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月婚姻可是件大事儿,就算是在民间,一旦两家有了婚约,那可是万万毁不得的,否则必然遭人唾弃,更何况是天家。一旦康熙老爷子指了婚,那就没有任何转圜的可能性,就算是指了个歪瓜裂枣的,你也得娶回家,而且还没个休妻的可能性。虽说能成为阿哥正福晋的样貌上必然不会太差,可没亲眼见过,这心里头总是不太踏实,怎么着也得寻个法子先见上一面,最好还能交谈几句。若是实在不合意,也来得及在老爷子下诏前来个釜底抽薪,搞个破坏啥的,总不能冤屈了自个儿吧?胤祚正琢磨着怎么应付指婚的大事,冷不丁耳边传来两声“六哥”打断了他的思索。
我靠,老十三、老十四这两个浑小子咋跑进来了,这些子侍卫干啥吃的,也不先来通报一下。胤祚狠狠地斜了眼一脸晦气低着头跟在两个阿哥身后的刘耀。可怜的刘耀满脸的苦色,伸手一摊,示意自己压根儿拦不住这两个主子。
也是,这两浑球来老子这打秋风都成习惯了,凭刘耀哪能对付得了这两个祸害,娘的,这两浑球今儿个又想搞些啥子名堂?咦,不对啊,这两小子咋都气鼓鼓的样子,貌似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咋整的?这宫中还有人敢跟这两小子过不去?
老十四胤禵就不用说了,打小了起就是个狠角色,从来不让人,小嘴甜的很,那心可是黑着呢,没少敲胤祚的竹杠,偏偏这货甚得老爷子与德妃的宠爱,胤祚虽头疼却也没招,自家老幺嘛,怎么着也得让着点,可偏生十几个兄弟里头这货还就喜欢跟胤祚套近乎,时不时地就上门来逛逛,当然走的时候绝对不会空着手,总得捞点什么,闹得胤祚一见这货来了,就立马藏东西,简直成了条件反射了。
老十三胤祥,也就是后世所称道的“十三贤王”,康熙二十四年生人。其生母并非像野史所说的那样是什么喀尔喀公主,而是康熙最宠爱的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出身镶黄旗,就身份地位来说,比之德妃乌雅氏还高出不少。胤祥也不是什么善茬子,打小了起就恃宠骄横,欺负起兄弟姐妹来一点都不手软,可这主儿演技好,在老爷子面前表现了得,甚是受宠,哥几个拿这货也没啥好办法,跟老十四俩并称“大内双害”。
这哥俩平日里就不怎么对路,在老爷子面前争宠的事儿可没少干,很少走到一块儿,今儿个倒是怪了,怎都跑到咱门上来了?看这哥俩空着手的样子就不像是来上门道贺的,不成,得先搞清楚这两祸害是啥来意。胤祚心中虽有事,但面上还是带着笑问道:“老十三、老十四,你俩今儿个不用上学?咋有空到哥哥这来着?”
不问还好,一问这哥俩立时相互瞪着眼,鼻孔中传出的哼哼声,让胤祚都觉得牙根有些发酸,可这两小子只顾着瞪对方,瞪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却没人回答胤祚的问话。
搞啥子名堂?这两祸害该不是到自己家打架来了吧?靠!还真是件麻烦事儿。胤祚眼珠子一转,笑呵呵地说道:“哎哎哎,你俩演啥子戏?斗鸡啊?有事快说,六哥忙着呢。”
“六哥,……”
“六哥,……”
这两小子要嘛不开口,这一开口,两人同时抢着说,叽叽喳喳地吵成一片,时不时地还互相控诉一番,搅得胤祚头晕脑胀,但好歹是搞明白这两小子究竟在争些什么了——今儿个这哥俩上的是武略课,课上进行攻防模拟战,胤祥攻城,胤禵守城,这哥俩好一通“厮杀”,啥子云梯、箭楼、地道战、草人借箭之类的玩得不亦乐乎。这仗打着打着,双方都没“粮草”了,按说这仗也就打不下去了,可这哥俩倒好,一个说咱去打猎,另一个说咱就以“战死者”尸体为食,这仗还得打。可到了这时,双方都不干了,都指责对方耍赖,一个说打猎根本养不活军队,另一个却说咱多日不攻城,哪来的“战死者”,给这哥俩上课的兵部侍郎何仁义和稀泥说双方平手,可这哥俩都不服,这不,一路吵着找胤祚这个知兵阿哥作裁判来了。
靠,老十四这家伙狠啊,居然说早就用盐将死者都腌制好了,真***绝了,不愧是将来的大将军王,心黑着呢;老十三相比之下就差了一些,打猎自然是养不活军队的,否则要后勤来干嘛,不过这裁判还真不好当,说啥都得罪人。老十四是同胞老幺,跟自己走得近,自然是不能说他输的,更何况这货原本就占理,古之张巡守淮阳就干过吃人的事儿;老十三嘛,这小子跟老四走得近,跟自己也还行,圣眷相当不错,也没必要得罪他。娘的,这事还真不好整。胤祚心思动得飞快,笑呵呵地说道:“二位弟弟想学兵法是件好事儿,哥哥这几天琢磨出件打战的游戏,你俩要不要看看?”
