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忍经赵清献 > 第六章 宏量之忍(第2页)

第六章 宏量之忍(第2页)

张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权势显赫。如果处理自家与叶家的矛盾时,稍稍打个招呼,露点口风,肯定会发生自下而上的倾斜,叶家肯定无力抗衡;再进一步,要是通过地方政府,不顾法律,搞行政干涉,叶家更会吃不了兜着走。这样,有形的尺寸方圆的土地是到

手了,产业是庞大了,但无形中会失去许多东西。倒不只叶家这样的朋友,余波或许会从桐城一下子震荡到京城,京城里的影响可大着呢!由此可见,张英之忍实是一种宏量之忍,是一种修养和情操的展示。

但是,就算是张英旷达忍让,如果叶家人不予理睬,那条巷子也就只有三尺宽。三尺宽的巷子,也算是一条通道,通则通矣,却有点儿不够完美。完美是感觉出来的,六尺不比三尺宽多少,但若你置身其间,就会发现这是一条多么宽的人间道路!互相忍让,天地才会更宽广呀!

位高权重,自然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需要大局为重的胸怀,而不能斤斤计较。这样,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宽宏的格调,才能做;出隐忍无争的事来。可想而知,锚铢必较阙无宏量者,自然也难,在高位待得长久。

刘秀柔道中兴

柔能克刚,是中国人处世的坚定信念,又是中国人处世的理想境界。刚中有柔,是忍;柔中有刚,也是忍。所以说,刚柔并济是真正的大忍。

柔中带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是中国人处世准则。必须指出的是,不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往往就是“柔道”。然而,尽管“柔道”是治国治民、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却由于贪婪、暴躁、逞一时之快、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人性中的弱点,人们一般不去施用,或是施行得不好。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以“柔道”处世,以“柔道”治国的成功事例,早已证明“柔道’‘比”刚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为利久远之特点,更是”刚道“所远为不及的。刘秀是一位以柔开国、以柔治国的皇帝。他以”柔“为主,在政治、军事诸方面也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应该说他把中国的”柔道“发挥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宽柔德政收揽军心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据说身长七尺三寸,生有帝王相。当时王莽的”新政“很不得人心,加上天灾人祸,各地的农民纷纷起义,尤其是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声势浩大。刘秀与兄长刘繽也谋划起义,得众七八千人。

刘秀起义后一度并入绿林军。绿林军为了号召天下,立刘秀的族兄刘玄为帝,年号更始。王莽纠集新朝主力42万人,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率领,直扑绿林军。刘秀以少胜多,打赢昆阳之战,兄弟两人威名日盛,这就遭到另一派起义军将领的嫉妒。结果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裂,刘繽被杀。

刘秀听到哥哥被杀,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场,立即动身来到宛城,见了刘玄,并不多说话,只讲自己的过失。刘玄问起宛城的守城情况,刘秀归功于诸将,一点也不自夸自傲。回到住处,逢人吊问,也绝口不提哥哥被杀的事。既不穿孝,也照常吃饭,与平时一样,毫无改变。刘玄见他如此,反觉得有些惭愧,从此更加信任刘秀。其实,刘秀因为兄长被杀而万分悲痛,此后数年想起此事还经常流泪叹息。但他知道当时尚无力与平林、新市两股起义军的力量抗衡,所以隐忍不发。刘秀的这次隐忍,既保全了自己,又在起义军中赢得了同情和信赖,为他日后自立创造了一定条件。

等到起义军杀了王莽,迎接刘玄进入洛阳,刘玄的其他官属都戴着布做的帽子,形状滑稽可笑,洛阳沿途的人见了,莫不暗暗发笑。唯有司隶刘秀的僚属,都穿着汉朝装束,人们见了,都喜悦地说:“不图今日复见汉宫威仪。”于是,人心皆归刘秀。

刘玄定都洛阳以后,便欲派一位亲近而又有能力的大臣去安抚河北一带。刘秀看到这是一个发展个人力量的大好机会,便托人往说刘玄。刘玄同意了这个请求,刘秀就以更始政权大司马的身份前往河北,开始了扩张个人势力。刘秀在河北每到一地,必接见官吏,平反冤狱,废除王莽的苛政,恢复汉朝的制度,释放囚犯,慰问饥民。所做之事,

