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每天读点经济学常识有用吗 > 第7章 边际革命的先驱者(第2页)

第7章 边际革命的先驱者(第2页)

杜普特指出,一种产品的价值因人而异。例如,一个人从一个特定单位的水中所获得的效用取决于它的用处。最初,个人将水用于很高价值的用途上,随着水的储备不断增加,逐渐用在价值较低的用途上。

消费者剩余

杜普特认为利润在公共工程中主要体现在通行税上,而利润不能来自对生产成本的扣除,只能来自对消费者剩余的扣除。假设政府对水的定价是10法郎,其含义是消费者愿意为除第10个单位的水以外的所有单位支付高于10法郎的价格;10单位以前的每单位的边际效用都高于10法郎,只有最后一个单位的价格等于边际效用。如果以每一单位为基础,每一单位的边际效用与它的价格之间的差额便是剩余效用。所有的这些边际效用与价格之间的差额的总和为总的消费者剩余。

垄断价格歧视

杜普特认为,如果目标是使总效用最大化,那么价格应该是零。如果价格高于零,会产牛两个结果:一些效用由消费者转移到卖者。但是,作为转移的结果净效用并未下降;一些效用消失(当今的术语称为绝对损失)。杜普特指出,在价格为零时,政府将不能弥补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起初,他建议政府卖者制定一个单一价格,使它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相等。

通过进一步研究,杜普特提出了一个更好的定价方案——多重定价。比如,对边际效用高于10法郎的消费者索要一个高于每单位成本10法郎的价格。其结果是,这些买者的一部分消费者剩余将会转变成卖者的额外收入。但对这些买者实行的高于成本的定价不会导致总效用的损失,它仅仅是将一部分消费者剩余转移给了卖者。更重要的是,这些额外收入使卖者能够对那些边际效用低于10法郎的个人索要较低的价格。因此,与单一价格相比,这既提高了总效用,也满足了总收入与总成本相匹配的要求。这种多重定价方案被现代西方经济学称为“价格歧视”。

在杜普特看来,一般的主观效用即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估价或者为获得该物品而愿作出的牺牲,以及市场价格都不是效用的严格尺度。这是因为一是人的主观估计因人而异,并且会随着消费者的富裕程度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市场价格往往包含着税收、垄断特权等不反映效用的因素。

大师小传

朱尔·杜普特(JulesDupuit,1804—1866)是法国工程师、经济学家。他出生于意大利皮埃蒙特的福塞诺,当时此地是法兰西帝国的一部分。他在享有盛名的国立桥梁与道路学校获得工程学学位。在公路、水上导航和市政水利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在工程学领域颇有建树。1843年他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850年任巴黎的总工程师,5年后任法国土木工程兵团的总监察官。

在经济学方面,1844—1853年,杜普特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剩余和价格歧视的论文,其中心思想是在“边际上”作出决策。杜普特关于对公共服务、社会福利和租税的分析,为以后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来源,尤其是他对边际效用的分析,对边际革命的产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有《公共工程效用的尺度》(1844)、《公共工程对交通道路的效用的影响》(1849)、《论通行税和运输费用》(1849)。

生产物是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的——杜能

关键概念

孤立国

杜能运用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同时把微分学和增量分析的数学方法引进到经济研究中来,以孤立国这一封闭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为其经济理论假设的前提,对孤立国的生产布局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孤立国中心地带是城市,周围是农村。杜能划分出若干界域分明的同心圆:第一圈为自由经济圈,包括蔬菜、水果、牛奶等产业;第二圈为林业;第三至五圈为种植业;第六圈为畜牧业。杜能把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最小以及销售价格最低看作是生产布局的最高原则,离城市最近的一圈从事不易保存或难以转运的物品的劳作,稍远一些的树林地带为城市提供燃料和建筑材料,最远的地带则饲养家畜,为城市提供肉类和皮草。

