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宽是一种永恒的幸福。心宽了,眼前总是海阔天空,脚下总是平坦大道,心中总是阳光明媚。心宽的人偶有伤心寂寞的浮云,也会很快被微风带走,微风过后留下一片光明、一丝清凉、一阵轻松。有句话说的好: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句经典的良言,“向宽处行”是至理,只有把心放宽,道路才不会拥挤,血脉才不会堵塞,生活才不会失意。
1.幸福是一种自我感觉
幸福是一种绝对自我的的感觉,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协调,一个人幸福与否,过得好与不好,最终都得回归自我,都得听从心灵的声音。
只要不看重财富的积累,而是用心去感受生活,那么,对生活的感受会是幸福美好的。
走过施工中的街道,有人会皱着眉抱怨:“挖!挖!挖!无处不挖!不乱挖马路就没事做是不是?”有人却能如常地过日子,不会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使心情受到影响。
生活不可能尽如人意,总为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生气,是跟自己过不去。改换一个角度、观念去看待造成你不便的人或事物,也许你就不烦了。如此,生活便会少了不悦,而多出美好。一个渔夫住在海边数十年,从没离开过渔村。一名都市来的钓客问他:“你不觉得一辈子呆在这里,很没意思吗?”渔夫回答:“怎么会?我每天都在享受不同的生活!”一位病人长期卧床,一直呆在医院里。他的亲人问他:“整天躺在床上,很无聊吧?”他回答:“不!我虽躺在小小的病床上,但却能看见常人看不到的万千风景!”
生活是靠内在心灵去感受,而非全靠外在物质构成,就如一片叶子飘落,你能看见其中的诗情,也能看见其中的哀愁。用包容、豁达的心情看待世事,即使身处生命的低谷,也能觉察、感受到人世的美好。
成功的人生,不该只看重物质成就而累积财富,全心打拼事业,待走到生命终点,回首观望,是失掉了一切?还是收获良多?人为什么活着,说到底是为了体验、创造一个完美的自我,享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快感,并为后来者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传统。
一位被很多人认为很成功的企业家,临终前说了一句话:“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我有这么成功的事业,事业剥夺了他与亲人相处的很多时间,剥夺了他品味生活的很多时间,也等于剥夺了他一辈子的岁月,以致于他的人生成就少得只有一项“成功的事业”了。这样的人,一生都从未对生活有过什么感受,因为他从未感受过生活。
只要不看重财富的积累,而是用心感受生活,那么,对生活的感受会是幸福美好的。
其实,幸福是一种绝对自我的感觉,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协调,一个人幸福与否,过得好与不好,最终都得回归自我,都得听从心灵的声音。只要你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你就是幸福的;反之,如果自己感觉不到幸福,那就别再耽误了,尽快从头开始,用心去感受生活吧!
2.对生活常抱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者遇上祸,祸也能变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会变成祸。
有两个行走在沙漠的商人,已行走多日,在他们口渴难忍的时候,碰见一个赶骆驼的老人,老人给了他们每人半瓷碗水。两个人面对同样的半碗水,一个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体的饥渴,怨恨之下竞将半碗水泼掉了;另一个也知道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体的饥渴,但他却拥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感恩,并且怀着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这半碗水。结果,前者因为拒绝这半碗水而死在沙漠,后者因为喝了半碗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只要我们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有一种平静的心态,遇到灾难也不会乱了手脚,会熬过去的,而那些常抱怨生活的人,成功就会与他失之交臂。
南非的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尽管曼德拉已经高龄,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一般的年轻犯人一样虐待他。
但是,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他在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他的来宾。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颜得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来宾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我们之所以总是烦恼缠身,总是充满痛苦,总是怨天尤人,总是有那么多的不满和不如意,是不是因为我们缺少曼德拉的宽容和感恩呢?
