于自己获得利益。但关键是必须抓住对方的弱点,这需要先了解对手的缺点在哪里。弄清楚了缺点,就找到了对方可以牵的“鼻子”,然后再攻其心逼其就范,这样就能达到拖对手入局的目的。
汉高祖三年,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已持续了三年。这年9月,楚霸王项羽在西面战场猛攻刘邦汉军的时候,背后的彭越军却壮大起来,给项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使他烦躁不安。彭越原与项羽一起参加过反秦战争,战功卓著。但在推翻秦朝后,项羽却没有封他为王,彭越怀恨在心。这时,他与汉军联合,接连攻下了17个城池,威胁项羽。
为了安定后方,项羽决定亲自率军回师东征彭越。他将留守成皋的任务交给大将曹咎,叮嘱说:“一定要守住成皋。如刘邦来挑战,千万谨慎,不要出战,只要阻住他东进就行了。”成皋是险要地段,那里又有军粮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项羽实在放心不下,临行又对曹咎说:“我在半个月内,一定击败彭越。切勿轻率出战。”
然而,直到第二年10月,项羽仍未返回成皋。此时,刘邦就乘机率领汉军渡过黄河,向成皋的楚军发动进攻。
起初,曹咎还遵守项羽的军令。尽管汉军多次挑战,他谨慎地坚守城池,不准任何人出城与汉军交战。刘邦达不到正面交战的目的,就改变策略。他知道曹咎性情暴躁,有勇无谋,就试图把楚军引出城来,然后消灭。
于是,刘邦派一部分士卒到楚军城边叫骂,嘲笑曹咎胆小如鼠,躲在城中不敢出来,直叫骂了数天,曹咎实在忍不住这口气,竟把项羽叮嘱的谨慎行事忘得一干二净,下令楚军出城作战。
汉军见楚军中计出了城,稍一接触,就佯装战败,退向成皋附近汜水对岸。曹咎见汉军不堪一击,骄横之气更增,指挥楚军渡汜水追击。汜水对岸以逸待劳的汉军乘楚军渡至河中心时,立即集中兵力向楚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楚军前进不得,后退不及,几乎全部战死溺死。曹咎自知违犯了军令,就在汜水自杀身亡。刘邦乘胜夺得成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