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拜占庭帝国是东罗马帝国吗? > 第二十二章 基督徒的血光之灾(第1页)

第二十二章 基督徒的血光之灾(第1页)

拜占庭帝国崩溃的速度连本国的人民都始料未及。曾经拜占庭遭遇威胁时,总会有伟大的领袖站出来成为国家的救世主。但如今,帝国的舞台上显然许久没有诞生一位伟人了。曼努埃尔12岁的儿子阿历克塞二世很显然缺乏危难来临之际救帝国于水火的才能,只能坐视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横行霸道,智慧过人的斯特凡·尼曼雅一世宣布塞尔维亚正式独立,匈牙利国王巧妙地抓住这一良机,将达尔马提亚和波斯尼亚分裂出拜占庭帝国。当曼努埃尔的堂兄弟安德洛尼卡趁机攫取皇位之后,情况得到了一定改善,然而事实很快证明安德洛尼卡根本不是一位完美无缺的救世主,他的称号“昏君”可谓是恰如其分。139他的家族历来头脑聪慧,却一味肆意妄为,完全不知收敛,他将一切问题都诉诸暴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但他的统治却很快陷入了一片恐怖的阴云之中。安德洛尼卡本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偏执狂,逼迫曼努埃尔的儿子判自己死刑,并将他私刑处死。他更加令人无法容忍的恶行是强娶阿历克塞年仅十一岁的遗孀为妻。两年后,都城的人民忍无可忍,最终发动暴乱,一位新皇帝被推上了皇位。

虽然犯下无数罪恶,“昏君”安德洛尼卡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然而伊萨克·安格鲁斯,即继位的新皇帝,却发现整个王朝已经导致帝国所有残存的力量都丧失殆尽,并且即将迎来彻底的崩溃。伊萨克二世生性平和,不愿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他人,只能坐视中央政府的权力四分五裂。各地的总督开始纷纷独立,无论是帝国的同盟还是敌人,都开始意识到君士坦丁堡已经山穷水尽。爱琴海和爱奥尼亚的众多岛屿原本处于日渐衰弱的海军势力范围之外,如今纷纷举起反叛的旗帜,巴尔干地区也永远地脱离了拜占庭帝国的统治。

帝国的悲剧因为东方基督教世界的局势恶化而进一步加深。伊斯兰世界在强大的库尔德苏丹萨拉丁的统治之下团结一心,相互争斗不休的十字军诸王国几乎全无抵抗之力。1187年,耶路撒冷沦陷,西方立即开始了又一次十字军东征,意在夺回圣城,并再次将君士坦丁堡作为进军的中转站。外族军队穿过都城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但伊萨克的行动却使得危急的形势进一步加剧。当德意志大使来到拜占庭,商讨如何进军小亚细亚时,伊萨克十分惊骇,将这些使臣投入了监牢。愤怒的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一世威胁要命令十字军将矛头对准君士坦丁堡,狂躁不安的伊萨克彻底投降了,命令立刻释放被囚禁的使臣,赐给他们黄金,并亲自道歉谢罪。

这样屈辱的结局无疑进一步影响了拜占庭帝国在西方糟糕透顶的名声,并令饱经苦难的拜占庭人民对他们的皇帝大失所望。在伊萨克做出疯狂的决定,解散帝国海军,将帝国的海上防御权全权委托给威尼斯之后,他彻底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伊萨克的弟弟阿历克塞三世看准时机,突袭了皇帝和他的儿子,在将皇帝刺瞎之后,将父子二人双双投入最为黑暗的监牢。

不幸的是,事实证明新皇帝比他的兄弟更为昏庸无能。夺取皇位已经耗费了他的太多心思,如今他根本无力也无意真正着手统治国家。当土耳其人进犯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海岸线地区,保加利亚在西部大肆扩张时,阿历克塞三世正忙于四处敛财,以供给自己奢侈的聚会娱乐,甚至贪婪到连帝国陵墓的黄金装饰物也不放过,统统敛入囊中。

正当新皇帝在他自己的城市中横征暴敛时,身处黑暗地牢的伊萨克也在日复一日地计划着复仇雪耻。他自己已经无法脱身,并且因为双目失明,重归皇位对他而言毫无意义,但他的儿子阿历克塞如果能够重获自由,必定能够为自己主持公道。老皇帝设法与他在城内的支持者取得了联系,公元1201年,两名比萨商人将年轻的皇子偷偷救出了监牢。阿历克塞逃到匈牙利,无意中发现了令他万分震惊的事实:新一轮的十字军东征即将开始。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并未取得成功。在洗劫塞尔柱人的都城以哥念之后,实力强大的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一世在渡过安纳托利亚东南一条名为萨列法的河流时遭遇了一场古怪的事故,不幸丧命。140缺少了腓特烈的领导,德意志军队陷入恐慌,并且很快溃不成军,一些士兵甚至在绝望中选择自杀。另一方面,英格兰和法国的军队情况相对而言则乐观得多,在“狮心王”理查的率领下,他们正蓄势待发,准备投入战斗。弥补十字军王国遭受的沉重损失可谓是漫长而艰巨的任务,理查对此显然没有足够的耐心。在耗费一年时间征服海岸地区后,他对整场战争感到了彻底的厌烦。耶路撒冷依然遥不可及,十字军彼此争斗不休,情势毫无希望,法国国王或许正在密谋对付自己,理查的怀疑十分正确。在仓促地与穆斯林对手英勇无畏的萨拉丁签订停战和约之后,理查起航去追寻另一次冒险,在离开之前,理查宣布,此后十字军的任何行动必须直指埃及——东方的“阿喀琉斯之踵”。

