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弃小私得大私以小利换大利
《管子》说:“懂得先给予就是为了后获取,吃小亏而占大便宜。”《周书》上说:“如果想得到什么利益,必须先有一定的付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
这是我国古代一首名为《醉太平》的曲子,对贪婪之人心理的写照。真可称得上生动形象,入木三分。
人的欲望是很难完全满足的。因此,我们不能任人的私欲自由放任,甚至用种种不合法的手段去满足自己的私欲。如果这样的话,只会是贪小失大,适得其反。正如《伊崇寓言》所说:“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我国古代南朝的古书令王僧达,从小聪明伶俐,但却养成了不拘常检点的毛病。孝武帝即位时,他被提拨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两个心腹大臣之上。王僧达也因此更加自负,以为自己在当朝臣子中,无人所及。在朝时间不长,就开始凯觎宰相的位置,并时时流露出这一情绪。谁知,事与愿违,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却被降职为护军。此时,他便没有省悟,仍惦记着做官,并多次请求到外地任职。这又惹怒了皇上,被再次削降职位。此次,他固羞耻而生怒气,对朝政看不顺眼,产生了许多议论,所上奏折,言辞激昂,终于被人诬为串通谋反而赐死。
王僧达的死,坏就坏在其贪心上。因为,按照他的年龄、资历、辈份,没几年就升到重要的仆射一职,已属不易了。也许是太顺当了,也许是他升得太快了,于是,使他想入非非,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非他莫属了,并且易如探囊取物。岂料,事情的发展有许多是不以人的意志的转移的。于是,一个筋斗使他从云雾中翻滚了下来,真正遭到灭顶之灾。所以可以这样的说,是追名逐利的贪心送了王僧的性命。
《老子》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过错,知足会引人进入没有止境的求利之路,而没有止境的追求利益,贪婪物欲,恰恰会得到损失利益的结果。
老子道家学说的继承人庄子,对先哲的思想有着深刻地体会。在庄子看来,无私是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有了私欲,就会利欲薰心;利欲薰心就会迷惑自己的心志;自己的心志一旦被迷惑住了,那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保住,至于事业、生活,那就更谈不上了。这就是利令智昏的结果。
庄子把利欲薰心比喻为眼观浊水,而把心境淡泊比喻为处于请渊。他认为,人一旦观于浊水,就会忘记清渊,而这种利令智昏,也就失去了人的纯洁本性,最后必定要遭殃。《庄子·山木》篇中,就讲了一个“观于浊水忘清渊”的故事,故事说:
庄子在一个名为雕陵的栗园里面游玩,突然从南面飞来一只奇特的大鸟。只见这只鸟翅膀有7尺长,眼睛有1寸大,翅膀擦着庄子的额头飞过,但其并没有感觉到庄子的存在,最后径直落在栗林之中。
庄子心里想:这是什么鸟呀?长这么大的翅膀却不远飞,长这么大眼睛却看不见人?于是,他撩起衣服,加快了脚步,赶到栗林之中,并拿出弹弓,准备将这大鸟打下来。
到了大鸟的眼前,庄子终于明白了。原来大鸟之所以不远飞而仅飞到这里,之所以睁着一对大眼睛而看不见他,其目的是为了捕捉一只螳螂。
庄子再一仔细观察,见栗林中还有一只蝉,正借着栗树的树荫,在那里美滋滋地休息。可是,正因为它找到了一个好的休息处所,只顾了享受,忘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没有预料到在它的附近,已经有一只螳螂向它伸出了双爪,并在瞬间捉住了它。
具有戏剧色彩的是,这只螳螂由于捉住了蝉后得意非凡,却忘记了隐蔽自己的身体,被大鸟在空中飞过时发现,于是,大鸟俯冲下来要啄食它。而正因为这只大鸟专注于要啄食那只螳螂,结果连庄子这么大一个人也没有看见,以至于当庄子用弹弓要打它的时候,它还全然不知自己已经到了危险的关头。
看到这种情形,庄子很是感叹。他深为这几只小动物的悲哀,觉得它们太不懂得生命的轻重了。为了眼前的些许利益,而忘记了上天给它们的自然生命,忘却了贪恋眼前利益对自己的生命可能带来的危害。同时,庄子也感到自己也陷入了这种悲剧性的境地。为了捉住那只大鸟,他也忘记了对自己生命的警戒。说不定此时自己也成了谁的猎物呢!
