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这种战术,没到最后大宋方面就算意识到,也很有可能来不及。到时候,大宋军队长途跋涉,又经过历次血战之后,要么将士体力精力下降,要么就是骄兵必败。
而在中京集结了大批精锐铁骑的大辽,完全能够依靠这些为生存而战的部族骑兵,对远到而来的大宋军队进行反攻。那时候,才是真正决定胜败的时刻。
只是意识到这一点,赵孝锡却清楚,说出来估计没人能信。加上这个时候,大宋从上到小,都渴望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又怎么会考虑这么多事情呢?
面对这种情况,赵孝锡能做的,就是做好突袭大辽锦州的计划。一旦大辽集结在中京的精锐南下,他就直扑大辽的中京,迫其骑兵返回救援。
到那个时候,也许双方拼的就是速度,还有双方的胆量。毕竟,坐镇中京的是他们的皇帝,其次也是一个战略要地,被断绝了后路的辽兵,又会作何感想呢?
抵达边境的赵煦,召见了三位统兵将领,还特意到骑军营走了一圈。看着这些军容严整的骑军,赵煦也不得不佩服,赵孝锡替大宋打造了一支精锐骑师。
如果他不是皇帝,或许他会真心佩服这位堂兄。很可惜,牵涉到皇位的事情,他根本不能让赵孝锡,声誉跟威望比他这个皇帝还高。
听着骑军将士如雷般的万岁之声,赵煦也觉得很满足。特意在边关设宴,招待了骑军各营统领。这也算是,对这支天子骑军,一个额外的奖赏。
三路大军抵达之后,由大宋真定府出兵的第一路部队,很快进入朔州境内。这一路大军,由步兵为主,骑兵负责侧应,全计兵力也达到近十万人。
因为准备充分,加上有骑军游骑兵负责哨探之职。这一路大军很顺利,开始攻城略地般,收复与大宋临近的一些大辽边城。捷报频传至赵煦处,自然令其喜笑颜开。
只是战报收的比赵煦很快的赵孝锡,却从这种大军收复的边城中,看到辽军在这些小县城,布置的兵力不多。大多都是一些汉属军,甚至很多不战自降的都有。
而原本生活在城里的百姓,契丹族的大辽人几乎没有,就连一些年青力壮的汉族百姓,在开战之前就被押解一空。这意味着,战前的担心最终还是出现了。
如今被保留在这些被占领城市的百姓,大多都是一些老弱病残。为了保证这些城池的安全,也为了彰显大宋的王师风范,大宋方面还需要提供粮草救济这些百姓。
看到这种情况的赵孝锡,立刻连发数封密信,将情况告知了其心腹的部下。让他们建言,无论如何要保证,部队粮草补给的安全。
如若宋军的补给线被断,除了进入辽国境内的大军有危险。那些没了救济的城中百姓,只怕也会制造事端。这样一来,大宋就真的被动了!
第二卷 第一百一十五章 杨家将使命
做为打响宋辽之战第一仗的开路先锋,统领近十万将士的左路军指挥半杨士鹏,也觉得他们杨家人,似乎跟这块地方真的结缘,只要这里发生战争,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此次领兵出征朔、应、寰、云四州之地,赵煦又任命他为左路军统领。第一个踏出雁门关,杀入大辽境内,去续写他们家族,跟这块地方的不解之缘。
正是围绕着这座边境之城,杨家人成为大宋武勋世家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虽然他没当年杨令公那样出名,却也是大宋武将世家中,少有的青壮派。
根据章惇的建议,他这位雁门关指挥使,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他驻守几年的雁门关,带领着统领的十万大军,朝以前他负责防御的大辽境内杀出。
甚至为了保证他们攻击顺利,当年被赵孝锡招揽的杨金豹,此次也带领其统领的火字营五千精锐骑兵。配合临时抽调加入的一万五千万骑兵,配合杨士鹏的出征。
尽管杨士鹏跟杨金豹并非父子,可两人却是至亲叔侄。此次两人配合作战,也是赵煦有意成全杨家,希望这个武勋世家,能真正圆了杨家满门的愿望。
做为名满大宋的杨家将,杨家历代的武将,都跟雁门关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攻是势,对杨家人而言,最大的心愿就是收复雁门前外的四州之地。
以前杨家人也曾兵出雁门关。可大多都是失败而回。最为惨烈的一次,便是太宗皇帝北伐大辽,最终让有杨无敌之称的杨令公。倒在了雁门关外未能魂归故里。
虽然他的死,成就了杨家一门忠烈。可杨家的后代,最大的心愿便是完成当年杨业未能完成的大业,将这插在大宋头上的燕云十六州给收回。
兵出雁门关,士气旺盛的大宋军队。在杨士鹏并不急于求成的情况下,稳打稳扎与侄子的骑兵配合,最终收复了一座座。原本属于大辽的边关小城。
等到大军抵达朔州城下,杨士鹏也清楚。这是一场硬仗。那些小城,之所以能够那么容易攻下来。很大原因是,大辽把小城的兵卒,都调到这里来了。
望着眼前严阵以待的辽军。杨士鹏也不急于攻城,安排大军在城外开始扎营。同时命令杨金豹统领的骑兵,开始巡防四周,以提防辽军骑兵的偷袭。
这一路下来,杨士鹏几乎没受到象样的抵抗。就算杨金豹的骑兵,真正用力的地方并不多。辽国面对他们的到来,似乎更多采取的是守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