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这辈子只能这样活吗是什么歌 > 第3章 选择快乐再也不能痛苦的活着(第3页)

第3章 选择快乐再也不能痛苦的活着(第3页)

可见,快乐与不快乐是取决于你的生活态度的。乐观主义就是遇到困难也会以乐观的生活态度待之,从而事事都快乐;悲观主义就是事事如意也会无中生有地想些困难出来,从而怎么也不快乐。这就是快乐与不快乐的本质区别。

事实上,每一件事物都有它不同的一面,眼睛所及之下,并非是事物的全部。大部分情况下,你要寻求什么,你的眼睛就会见到什么。正如心情沮丧的时候,绝对不会看到阳光明媚;心境愉快的时候,嘈杂声也变成是热闹的象征。这正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不同,所以导致有人快乐有人不快乐。

真的,朋友,其实外面的世界是一样的。看见别人蹦蹦跳跳很快乐的样子,请你不要去羡慕别人,因为你自己本身也可以这样。想想大家面对的是同样的世界,同样的社会,同一片蓝天下就算是世界末日也不是单单你一个人去面对,别人可以快乐,你为什么不可以呢?

从自己做起吧!改变内在的心态,任何的一件小事都以快乐的心态去待之,必会事事快乐。

5.知足者常乐

人如果想活得快乐些,就必须学会知足常乐,在现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充分享受生活,而不为得不到的而苦恼。这才是适宜的人生观。

孟子道:"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佛典《大智度论》中也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灸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面对难填的欲壑,我们应尽量享受已有的。这样生活就会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每日太阳都是新的。

追逐欲望的满足是一种自我放逐,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受煎熬,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滋味?因此请你务必谨记:

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知足者常乐"曾经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人生哲学。

有的人结庐于山间,一亩薄田,一壶清茶,一盘檀香,一张古琴,悠闲自在,自得其乐。比如陶渊明悄然遁世,隐匿南山;比如孟浩然厮守农舍,归隐田园。在那平凡的鸡鸣犬吠中,在那"把酒话桑麻"的笑谈中,他们知足了,也拥有了不足为外人所道的乐趣。

曾经在《读者》里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小商贩不熟悉经济学,向来都是把一页页的欠条随手一塞。别人还钱也好不还也罢,他从不追究。这位商贩的儿子是一个经济学家,就劝他管好账目。可这位商贩却说:"我是不懂管账,我父亲死得早,仅仅给我留下了一条烂裤子。在我的眼里,除了一条烂裤子,剩下都是我的利润。"这个商贩正是知足常乐的代表,他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暴利,而是本着一种洒脱、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事业和拥有的财物,或许,这种心态对他的生意带来的更多的是裨益。

能真正适可而止地知足的人,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快乐。

周大新先生的短篇小说《无疾而终》述说了一个平常而简单的故事,然而这篇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况味的深刻理解。故事的主人公是瞎爷--瞎爷并不是全瞎,瞎爷的右眼还凛凛睁着,放出箭一样的光。我想,那瞎的一只眼便是--人要装糊涂的象征,而左眼即是对生活底蕴的洞察吧。瞎爷的生活态度简单地说就是知足常乐。这"无疾而终"便是知足常乐的最好报答。

瞎爷的左眼瞎在他九岁那年。一场高烧之后,瞎爷忽然向他爹娘报告:我的左眼看不见了!两位老人一惊,忙过来用手在他左眼前晃,那只左眼果然像坏了的钟摆一样一动不动。他爹娘顿时就抹开了眼泪:一个独养儿子,瞎了只眼可咋办!未料爹娘哭得正伤心时,他慢腾腾开了腔,说:"爹、娘,哭啥?应该笑才对!这场病不是才弄坏了我一只眼?总比两只眼都弄坏了要好吧?我比世上那些双眼全瞎的人不是要强多了吗?"这番话先是把两位老人惊住,后想想也在理,遂止住了眼泪。

家境不好,爹娘无力供他读书,只好让他去私塾里旁听。爹娘很伤心,瞎爷劝说:我如今也已识了些字,我总比那些一天书没念、一个字不识的孩子强吧?

瞎爷娶了个豁嘴的媳妇。爹娘觉得对不住儿子,瞎爷劝爹娘说:能娶到这样一个媳妇就不错了,和世上那么多光棍汉比比,咱还不是好到了天上?好歹咱还会有个后代,那些光棍汉死了连个扛扬魂幡的也没有。

媳妇勤快,可不温柔、驯顺,把婆婆气得心口作疼。儿子劝说:"娘,你这个儿媳妇是有些不大称你的心,可你想想,天底下比她还差的媳妇多得是。你的儿媳妇不是还挺勤快、不骂人吗?"

瞎爷的孩子全是闺女,媳妇觉得对不起他,瞎爷劝说:"这有啥愧?我觉得你还是个挺有能耐的女人哩!世上有好多结了婚的女人,压根就不会生孩子,甭说五个女儿,她们连一个女儿也生不出来。咱们有这五个女儿,她们长大了就会有五个女婿,日后待咱们老了,逢年过节时五个女儿五个女婿一齐提了酒拎了肉回来,多热闹!"

