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经济学常识 > 第7章 边际革命的先驱者(第3页)

第7章 边际革命的先驱者(第3页)

关键概念

戈森定律

戈森理论的特点是从消费的角度入手,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他的消费理论的基本点就是他在解释人的消费和需求时提出的著名的享乐法则,即支配经济人一切行动的三个基本观点,后来被称为戈森定律,其内容是:

第一,享乐递减定律,被称为戈森第一定律。它是指在对同一种物品的一次性持续消费中,消费者得到的享乐不断递减,直至饱和为止。此外,同一享乐隔一段时间重复享用也有类似特征。

第二,享乐均等定律,被称为戈森第二定律。它是指在对多种享乐进行选择而又无足够时间全部享乐时,消费者要取得最大享乐,就必须依次消费其享乐量最大者,直至各种享乐满足的数量相等为止。

第三,享乐扩充定律。它是指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多的享乐量,则唯有发现新的享乐和扩大旧的享乐。

戈森理论的出发点是最大幸福原则。他认为,每一个人的目的都是要提高他的牛活享乐到最大限度,其理沦任务便是研究其实现途径。戈森指出,人的享受被两大条件制约:(1)可以变化的享受的多样化;(2)人的一生的长度。当人们在寻求快乐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以使享受总和最大化。

经典理论

价值理论

戈森的价值理论是主观效用价值论。他从享乐法则出发阐述了他的价值理论,其主要内容是:

首先,他认为价值是数量有限的效用,是主观的、相对的,是物品满足人的享乐的能力,从而戈森否定绝对价值即客观价值的存在。在他看来,一物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欲望,因此,价值就是效用,二者是同义语,都是指物品满足人的享乐的能力,但仅有这种属性还不足以使物品具有价值。物品要具有价值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稀少性。他说:“只有数量有限的物品才有价值。”他认为,价值即效用表示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因此,价值是主观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他不赞成绝对价值的概念。他说:“根据我对外部世界的观点,具有所谓绝对价值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这同现时经济学家们所持的观点是对立的,在他们看来,各种物品具有其某种确定的内在的价值。没有什么比绝对价值的虚构更不幸的规定了。”

其次,他认为价值量由物品所提供的享乐量来衡量,并随物品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递减。他说:“外部世界对我们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同它为我们实现人生的目的所提供的补助成正比;它的价值量正好由它给予我们的享乐量来衡量。”为了说明各类物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戈森把物品分为三类:第一类物品是直接满足人们欲望的消费财货,它们的价值由人们从中实际获得的享乐量来衡量;第二类物品是必须组合起来才能提供享乐或效用的补足财货(如烟头和烟叶),它们的价值由人们从这个财货整体所提供的总享乐量来估计;第三类物品是为生产消费财货和其他财货而组合起来的生产财货(如土地、劳动、机器),它们的价值与它们对物品生产所作的贡献成比例,即取决于它们参与生产的消费财货的价值,所以,它们的价值是间接估算的。在戈森看来,价值量的变动受戈森第二定律的支配,即物品的价值随物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他指出,任何消费财货的个别“原子”(意指单位)具有不同的价值,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只有某种决定性数量的这些“原子”才有价值,而超过此点的增加就没有价值。第一个原子有较高的价值,每一次增加只有较小的价值,直到不值一顾为止。

最后,他认为要达到价值的最大化,必须使每一物品最后一个单位的价值都相等,即边际价值相等。他说:“如果一个人的能力不足以为他自己充分提供所有可能的享乐资料,他就必须把每种享乐资料提供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每种资料的最后的一个原子对他都显示出相等的价值。”

劳动理论

在戈森看来,劳动具有双重效用,即正效用和负效用。劳动的正效用既包括劳动成果带给人的享乐,又包括劳动本身带给人的享乐,前一种享乐是间接享乐,后一种享乐是直接享乐。劳动的负效用是指劳动给人带来的痛苦和苦难。劳动本身带来的享乐和痛苦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他说:“无论哪种运动,一开始总是带来享乐——假定事先经过了充分的休息。这一享乐的继续满足同样要受到前已阐述的享乐递减法则的支配。当继续满足使该享乐(强度)达到空时,它并不到此为止,就像外部世界在没有我们的协同动作的情形下为我们提供享乐那样。继续运动需要人的努力,这时就引起了痛苦。”他认为,一方面,劳动者从劳动所生产的产品中可得到不断递减的享乐;另一方面,人的劳动本身是一个由短暂的递减享乐到较长的递增的痛苦的过程。因此,从劳动产生的享乐和痛苦两者相抵之后就是净享乐量。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从一定量劳动中获得最大享乐呢?他的回答是:生产者应当在劳动产品的最后享乐等于劳动的最后痛苦时停止劳动,即边际效用等于边际痛苦。

交换理论

戈森的交换理论,主要研究了交换的起因、交换的好处、交换达到最大限度效用的条件以及价格决定与享乐法则的关系。

首先,戈森认为,交换起因于人的需求彼此矛盾:一方面,按照享乐法则,为了增加个人享乐,就要用增加消费多样性的方法来增加效用总量;另一方面,按照生产法则为了增加效用总量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与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程度分不开的。因此,在他看来,消费多样化与生产专业化是互相矛盾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使各个生产者既能进行专门的工作,又能尽可能地享用多样化的社会产品。

其次,戈森认为,交换最主要的一条好处是使物品价值增加。在他看来,交换之前,产品对卖者无效用(无价值),而对买者有效用(有价值);交换之后,双方的效用或价值都增加了。此外,交换还有许多好处,如可以促进分工,提高技艺和效率等。

再次,戈森认为,要使交换双方通过交换达到最大限度的效用,其条件是:在交换之后,使得每个人所得到的每种物品的“最后一个原子”给每个人提供的效用是相等的。在这里,戈森实际上讨论了交换者均衡问题。

最后,戈森认为,由于供求双方进行市场交换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化的享乐,所以,享乐法则支配着供求从而决定价格。

最后一原子的效用

戈森提出了边际效用范畴即“最后一原子的效用”。他认为,任何消费财货的个别“原子”具有很不同的价值,对任何一个来说,只有某种决定性数量的这些“原子”才有价值,而超过此点增加的“原子”是没有价值的。第一个原子有最高的价值,每一次的增加只有较小的价值,直到不值一顾为止。

大师小传

赫尔曼·亨利希·戈森(HermannHeinrichGossen,1810—1858),德国经济学家。他出生于德国西部的杜伦。戈森从小喜爱数学,但为了进入仕途而遵从父命学习法律。1829年和1833年戈森曾先后两次在波恩大学攻读法律和公共管理课程。毕业后,戈森曾任律师、税务官。1849年他与人合作经营保险公司,经营失败后,开始专心从事著述活动。

他隐居多年完成《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戈森自称这部著作在经济学上的成就类似于哥白尼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戈森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我相信,我在解释人类关系方面所做的,正是哥白尼在解释天体关系方面所做的事情。我相信,我已成功地发现了使人类得以生存并支配着人类进步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发生作用的法则的一般形式。哥白尼的发现使人类得以预测天体未来运行的轨迹,我的发现使我得以指出,人们为了实现其人生目的所必定遵循的确定不移的路线。”

他试图在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基础上构建学说体系,并推崇经济自由主义政策。但此时历史学派主导德国经济学,该书作为异见者而无人问津。直到他临终前,此书只销售了几本,于是他愤而把书收回,于1858年要求停止发行并销毁存书。1879年,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再版序言中,详细介绍了戈森的学说,并承认其原创性。瓦尔拉斯也推崇戈森为自己的思想先驱。此后,戈森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其著作于1889年重印发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