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谢恩起身的文武百官,赵孝锡又道:“朕新登皇位,诸事繁多,暂时先安排一些事情。劳烦诸卿恪尽职守,复我大宋之盛世基业,以慰先皇再天之灵。
着礼部,挑选皇道吉日,安排先皇入葬皇陵。所应封号,六部商议之后递朕御批。此事由礼部尚书与监天寺卿负责,尽快安排妥当。明白吗?”
礼部尚书跟监天寺卿,很快便走出队伍领旨。待赵孝锡挥手后,又重新退回队伍之中。众百官又开始等待,赵孝锡下达第二条旨意。
尤其此刻瘫坐在地的赵佶,更是惶惶不可终日,觉得他的大限已至。只怕赵孝锡登基之时,便是他的丧命之日。望着赵孝锡投来的目光,更是吓的浑身发抖。
就在众文武大臣,也想知道赵孝锡如何处置赵佶之时。赵孝锡却来到患有眼疾的赵佖身前,略显放心地交:“小九,许久不见,你也摇身一变成申王了。
现在小六走了,我们这些兄弟,以后更要相敬相爱,才不枉小六嘱托我照顾你们之心。老十一,犯此大错,此刻我以兄长之名,想听听你是何意见。”
不想让文武大臣觉得,他一上任便杀掉这些赵煦的亲兄弟。所以,他想问问这位眼瞎却心明的堂弟。毕竟,他在赵煦出事后,所做之事确实值得称赞。
面对赵孝锡的询问,赵佖略显为难的道:“皇上,此事臣弟不敢妄言。”
对于赵佖的谨慎,赵孝锡苦笑道:“朕先前说过,现在我们是自家人处理自家事。你身为老十一的兄长,自有管教之权。他虽犯大错,不罚不足以正法纪。
可罚的话,他毕竟年幼,还有挽救的希望。虽然小六在军中,已经收到关于他在京中,结朋营党之事,非常痛心。可我知道,他心里还是有你们这些兄弟的!”
伴随赵孝锡这番话一出,赵佶跟其它几个王爷,都一脸的愧疚之意。毕竟,在赵煦离京后,他们更多是期盼赵煦出事,以期望有机会登上皇位。
却不知,这一切赵煦都看在眼里。如果此番赵煦不死,回京之后只怕他们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而眼下,他们尚且还有一线生机啊!
第二卷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图盛世共盛举
对于申王赵伈而言,从得知患上眼疾之后,他便清楚此生不可能问鼎皇位…能当个闲散王爷,他便知足。心底无私天地宽,他倒活的清静自在,反倒备受赵煦这位兄长关怀。
在赵煦亲政之后,他更是跟其它弟弟一样,被封为位极人臣的申王。享受锦衣玉食,日子过的倒也逍遥自在。可他同样清楚,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出身皇族罢了。
如果换成其它出身,象他这样的人,只怕生活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天天有人伺候,日子过的逍遥自在。不用理会朝政,不用理会党争,管好自家事便可。
得知赵煦御驾亲征,赵伈就曾担心过风险。可他清楚,做为一个衣食都需要别人照顾的闲散王爷。他能帮赵煦做的事情,就是替赵煦祈福,希望赵煦能得胜回朝。
结果很不幸,他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面对早前还高奏凯歌,一路收复失地的战事,突然便传出赵煦战死沙场的消息,他确实愣住了,也惊呆了。
看着那些上门问计的大臣,赵佖很清楚他们的来意。直接以身有疾,有碍圣容的理由,拒绝一切投靠的大臣。开始闭门谢客,替赵煦守灵致哀。
在这段闭门谢客的时间里,他不是没听过弟弟赵佶门廷若市的事。可在他看来,无论是赵煦还是赵佶,都是他一父同胞的兄弟,谁继承皇位他都没意见。
可对这些弟弟,赵煦没死前就开始谋划着一切。现在得知兄长战死沙场,不思替其哀悼不说,却忙着为争那张椅子而明争暗斗,甚至发生雇凶杀人的事情。
听着弟弟赵佶跪在面前,哭泣道:“九哥,求你替弟弟说说情,弟弟还不想死啊!弟弟这次是昏了头,才失态做出此事,以后真的不敢了。请九哥替我求情啊!”
闻听着弟弟的哭声,还有那抱腿苦苦哀求的动作。并无全瞎的他,看着身前身后都集中的目光,也觉得赵孝锡此举,明显将烫手山芋丢给他。
将赵孝锡看成有意借他之手,杀掉赵佶的赵伈,最终心一横的道:“皇上,端王之罪,虽罪不可恕。可念在他尚且年幼的份上,还望皇上饶他一命。”
无论如何,赵伈眼瞎却心明,这种杀弟之事他万万不会做。那怕他心里也清楚,任何君王对于威胁帝位的兄弟,都不应该存在仁慈之心,斩草除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果不其然,听到赵伈的求情,其它心向赵孝锡的大臣。立刻上前道:“皇上,端王虽年幼,却也是朝廷的王爷。做出此番谋逆之事,必须明正典型以示警告啊!”
看着赵伈替赵佶求情,赵孝锡将跪下的赵伈扶起,没理会那些大臣的进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看来小六说的不错,只有小九的心里,除了国之外,还装着这个家。”
说完之后,望向那些进言的大臣道:“按祖制,新皇登基都可大赦天下以示君王仁慈之心。端王虽罪不可恕,却也不一定非杀不可。如何处置,朕自有决断,诸卿不必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