家境贫寒,妻子实在熬不下去,便生抱怨。瞎爷说:"你只跟那些住三进大院家有万贯顿顿喝酒吃肉的人家比,你越比就越觉得咱这日子没法过,可你只要看看那些拖儿带女四处讨饭的人家,白日饥一顿饱一顿,夜里就睡在别人的房檐底下,弄不好还会遭狗咬上一口,你就会觉着咱这日子还真是不孬。咱虽没馍吃,可总还有稀饭喝;咱虽买不起新衣服,可总还有旧衣裳穿;咱这房子虽然漏雨,可总还住在屋里边。和讨饭的人们比比,咱这日子还算在天堂里……"

瞎爷老了,想在生前把棺材做好,尔后安安心心地走。可做的棺材属于最薄最不气派的一种。豁嘴奶愧疚得很,瞎爷劝说:"这棺材比起富豪大家们的上等柏木棺是差些,可比起那些穷得根本买不起棺材,尸体用草席卷的人,不是要好得很吗?"

瞎爷活到72岁,无疾而终。临死前,瞎爷对嘤嘤哭泣的老伴说:"哭啥?我已经活了72了,比起那些活80或90岁的人,我不算高寿,可比起那些活40或50就死的人,我不是好多了吗?"

瞎爷死时面孔安祥,两个眼角还有笑容留着……

瞎爷的人生观,一种乐天知足的人生观,一种永远只和那些境况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而永远不那些境况比自己强的人攀比,并以此排除烦恼,找到快乐的人生哲学,多么值得我们在人生之途中效法啊!

已故的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曾留下一幅对联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的贪欲是难以填平的。因为贪欲太盛,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快乐。事实上,知足是快乐的源泉。如果计较太多,反而会失去本该拥有的一切。

知足是人在深刻理解生活本质之后的明智选择。俗话说:"猛兽易伏,人心难降;溪壑易填,人心难满。"但生活所能提供的欲望的满足却总是有限的。因此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则是绝对的、永恒的。足不足是物性的,而知不知则是人性的。以人性驾驭物性,便是知足;以物性牵制人性,就是不知足。足不足在物,非人力所能勉强;知不知在我,非多少所能左右。

不知足是本然的、合情的,仿佛骑手信马由缰,毫不费力。相反地,知足是自觉的、顽强的、坚毅的和难能可贵的。当你步行在街道上看到一辆辆擦身而过的漂亮轿车时,当你身居斗室望着窗外一幢幢摩天大楼时,因羡慕、嫉妒而生起的不知足,无需吹灰之力便不招而至了。而要摆脱这些情绪的纠缠,今晚依然知足地卧床酣睡,明早照样知足地挤车上班,却是很不容易的。可见,不知足者根本没有资格嘲笑不凡的知足者。在嘲笑别人之余,倒是应该想一想自己为物所役的浅薄、空虚和浮躁。正如程子所说:"人为外物所动者,只是浅。"

知足者当然不是无所希冀、无所追求。谁不爱吃山珍海味,谁不喜欢汽车洋房,但现实终归是现实。伤感也无济于事,在万般无奈之时,唯一可以保持的是这份知足的快乐。

知足者才是真正的富有者。调整好心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喜悦和快乐。知足者常乐,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骛远;知足便安若止水气静心平;知足便不贪婪不奢求不豪夺巧取。

6.我工作我快乐

在节奏日益紧张的都市生活中,你是否已经在工作中迷失了自我,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能够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所在,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假如不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新的领域?不能在工作中创造出乐趣的话,那么又哪里来的机会?凡是应该做的,都是值得做的,凡是值得做的,都应该做好,并且从中得到快乐。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对自己对他人对公司都有好处。

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快乐与幸福的获得。要从工作中找到对自己的信心,充分发挥本身的潜能,创造事业及财富,才算成功。一个不快乐的工作者是无论如何跟这目标南辕北辙的,还有一些人则是以钱财多作为工作终极目标岂不悲哉。

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曾规划过事业上的宏伟蓝图,渴望着在自己所处的工作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我们应学会从工作中寻找快乐,把枯燥的工作变成一种享受。

萨姆尔·沃克莱刚刚进入工厂时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地拧螺丝钉,就像《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扮演的那个工人一样。看着一大堆螺丝钉,沃克莱满腹牢骚,心想自己干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来拧螺丝钉呢?他曾经想找经理调换工作,甚至想过辞职,但都行不通。最后他考虑能不能找到一个积极的办法,使单调乏味的工作变得有趣起来。于是,他和工友商量开展比赛,看谁做得快,工友和他颇有同感。

这个办法果然有效,他们工作起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乏味了,而且效率也大为提高。不久,他就被提拔到新的工作岗位。再后来,他成了火车制造厂的厂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