经典理论

地租理论

杜能认为,在孤立国各个圈内所生产的农产品的生产费用和运输费用是不相同的:生产地距城市越远,费用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而农产品市场价格是由最边远(边际),因而位置最差的第五圈区域内生产和运输谷物的费用(包括利润)决定的。假如离城市远近不同的地带都种植黑麦,黑麦价格就将由满足必要需求的最远地带的最大生产费用决定。假设最远地带每浦式耳黑麦的成本价格为1.5塔勒,近地带每浦式耳黑麦的成本虽然只有0.5塔勒,但售价将与远地带相同,两者的差额形成一种永久的、每年可以得到的收益,这就是土地的地租。在他看来,第一至第四圈生产的农产品都有地租,而第五圈所生产的农产品价格等于生产和运输的费用,因而没有纯收益即地租,显然,杜能这里所指的地租是级差地租。

利润理论

杜能认为,生产物是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的。资本的作用在于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人单凭双手劳动而创造的超过他在生产时所消费的生活必需品的余额就是工资;工人再凭借资本所生产的超过工资和生活必需品的余额就是使用资本而支付的租金,即利润(利息)。当资本连续投入劳动人数既定的产业时,每一次资本追加都使产出量绝对增加,但相对减少,即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的生产力以及资本带来的效益或报酬是递减的。利润(利息)是由追加的最后一部分资本所增加的收益决定的,即利润(利息)等于资本的边际收益。他说:“在扩充资本时,凡是后投入的资本带来的效益比前投人的要小些。”因此,他的结论是:“全部资本在出借时提供的租金是由最后投入的那部分资本的效益决定的。这是利息学说的要义之一。”

工资理论

杜能认为,随着雇用劳动者人数增加,劳动生产率趋于下降,新增工人所增加的产量递减,因此,工资由最后雇用的生产率最低的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决定。他说:“企业主不论是田庄主还是工厂主他们雇用工人的数量只能增长到这样的限度,即增雇的工人还能对他们有利,这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的,因此,增雇工人的界限就在于最后一名雇佣工人的增产量能够弥补他所得的工资;反过来说,工资等于最后一名雇佣工人的增产量。”他还进一步指出,劳动工资不仅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还必须由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价值所调节,于是他提出了自然工资理论。所谓自然工资按他的解释就是:“不是由供求关系形成的、不是由工人的需要计算出来的,而是工人自己自由决定的工资……自然工资就是工人的需要及其劳动产品之间的中项比例数。”

杜能的地租论与大卫·李嘉图的地租论一样,都属于边际地租理论,所不同的是:第一,杜能的理论由于缺乏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更多的是采用把观察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同微分学等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地租理论具有经验和实验的性质;而李嘉图则始终一贯地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级差地租作了论述。第二,杜能虽然和李嘉图一样也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但他凭长期经营庄园的实践经验发现在土地不付代价就得不到的情况下,存在一种不得不支付的地租。

大师小传

约翰·亨利希·杜能(JohnHeinrichvonThiinen,1783—1850)是德国经济学家,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的先驱者。他出生于奥尔登堡,是弗里斯兰自由地主家族的后裔。早年丧父,继父是个精通数学的商人,对他的学习数学产生了较大影响。1799年,他开始在田庄学习农业,后就读于汉堡附近的大弗洛特贝克农学院。1803年,进入哥廷根大学,肄业一年,后移居梅克伦堡经营田庄。1830年获罗斯托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848年当选法兰克福议会议员。

杜能的一般经济理论受亚当·斯密影响较深,因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不久即被译成德文,杜能从《国富论》中得到了不少启示。实际上,他是斯密理论在德国的后继者。杜能的代表作是《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1826年,第一卷)。此后,他于1850年至1863年间又陆续出版了该书的第二、三卷。他的其他著作有《重要内容的梦想:论工人的命运》(1826)。

“杜能是现代西方工业布局理论的先驱者。”他假设了坐落于平原中央的唯一城市(他称之为“孤立国”),对孤立国的生产布局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重点分析产品产销两地的距离与生产费用问题。这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学科的先声。“其实质是,生产布局要尽可能节约社会劳动,以最少的耗费,生产最多的产品。”

杜能所提出的“要素最后生产力论”是“边际生产力论”的最初形式,他因此被纳入到边际学派先驱者的行列。“要素最后生产力论”由“劳动最后生产力工资理论”和“资本最后生产力利息论”构成。

价值量由物品所提供的享乐量来衡量——戈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