记住曼德拉27年牢狱生活的总结: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感恩与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感恩与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
只要我们对生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你就会有一种平静的心态,遇到灾难也不会乱了手脚,会熬过去,而那些常抱怨生活的人,成功就会与他失之交臂。
3.心胸坦荡,寝食无忧
俗语说的好:千百个生命有千百种人生,千百条路有千百个人行。只要一直用心追求那么一份平平淡淡、真真实实的坦荡,就会有一份生活的轻松与平静,就会有一片豁达的天空和一个充实的人生。豁达、坦荡的生活,快乐会如期而至;豁达、坦荡的生活,便是享受人生本身。永远乐观,不怕失意的人,即使跌下万丈悬崖,也会坚韧地活下去,而且高唱凯歌地回来。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这是一种“大度”,是心怀宽广的君子所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是否也会不失这种君子的风范呢?
佛教是一门崇尚宽容精神的宗教。“更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深刻透视了佛门中人的宽厚胸怀。兹引一则禅话为证:
白隐禅师附近住着一对夫妇,家有一女,未曾出嫁却怀了孩子,父母逼问女儿要她说出孩子的父亲,姑娘竟指为白隐。这对夫妇怒不可遏,找到白隐,对他狠狠侮辱了一番。白隐听完后,只说了一句话:“就这样吗?”孩子出世后,这家人将他送给白隐抚养。白隐走家串户去给孩子讨奶水,不知被多少人讥笑,但他却不介意,依然仔细地照顾孩子。几年后,这件事情真相大白,原来孩子的真正父亲是一个市井无赖,这家人耐不过面子,上门向白隐赔礼道歉,要求索回孩子。白隐交回孩子时,同样只是轻轻地又说了一句话:“就这样吗?”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不免会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屈辱与诽谤,当这样的时刻来临的时候,我们能否像白隐禅师一样泰然处之呢?“就这样吗”简单的几个字却蕴涵了多少深意。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胸坦荡,才能寝食无忧,与人交而无怒,是做人处世的艺术。难怪谚语亦云:“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和。”人生本不必过于苛责别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何苦双眉拧成绳,这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艺术,也是立身处世的一种态度,更是做人的涵养。
在大丈夫的心中,天地永远是宽阔的,生活是快乐的,精神是自由的。所以,襟怀坦荡的人常以退一步海阔天空作为立世不倒的生活鉴言。抱着无可无不可,可为可不为的豁达态度,享受自己的一份清静与快乐。
豁达、坦荡的生活,便是享受人生本身。永远乐观,不怕失意的人,即使跌下万丈悬崖,也会坚韧地活下去,而且高唱凯歌地回来。
4.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常人,便是在于能时时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对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问,我是否做到了仁的境地?是后欠缺礼?否则别人为何如此对待我呢?尊到自我反省的结果合于仁也合手礼了。而对方强横的态度却仍然不改。那么君子又必须反问自己:我一定还有不够真诚的地方。再反省的结果是自己没有不够真诚的地方,而对方强横的态度依然如故,君子这时才感慨地说:他不过是妄诞的小人罢了。这种人和禽兽又有何差别呢?对于禽兽是根本不需要斤斤计较的”。孟子的话启示我们,一个真正有大胸
襟、大气度的人,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后,不仅不会同非原则性的问题喋喋不休、抓住不放,不仅只是不计小人之过,而且关键是要能严于责己的精神,只有具备严于责己的态度,才能真正不计小人之过,真正地谦任。
大至国家的君臣,小至个人私交,发生矛盾之后,如果双方都有责己的雅量,则任何矛盾都不难解决。如果只把眼睛盯着对方,只知道备对方,不检讨自己,隔阂、怨恨就会越积越深,以至矛盾激化。
即使过失的责任在别人身上,或者主要在别人身上,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也极“见不贤而自省”的气度。既责人,又责己;先正己,后正人。这就是古人说“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我”,专责已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已之恶”。(清李煜《西讴外集·药言利稿》)责己就是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和活的榜样去教育人、感化人。这样,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教育批评才起作用。如果只责人,不责己,就会助长自己的错误。这种人自身不正,去批评教育别人,又有谁会听呢!
历史上具有人格感召力的人都是严于律己的。诸葛亮为蜀之相国,“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但“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不仅因为他“用心平而劝诫明”,还因为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街亭之役,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使蜀军大败。诸葛亮既斩了马谡,又上书检讨自己,“授任无方”、用人不当的过失,自贬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