理查在欧洲拥有极高的威望,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德意志领导者决定采纳他的建议,通过进军埃及占领耶路撒冷。自然,这就意味着整支军队需要穿越地中海,只有一个地方能够为数量巨大的十字军战士提供船只。欧洲的各路王侯召集朝廷力量,向威尼斯进发。

威尼斯潟湖群岛与帝国可谓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渊源。最初到达这片地区的是6世纪伦巴第人入侵意大利时逃亡至此的难民,这些岛屿共同组成了威尼斯共和国,由帝国拉韦纳总督管辖,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周边的拜占庭文化。位于最大岛屿托尔切洛岛的教堂由皇帝希拉克略出资修建,这座圣马可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教堂的复制品,威尼斯人的子女或者配偶也经常来到拜占庭接受教育。甚至“总督”的头衔也是由最初的帝国头衔称谓“Dux”即“公爵”衍生而来。然而近年来,威尼斯共和国与拜占庭之间的竞争大大超过了合作,最近科穆宁王朝历代皇帝加在威尼斯商人身上的苛刻待遇也依然刺激着意大利人的神经。

1202年,威尼斯的总督对十字军表现出热烈欢迎的态度,更进一步印证了目前矛盾重重的局势。这位总督不是别人,正是恩里科·丹多洛——30年前曾经抗议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攫取威尼斯全部财富的使臣。如今他已年过九旬,并且完全失明,但在这位老态龙钟的总督衰弱的外表之下,依然有着傲视群雄的智慧头脑与钢铁一般的坚忍意志。此时此刻,老谋深算的丹多洛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威尼斯声称曾被攫取的财富尚未偿还,多年以来拜占庭帝国对威尼斯的侮辱也始终不曾消弭。此时此刻,复仇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起初,总督同意为十字军建造必需的船只,但他发现所需的船只数量极其巨大。对十字军而言,他们的局势极为不利,此次参与远征的人数大大减少,总人数仅是之前的一半有余。丹多洛采取了十分巧妙的对策,缩减滞留在潟湖区等待海军的基督教军队的食物和水资源,当局势逐渐趋于缓和后,他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匈牙利王国最近占据了达尔马提亚海岸的扎拉城,威尼斯原本的保护国地位就此丧失。如果十字军能够同意协助威尼斯将扎拉城物归原主,便可以推迟偿付原本应缴纳给威尼斯的资金。教皇当机立断,禁止了十字军这种公然的抢劫行为,但十字军已经别无选择。一部分战士逐渐脱离了军队,对一座基督教城市发动进攻是他们绝对无法接受的恶行,但还有大批剩余的十字军心神不定地登上了船只,扬帆起航。扎拉城的人民陷入恐慌,他们不明白自己为何会遭遇基督教同胞的攻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将十字架悬挂在城墙之上表明立场,但这一切都成了徒劳。城市最终被攻破,并且遭到彻底的洗劫;十字军东征的热情似乎已经降到了谷底。

正是在扎拉城中,逃亡的阿历克塞四世加入了十字军的行列。他无比迫切地需要盟友的支持,希望有人能够拯救自己的父亲,推翻叔父的统治,因此阿历克塞不假思索便提出了请求,希望能为十字军增加一万士兵,同时为每个人偿付至少三倍于威尼斯一方的军饷。之后他又提出最为诱人的条件,承诺将拜占庭的教会归于罗马的统治之下,以换取十字军的支援,夺回自己的皇位。

或许这是帝国历史上负面影响最大的一次和谈。恩里科·丹多洛十分清楚,拜占庭的皇子提出的诱惑条件不过是彻底的痴心妄想而已。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崩溃达数十年之久,频发的暴乱及腐败的官僚系统导致无法合理收取税金,因此根本无力为帝国募集资金,更何况阿历克塞四世所承诺的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老总督四下环视扎拉城的废墟,心中十分盼望成就更为辉煌的大业,愚蠢的拜占庭人无疑是最佳的利用对象。起初,他从未有过任何进攻埃及的念头,此时丹多洛的使臣正在开罗商谈一笔利润丰厚的大买卖。总督表面上同意了将十字军运送至君士坦丁堡,对于那些断然拒绝进攻一座最古老基督教城市的士兵而言,他做出了圆滑的回应,表示这群希腊人不过是异教徒,通过将阿历克塞四世推上皇位,他们就能够重新达成教会的和谐统一。教皇对此怒火中烧,对所有参与这个计划的人处以绝罚,一些人因为心中的罪恶感而选择了逃避;但威尼斯总督非常善于诱惑人心,因此大部分士兵还是老老实实地上了船。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如今已经完全落入丹多洛一手掌控之下。

阿历克塞三世已经暴露了他懒惰、腐败的本性,如今又证明了自己的懦夫本质。十字军刚刚到达君士坦丁堡附近,他便匆忙逃到了色雷斯自保,并且随身携带着自己镶嵌珠宝的皇冠,留下整个城市自生自灭。城中全体居民大惊失色,他们眼睁睁地目睹十字军的舰队拆除了帝国港口的保护锁,对低处的脆弱海防堤发起猛烈的进攻。不久,大军便涌入了君士坦丁堡,将所有视野范围内的房屋付之一炬。在帝国皇宫中,惊恐的群臣意识到如今只有一条出路能够阻止入侵者的脚步。这些可怕的西方人已经推翻了篡位者,将真正的皇帝推上了皇位,因此他们匆忙派人将伊萨克放出了监牢。一瞬间,这位双目失明、满心困惑的皇帝再次登上了皇位,一顶摇摇欲坠的皇冠被安放在他所剩无几的干枯头发上,信使匆忙来到十字军军营,告知他们此行的目的已经达成。阿历克塞四世与他的父亲同时被加冕为帝国皇帝,他曾与十字军签订的条约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十字军撤退到金角湾地区,等待着他们应得的奖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