别看这哥俩岁数不大,也就是十岁出头,平日里行事也人五人六地挺像回事儿,可一旦听到有关打仗的事儿,立马就换了个人,那眼珠子都发着光了。这哥俩打小了起就好兵法,也算是众多阿哥中的两个另类,当然最大的那个另类就是胤祚自个儿。这会儿听说胤祚有新鲜玩意儿,这哥俩立马忘记了来此的目的,一迭声地催胤祚赶紧将东西拿出来。
沙盘,也就是胤祚回京之后闲来无事搞出来的小玩意儿,原本是自个儿拿来练手,顺带玩把排兵布阵过把大将军瘾的东西,不大,也就是三尺见方,其间山川河流倒也搞得似模似样,一大把小旗子就算是兵将,演练起来也方便得很。那哥俩都是天资聪慧之辈,胤祚不过略一说明用法,那哥两个就玩开了,胤祚也乐得清闲,自个儿跑回书房想心事去了……
第二部少年行 第四十九章金风玉露一相逢(上)
手机电子书·飞库网 更新时间:2008…11…11 15:41:44 本章字数:2286
见天就要中秋了,那可是个大日子,宫里内外都忙着团圆佳节的事儿,到处张灯结彩地,好一通繁忙。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九格格温宪却突然请旨要办个诗会,说是要请京中的才女们一聚。这是好事儿,康熙老爷子倒也爽快,大笔一挥准了,将皇家园林——畅春园腾出个地方让温宪格格自个儿折腾去。
畅春园原本是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清立朝后大肆扩建了一番成了皇家园林,康熙老爷子不上朝的时候常在此居住。畅春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景色宜人。
今儿个温宪格格所办的中秋诗会就在前湖边的集凤轩。数百盆各色秋菊沿湖散开,数十张几子上满是各色果点,集凤轩内一溜的长桌,摆上笔墨纸砚,数十位京中有名的才女三三两两地或是在轩内绘画、吟诗,或是流连于湖边美景,到处都是鸳声燕语,正可谓人在花中行,更胜菊三分。
这年月儒家礼教泛滥成灾,讲求什么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屁道理,未出嫁的姑娘基本上就只能呆在家中,一年难得出门一趟,更可笑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论调居然大行其是,在民间甚有市场,还流行啥子“三寸金莲”,不过对于满族的女子而言,这些所谓的礼教根本就没有啥市场:
首先旗人女子(包括汉军八旗)从不裹脚。说到裹脚,还有桩趣事儿:当初清立朝时,有些个满族人家赶时髦,学汉族给自家的闺女裹脚,不曾想清太宗对此大为光火,特地下诏严禁裹脚,不但不许满族裹脚,也不允许其余各族人裹脚。这原本是件大好事儿,却没想到竟然遭到所有汉大臣的一致反对,民间也抗议不断。这裹不裹脚的,竟然比当年推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还难,到了末了,清太宗也只好听之任之,假装不知道了,直到康熙七年才取消了“不得裹脚”的禁令,但也只是个形式而已,民间的裹脚之风从来就没停过,这也算是“裹脚布”的胜利罢。(史实,出自清史稿。)
其次,康熙朝的旗人女子大多习文练武,个个都会几手看家的本事,骑马射箭之类的也不在话下,要不如此怕是出嫁都困难。至于男女大防嘛,嘿,满人在入关前压根儿就没这个概念,就连婚姻也是乱成一团,狗屁倒灶的事儿海了去了。刚入关那会儿,那些子争风吃醋、乱伦、出轨之事更是家常便饭,搅得满朝乌烟瘴气,清太宗气怒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