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 马银春 > 第十八课 变通 此路不通绕道而行(第2页)

第十八课 变通 此路不通绕道而行(第2页)

汉景帝即位后,这种矛盾日益激化,时任御史大夫的晁错便向汉景帝建议,削减诸王的领地,加强中央集权,以防止叛乱。消息传出后,遭到了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很多诸侯王也因此对晁错恨之入骨。汉景帝担心矛盾激化,因此很是犹豫,但晁错一再坚持削藩,终于说动了景帝,开始着手准备。

晁错的父亲听到消息后,急得从颖川老家赶到京城长安,劝晁错不要“离间骨肉”,晁错却说:“如果不削藩,刘家的天下就保不住了。”晁错的父亲气愤地说:“你只知道保刘家,就不顾我们晁家了吗?”但晁错仍然不听,晁父只得回家,不久愤而自杀。后来果真应了晁父的话——景帝三年,吴王刘濞联合了其余六国,起几十万大军,打着“清君侧、诸晁错”的旗号造反,汉景帝吓得慌了手脚,这时与晁错有隙的重臣袁盎向汉景帝建议说,既然诸侯造反是因为晁错,不如杀了晁错,以换取七国罢兵。汉景帝病急乱投医,很快就腰斩了晁错。但诸侯王并没有就此收兵,汉景帝这才明白诸侯叛乱并不是因为晁错削藩,而是要夺取汉朝的政权。后来,汉景帝倾尽全国之力,才勉强把叛乱镇压下去。

此后,汉景帝再也不敢提削藩了。直到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才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主父偃对汉武帝说:“古代时,诸侯的土地从未超过百里,因此国君很容易控制。如今有的诸侯拥有数十个城池,土地方圆千里。天下太平时,他们容易奢侈骄慢,做出淫乱的事来;形势急迫时,他们还会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但是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他们就会反叛。所以必须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法——每个诸侯的子弟多达十几人,但按照规定只有嫡长子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其余的子弟却得不到尺寸之地。陛下可以命令诸侯推广恩德,把他们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兴,拥护陛下的措施,因为陛下帮助他们实现了愿望。表面看来,陛下用这种办法施给了他们恩德,但是实际上却是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这样一来,陛下不用减少他们的封地,他们的势力也削弱了。”

汉武帝听了很高兴,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得到了众诸侯子弟的拥护,巧妙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

关于主父偃和晁错,我们很难说谁是谁非,谁更高尚,两相比较,有些人可能会更佩服正直的、敢作敢为的晁错。但晁错非但没能成事,而且不得好死,看来有些时候,我们必须学会通权达变,否则世界虽大,我们又能找谁评理呢?

说到敢作敢为,有这样一个小笑话:一位父亲问自己的儿子:“要是遇见了狼,应该怎么做?”儿子回答:“我就逃跑”。父亲很不满意,训斥他道:“胡说,你应该用刀对付它。”儿子接着问:“那么两只狼呢?”“那就用猎枪打它们。”“要是有十条狼呢?”父亲没办法了,无奈地说:“那你还是跑吧。”

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社会上从来不乏“狼人”,不管是为保住自己的奶酪,还是为了动别人的蛋糕,他们往往成群结队地出没于光天化日之下,而那些缺乏基本技巧却非常敢作敢为的人,往往是他们群起而攻之的对象。面对他们,我们必须有勇气、有骨气、有正气、有侠气,同时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智慧,要懂得“角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当客观条件不利于我们时,我们还要明白形势不由人的道理,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硬碰硬。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处在“穷”的阶段,那就该考虑变上一变了;变通达了以后又要怎么办呢?就要想办法持盈保泰,让这种良好的局面保持得更长久一些。总之,随时都要有这种“通其变”的意识,这样才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罗梅君(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出自《周易》。众所周知,《周易》是中国第一奇书,军事家能从中看出军事,哲学家能从中看到思辨,政治家能从中看到经世治国,企业家能从中看出经营与管理,普通人也能从中看到处世良方。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正是上述人生智慧的原始内核,也即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不过后来,更朴实的中国老百姓又从这句话中摘出了两个字,那便是“变”和“通”,合称“变通”,用以警示后世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

值得一提的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的“穷”字,与现代人概念中的“穷”字大有不同。史载孔子去世以后,他的高足子贡做了卫国的相国,有一天,他去看望师兄原宪,见原宪的吃穿住行都不好,子贡便问:“难道你很穷吗?”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做贫,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才叫穷。像我这种样子,是穷,而不是贫啊。”子贡听出师兄是话里有话,感到很惭愧,拜辞而去,此后至死都在为这次说的话而感到羞耻。

为什么子贡会为一个“穷”字而感到羞耻呢?这还得回到“穷”在古代的意义上,古汉语中的“穷”,不是指贫穷、没钱;而是指困窘,特指没有功名、官职,与“达”相对。而子贡之所以感到惭愧,也不乎是因为自知自己不像原宪那样坚持操守。

坚持操守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有些时候,坚持操守也与坚持原则一样,不仅没有积极意义,而且容易被人拉大旗做虎皮。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也曾说过“君子固穷”,他的困窘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能算得上君子吗?