想到这里,庄子吓得出了一身准汗。他赶忙扔掉弹弓,扭头就往回跑。果然不出他所料。刚才守园子的人见他急匆匆地往栗林中钻,以为他是偷栗子的,正拿着东西要捉他。现见他慌忙往园外跑,便在后面追着骂他。
经过这一次经历,庄子三个月都没有到庭院中去散步。
一天,庄子的弟子蔺且问庄子:“先生为什么这么久都不到庭院中去走一走?”。
庄子回答说:“我为了得到大鸟的形体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体,这就象是见到了浊水而忘记了清水一样。况且,我的先生曾经教导我,到了哪里就要遵从那里的规矩,可是我进了雕陵栗园却忘了自己身体的危险,只顾要弄清楚那只大岛为什么擦着我的额头看不见我的原委,却忘记了自己身处栗林之中,违犯了栗园的规矩,由行遭到了园吏的追逐和辱骂。回来后,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因为没有心思到庭院中去”。
《庄子》记载的这个故事,的确发人深省。大鸟的眼睛有一寸大,可是就没有看见它擦额而过的庄子,为什么?因为捕捉螳螂的欲望遮蔽了它的眼睛;庄子在栗园中游玩,可是忘记了栗园的规矩,钻入了栗林之中,看不见正在捕捉他的园吏,为什么?因为捕捉大鸟的欲望迷惑了他的心;蝉、螳螂与大鸟、庄子一样,都陷入了物欲的迷茫之中,不能自拔。由此可见,物欲对人心的迷惑作用是多么地巨大,人们一旦被物欲所迷惑,就会什么也不顾,甚至会连自己最宝贵的生命都会置之脑后,至于家庭、亲朋、事业,这一切的一切,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正因为这样,所以庄子告诫人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自己的根本,牢牢记住自己的本体,不要陷到那浊水之中,而忘却了自己本来具有的纯洁清渊。否则的话,就会导致身败命丧。
8.与人为善是—种崇高的道德修养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与人为善是—种崇高的道德修养,我国人民历来把它视为君子美德。
与人为善的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却并非易事。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吕不韦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登上权力之巅,他的故事将印证“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吕不韦是卫国濮阳人,出生在一个珠宝商人家庭。成年以后,吕不韦奔走于各国,经营珠宝。后来他到了韩国,成为阳翟“家累千金”的巨富。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吕不韦经商来到赵国都城邯郸,巧遇秦国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吕不韦觉得异人将是有用之人。异人是秦国安国君之子、秦昭王之孙,安国君此时已被确定为太子。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异人不是长子,他的生母夏姬也不受安国君宠爱。异人在赵国当人质,秦赵经常发生战争,异人在赵国处境危险,饱受赵国人白眼,他的日用起居车辆都很简陋,确实是个落难公子,注定将来没什么大出息。
吕不韦依据生意经上的“人弃我取”原则,认为异人是个奇货可居的对象?是一个可以收买并进行政治投机的对象,而关键在于重新塑造异人的形象,巩固异人的地位,才可以有用。
吕不韦特地拜访异人,谦虚地客套一番后,说:“我能叫你飞黄腾达,身价百倍。”异人认为吕不韦开玩笑,便也以玩笑态度说:“你还是自己去抬高身价,然后再来帮助我吧!”吕不韦说:“你不知道,只有使你先发达了,我才能发达。”两人一来一往地对答,异人明白了吕不韦话中有话,便请他坐下来畅谈,吕不韦说:“秦王老了,安国君做了太子。听说你父亲安国君最宠爱华阳夫人,只有华阳夫人能立继承人,可她又没有儿子。你们兄弟二十多人,你排行中间,又不受宠爱,长时间在赵国做人质。即便你祖父秦王死了,你父亲安国君做了秦工,你也没有希望同你的那些兄弟争立太子。”异人说:“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你有什么高招呢?”吕不韦说:“你现在很困难,景况不妙。你客居此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
孝敬长辈与结交宾客。我虽不富裕,但可以拿出千金,西游秦国,走走门路,讨好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继承人。”异人听了喜出望外,叩头便拜,发誓说:“如果实现了你说的计划,我愿意同你共享秦国。”
吕不韦当场拿出五百黄金,送给异人,让他广结宾客。随后吕不韦开始实行他的计划,又花五百黄金,购买了一批奇珍玩好,自己带着它们前往咸阳。
吕不韦设法见到了华阳夫人的姐姐,通过她把宝物献给华阳夫人。吕不韦又在华阳夫人面前大夸异人在赵国如何贤明,如何广交宾客,并且特别强调异人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一提到太子和夫人就眼中流泪。华阳夫人被打动了,对异人产生了好印象。
吕不韦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说动华阳夫人,预先准备了一套说辞,针对华阳夫人的心病,层层深入。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我听说,女人靠姿色得宠,到了红颜衰残时,受到的宠爱就会淡薄。只有趁受宠之时,确立自己的儿子为王位继承人,即使丈夫去世之后,自己也不会失势。现在夫人侍奉太子,非常受宠,可惜没有儿子。何不趁机在众位公子中物色一个既能干又孝顺的立为继承人,并认他为儿子呢?这样,你丈夫在世时,你受到尊重,万一丈夫死后,你认的儿子继位为王,你终身也不会失去权势。如果不抓住目前你受宠的时机奠定牢固的基础,等到宠衰色褪时,即使你想说一句话,恐怕也没人听你的了。现在异人本事大,而且他知道自己排行居中,照常例是不能立为继承人的,他的生母又不受宠爱,现在他主动来投靠夫人,你如果立他为继承人,他会感激不尽,夫人你在秦国的地位便永远不会动摇,你一辈子都能在秦国受到尊重。”华阳夫人被说动了。
华阳夫人侍候太子安国君时,便主动提出让异人做继承人。她流着泪说:“我有幸能到后宫充数,不幸没有儿子。希望能把异人立为继承人,让我将来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华阳夫人的请求,与她刻玉符为凭证,立异人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不断送钱财给异人,并聘请吕不韦任异人的老师。
异人回到秦国去见华阳夫人时,吕不韦知道华阳夫人原籍楚国,便让异人穿楚服进见。华阳夫人见了异人非常高兴。当场让他改名为子楚。不久,子楚作为安国君的继承人这个消息便在诸侯国中传开了。
吕不韦在邯郸养了一个美貌的歌舞姬。这个女人已经怀孕。一天,子楚到吕不韦家喝酒,见到她后,便为吕不韦敬酒,要求吕不韦割爱。吕不韦把她送给子楚。子楚把她立为正夫人,秦昭王四十/乙年(公元前259年),这个女人生下一子,取名政,他便是后来的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