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壮大笑不止,这他娘的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莫名酱油,发家致富,抱得美人归。
投胎,是门学问啊!
……
风头也出了,好处也拿了,张逸夫回来后歇了一天,随后又立刻投入了达标工作。
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几乎也不用他去催什么,一切按照早早定下的计划稳固推进。三号机组的检修接近尾声,各方面改造已经加班加点完成,剩下的就是收尾工作和运行试验,没问题的话正式一运行,便可大概算出煤耗。
这台机组算是标准的,煤耗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只要它没问题,其他几台机组就照着这个路子干,两个月之内三下五除二全都搞定,自己厂里自评一下,便可申请达标了。
原先遥遥相望的达标,不知不觉中已经离冀北如此之近,这让全厂所有人都紧张亢奋了起来,牛大猛的话终于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全厂的向往。(未完待续……)
157 高工张逸夫
另一边,部里关于丰州事故的详细分析报告也出来了。
经电科院试验,EMC开关在持续高温高湿度的情况下,某个衔接处的法兰部分会出现细微的密封问题,尤其是在长时间下雨的时候,由于内外温度差异,会出现一定量的负压渗水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水被吸进开关里面去了。
由于丰州的长期阴雨天气所致,什么事都赶巧了,渗水在开关内凝露,流进油箱,油水不溶,随后又蒸发导致绝缘拉杆表面附满了水汽,终是咔嚓一声,发生了事故。
原因调查完毕后,丰州的其它所有开关紧急轮流停修,在上级的监督下,这才发现,其余的四条出线开关中,有两条线路的开关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渗水现象,若是再拖些日子,雨再持续一些,搞不好又要出事故。
好在,及时发现了问题,将损失控制到了最低限度。
作为丰州电厂,在这件事中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是未经过同期合闸,这是一个无所谓的错误。
第二是检修开关的时候,只求速度,没有对绝缘拉杆进行烘干处理,没有检查透彻。这个错误其实有些冤,北方电厂很少这么做,一般南方比较潮湿的地方才会自发进行这个流程。
第三点是最严重的,苗德林在调查过程中企图欺瞒调查组,混淆视听,这是纪律问题,原则问题。而非一个技术疏忽。
处分结果也在同一个事故通报文件内下达。
丰州电厂摘牌,由达标而提高的一切福利与薪金与他们再无瓜葛,全厂回到之前的水平。
苗德林受到停职查看处分,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暂时代理丰州电厂厂长,同时,检修车间、电气车间的主任以及几位操作、值班员也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处分。
就程度上来说,这次的处分力度极其之大,十分罕有,一般只有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事故,才会对一厂之长真正动刀。而这次因为诚信问题。苗德林栽了个大跟头。
张逸夫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是助攻了,恐怕这辈子跟苗德林都结仇了,但与此同时也得到了部里几位大领导的重视与赞赏,权衡之下。利非常大于弊。
另一方面。就是有关EMC的事情了。
这件事水很深。部里会慢慢处理,但有一件事是刻不容缓的,就是尽快更换EMC厂商的开关。这边电力系统。其实是有索赔权力的,但俄国佬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设备没有任何问题,一切符合同规范,只是扯皮,并不打算拔半根毛。
作为张逸夫,是知道很多事情的。多少年后,EMC用国内淘汰的开关重新拼装后贴着优质产品的标签卖给中国,这件事被披露了出来,EMC也进入了中国电力系统的黑名单。就像苏联解体时那种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一样,随着那个过度集权、过度红色的政权倒塌,国家荣誉感也变得廉价,商人政客们只顾着自己发财,在造就了一批寡头的同时,葬送了整个国家。
在张逸夫的牵引下,1990年底,部里正式发文,终止与EMC的一切合作。
这几乎是电力行业中,跟曾经“苏联老大哥”牵连的最后一根线了,就此斩断,提前了十余年。
这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小波,张逸夫还要做更多的事,但人生来并非全能,优秀只是可以帮他不少,但不能铸就他的一切,路踏踏实实走,事一件一件做,有什么能耐说什么话,做一个稳如泰山的男人,这才是张逸夫的座右铭。
……
12月15日,冀北电厂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达标自评完成,牛大猛正式向上级提出了达标验收申请。
第二件,月平均供电煤耗成功压到了397克,华北局得知喜讯后,在牛大猛的鼓动下,成功联系到电力报社前来专题报道。
第三件,史上最年轻的高工与史上最年轻的准劳模诞生了。
不得不说,在这个高级工程师的流程之中,刘建网还是帮了些小忙的。助理工程师直接提高工毕竟是一件很不符合常规的事,常人要经过十几二十年的煎熬被张逸夫在半年内捞到了,不免过分。
因此,在全国大赛后的第二天,刘建网主动联系上牛大猛,希望能在进入提职称流程前,冀北这边先打上来一个报告,表述出张逸夫在专业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申请先来给破格提成工程师,有了中级职称,后面的事情能容易些。牛大猛见部里搞人事的领导点头要干,自然不含糊,当天就打了报告,经过华北局的时候,更是顺风顺水,最后刘建网运作一番,没多少天,张逸夫便破格成为工程师。
然后又没多少天,张逸夫的名片就印上高级工程师了。
若是领导的孩子,或是皇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