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喜欢穷较劲,在他们的脑筋里,这个世界除了他自己,就没有一个正派的人,尤其是在评价一些官员或领导时,他们不是说此人有“家庭背景”,就是说此人靠的是溜须拍马,要么说此人走的是夫人路线。如果有人是个富翁,他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富翁的“原罪”。而他自己之所以不“达”而且很“穷”,正是因为他是个君子,不肯同流合污,等等。其实我们并不否认类似现象确实存在,但类似的人,不管把他放在哪个朝代,任何社会,相信他也不会“达”到哪里,因为他已经不通情理,又怎么可能通达?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通情达理的历史人物——叔孙通。

叔孙通本是秦二世时的儒士,因为有文采而被征召为博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天下纷纷响应,秦二世听说后很是忧虑,曾召集各位博士问计。然而当博士们异口同声地说“百姓造反乃是死罪,希望陛下快发兵讨伐”时,秦二世却勃然大怒,在一旁察言观色的叔孙通一眼就看出他是个讳疾忌医的人,于是上前说道:“如今四第安宁,怎么会有人想造反?这不过是些偷鸡摸狗的小贼罢了,皇上不必担心。”秦二世听罢转怒为喜,不仅夸奖叔孙通说的对,还赐给他帛二十匹,锦衣一件。那些脑筋灵活的博士赶紧附和着叔孙通,讨秦二世的欢喜,但仍有几个脑筋僵硬的坚持说是百姓造反,结果被秦二世投进了监狱。

可气的是,那些当时附合着叔孙通的人后来也骂他阿谀奉承,叔孙通反问他们:“不如此,我们恐怕都脱不了虎口,我有什么错?”说完便匆匆离去,后来更是索性连工作也辞了。因为他已经看到了秦朝败亡在即,再留下去绝没有好果子吃。

一开始,叔孙通带着一群学生投奔了项梁,项梁死后又侍奉楚怀王,后来又投奔了刘邦,但刘邦讨厌儒生,见到儒生往往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往里面撒尿。儒生们非常生气,有人负气而走,叔孙通却看出了刘邦的心思,他脱掉儒装,改穿短小的衣服,刘邦一见之下果然非常高兴。在此后的日子里,叔孙通既不向刘邦宣讲儒学,也不向他推荐自己的学生,反而向刘邦推荐一些草莽英雄,刘邦倒是很高兴,但叔孙通的学生们饱受冷落,都暗地里骂叔孙通。叔孙通听到后耐心解释:“如今汉王正冒着刀箭争夺天下,你们这些儒生能上阵杀敌吗?我并没忘记你们,耐心等着吧。”

刘邦平定天下后,高兴了没多久,便开始烦那些功臣们,他们当中除了张良等少数几人,其余的都是没文化的,动不动就在朝堂上喝酒,喝醉了就大喊大叫,有人甚至拔剑砍殿上的柱子,让刘邦很是头疼。叔孙通看在眼里,瞅准时机对刘邦说:“儒家虽不能争天下,却善于守成。我愿为皇上召集天下的儒生,和臣的弟子们一起制定朝廷礼仪。”刘邦当即同意。但当叔孙通制定出礼仪后,散漫惯了的刘邦却嫌礼节太麻烦,于是叔孙通便因时制宜,制订了一套简便易行的礼仪制度。从此无论是谁,上朝时都要严格遵循礼仪,稍有越轨便被一旁的监视御史拉下惩治,群臣不敢不敬,刘邦看着驯服的臣子们,感慨到:“我直到今日才知道做天子的尊贵啊!”当即升了叔孙通的官,又赐金五百。叔孙通见皇上高兴了,赶紧趁机提出自己的学生们也很想为皇上效力,结果叔孙通的学生们都被封为郎官,叔孙通又把刘邦赐的金子分给了众学生,大家都高兴地说:“叔孙通先生懂得这个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堪称圣人!”

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曾经写过一首名为《嘲叔孙通》的诗:“马上功成不喜文,叔孙绵蕝共经论。诸君可笑贪君赐,便许当时做圣人。”这首诗可以代表历史学界对叔孙通的主流看法。然而我们若是暂且抛开微言大义,便不难发现,叔孙通不仅的确称得上很通,而且他的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迫于无奈,对于当时的他和时下的我们来说,有些做法也是很有实际指导意义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他好的方面,而一味地盯着他不好或者说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