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切稍作沟通后立刻答道:“这个自动化系统是纯粹东电自研的,东电有下属的电力软件公司,拥有完全不亚于欧美的自动化技术。”
话罢他还不忘补充道:“东电的软件在全日本都有所应用,如果您有采购需要的话,我方可以帮忙沟通,东电的软件已经安全高效运行很久。”
“明白。”张逸夫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日本的硬件确实强,但再怎么样,软件也就那么回事儿吧……
不过通过这席对话,张逸夫对东电本身倒是产生了不少兴趣。
东电原则上是一个私营的股份公司,现在看来其业务范围不仅仅是发电,电力设备的制造、电力工程施工以及软件业都有所涉及,张逸夫本人非常有兴趣去钻研一下这种企业的运作方式,以及这个世界级电业巨无霸的兴衰始末。
随后本该是重头戏的汽机厂房参观反而乏善可陈,因为大家都见过日本汽轮机,在日本的日本汽轮机和在中国的日本汽轮机基本是相同的,这次唯一不同的,恐怕就在于“超临界”三个字。鹿岛电厂的5、6号机组都是超临界机组,进汽参数均为24。12MPa,关于超临界张逸夫已经补过课,在热效率上有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从根本上降低煤耗的一个捷径,在其它地方努力再多,也不如直接引进一台超临界机组来得简单直接。
谈到这种机组,小田切立刻进入了他的销售节奏,大谈日本电机技术之顶尖,以及超临界技术之先进,这确实是无可厚非的,这会儿中国刚刚打算研究一下这玩意儿,日本却已经大范围采用很多年了,他们的超临界机组确实经得起考验。
中方团员们听他滔滔不绝,懂不懂的都频频点头。
老常却有些憋不住了,抓了一个机会便问道:“你说这个汽轮发电机定子采用水内冷,转子采用氢内冷,能不能阐述一下为什么采取这两种内冷,有没有条件采取双水冷?”
老常一出口,小田切就哑了,这些都是照着内部材料宣传的,至于水、氢内冷是什么鸟玩意儿他根本就不清楚,情急之下只得求教于片山。
片山短暂思索过后答了一通日语,小田切赶紧翻译过来:“片山的意思大概是,这样效率比较高。”
常思平摇头道:“水冷、氢冷,效率总有高下之分,你说双水冷或者双氢冷效率高我都可以接受,但这种一样一个,却硬称效率较高,我实在难以理解。”
小田切立刻为难起来,再次与片山商量。
这问题确实有点为难二人,毕竟牵扯到了比较深的专业知识,在场中方的人除了段有为稍微能理解一些,其他人同样一头雾水。
但常思平问这个问题绝对是有意义的,这次对于闲杂人等来说是看日方电厂设计,管理安排来的,但对常思平这种电机动力学专家来说,唯一的任务就是搞明白这种超临界的汽轮机,搞明白他有没有这么牛逼,凭什么这么牛逼,确保我们买过来的也能这么牛逼,而不是随便拿一台淘汰的傻。逼充当牛逼,这是老常的责任所在,也是每个人的责任所在,但这会儿只有老常能扛起来,因为相对于海滩,他更关注这玩意儿。
定子与转子听起来玄乎其玄,其实完全按字面理解就对了,定子就是电机中固定不动的部分,转子则是旋转的那部分,法拉第大神一次又一次的在教材中告诉我们电磁感应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切割磁力线产生电能。汽轮机巨大的叶片不停转动带动转子制造出一个旋转的磁场,定子切割了这个磁场产生电能。在机械能转为电能的过程中发生的损耗产生了热量,我们必须用某种方式冷却它们,不然金属在高温下是无法扛多久的。
空气、氢以及水,成为了仅有的选择。
其中氢的冷却效率比正常的空气又略微好了一些,所以对于超高端的发电机而言,实际上只是在氢冷和水冷之间纠结罢了。
其中,按照傻愣狠的基础热力学来说,水的热容量是极高的,氢效率该略低一些,毕竟是气体,物理性质摆在这里,而水这东西进去是凉飕飕的,出来是滚烫的,咕噜咕噜来一圈,冷却效率该高。但放在发电机里,放在定子转子上,又产生了较多的说法,有关氢冷与水冷又产生了更多的考究。
有考究的地方就有专家,进而,三菱这台100万千瓦的超临界机组,到底为什么定子水冷,转子氢冷,为什么不采用,有没有能力采用双水冷这种事,老常是一定要搞清楚问明白的。
但从小田切和片山的表情来看,这二位是完全无法解释清楚的,一聊正事儿,问题终于彻底暴露了,眼前的情况就相当于常思平来冀北考察,牛大猛来解答技术问题,常思平要是级别高点早就抽牛大猛了。(未完待续……)
372 老同志的烦恼
“我估计跟材质与设计有关系,三菱方面的工程师一定是仔细衡量了各方面参数而做出的选择。”张逸夫帮二人打了个圆场,但他可不打欧炜那种免费的圆场,正好借机道,“所以小田切,还是约一下东电吧,我们中方的权威专家都来了,片山恐怕很难充分沟通,这句别翻译。”
小田切擦了把汗,也确实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好的,今天考察后我再次去向本部申请。”
文天明在旁边眉头一皱,凑到张逸夫身边问道:“他们不是都申请两次了么?”
“日本人你不懂,表面上永远客客气气,不停的说‘是’、‘是’、‘是’,背过头来根本不吊你,得让他们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才可以。”
张逸夫现在再施压,其实已经不完全是工作上的了,真是为了这台汽轮机的话,该找三菱的高级工程师交流才对,关东电屁事?
张逸夫还是有些自私的,他对东电的好奇心愈演愈烈,必须要弄明白这个私营发电集团的管理之道,这对他的未来,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随后的时间,大家分别道出了一些不疼不痒的问题,姚新宇补充了欧炜在技术上的欠缺,略微找回了一些场子,常思平和段有为则又拉着张逸夫聊了起来。
“这个超临界机组的体积,比想象中小了很多。”常思平虽然刚刚没怎么赞扬,但与张逸夫的对话中还是表达出了自己的惊讶,“震感也不比亚临界机组更大,这样一台100万千瓦的汽机,真想搞明白里面的构造。”
段有为拍了拍常思平笑道:“不能这么想的,就算能拆开也看不出工艺。要得到材质数据、理论计算等等,再说了,真的花多少亿买来这样的设备,谁敢让你拆?”
“哈哈。”常思平大笑道,“就是说说么,这样的超临界机组。真的领先太多了,就算再给我20年也不一定能研究出什么。”
“常教授未免太妄自菲薄了,超临界机组确实距离比较远,但主要原因是我们根本还没起步。”张逸夫说道,“引进技术配合适当的资源投入,这毕竟就是一个转动的叶轮,又不是航母,没那么高不可攀。”
“不不,逸夫你太想当然了。”常思平摇了摇头。望向了远处那个巨大的弧形设备,他真恨不得可以看透那层金属壳,“超临界的高压高温环境,意味着对设计、工艺以及材质的全面洗牌,这就相当是一台大型的发动机,容不得丝毫马虎,研究这台发动机的精妙,其难度与研究航母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
“还是不同的。航母难在起飞和降落技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