均都顺应民心,因而官民喜悦。

当时,有个叫刘林的人向他献计说:“现在赤眉军在黄河以东,如果决河攻之,那么百万人都会成为鱼鳖了。”刘秀认为这样太过残忍,定会失去民心,就没有这样做。由于他实行“柔道”政策,服人以德不以威,众人一旦归心,就较为稳定。

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当时,铜马起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但刘秀的汉军将土对起义军很不放心,认为他们既属当地民众,又遭攻打杀掠,恐怕不易归心。铜马起义军的将士也很不安,恐怕不能得到汉军的信任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竟令汉军各自归营,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一起操练军士。铜马将土议论说:“萧王(刘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们,我们怎能不为他效命呢?”

在消灭王郎以后,军士从王郎处收得了许多议论刘秀的书信,如果究査起来,会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者造反。刘秀根本连看都不看,命令当众烧掉,真正起到了“令反侧子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决心跟刘秀到底。

赏罚严明善待功臣

公元25年,有人自关中捧赤伏符来见,说刘秀称帝是“上天之

命”,刘秀便在诸将的一再请求下称帝,年号建武,称帝之后,便和原来的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此时,他仍贯彻以柔道治天下的思想,这对他迅速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刘秀轻取洛阳就是运用这一思想的成功范例。当时。洛阳城池坚

固,李轶、朱鮪拥兵30万。刘秀先用离间计,让朱館刺杀了李轶,后

又派人劝说朱舗投降。但朱鮪因参与过谋杀刘秀的哥哥的事,害怕刘秀复仇,犹豫不决。刘秀知道后,立即派人告诉他说:“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鮪若能投降,不仅决不加诛,还会保其现在的爵位,并对河盟誓,决不食言。”朱館投降后,刘秀果然亲为解缚,以礼相待。

公元27年,赤眉军的樊崇、刘盆子投降,刘秀对他们说:“你们过去大行无道,所过之处,老人弱者都被屠杀,国家被破坏,水井炉灶被填平。然而你们还做了三件好事:第一件是你们虽然攻破城池、遍行全国,但没有抛弃故土的妻子;第二件是以刘氏宗室为君主;第三件事尤为值得称道,其他贼寇虽然也立了君主,但在危急时刻都是拿着君主的头颅来投降,唯独你们保全了刘盆子的性命并交给了我。”于是,刘秀下令他们与妻儿一起住在洛阳,每人赐给一间宅屋,二顷田地。就这样,刘秀总是善于找出别人的优点,加以褒扬。

刘秀极善于调解将领之间的不和情绪,决不让他们相互斗争,更不偏袒。贾复与寇徇有仇,大有不共戴天之势,刘秀则把他们叫到一起,居间调和,善言相劝,使他们结友而去。对待功臣,他决不遗忘,而是待遇如初。征虏将军祭遵去世,刘秀悼念尤勤,甚至其灵车到达河南,他还“望哭哀恸气中郎将来歙征蜀时被刺身死,他竟乘着车子,带着白布,前往吊唁。刘秀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确实赢得了人心。

刘秀实行轻法缓刑,重赏轻罚,以结民心。他一反功臣封地最多不过百里的古制,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灭亡者“。他分封的食邑最多的竟达六县之多。至于罚,非到不罚不足以掠后时才处罚,即便罚,也尽量从轻,决不轻易杀戮将士。邓禹称赞刘秀”军政齐肃,赏罚严明“,不为过誉。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但唯独东汉的开国功臣皆得善终,就这一点,就足以

说明刘秀”柔道“治国的可取性。刘秀在称帝之前就告诫群臣,要”在上不骄“,做事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日慎一日。在后来的岁月里,刘秀始终如一地自戒诫人,这种用心良苦的告诫,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封建官场的习气,但毕竟起了一定的作用。

刘秀”柔道“兴汉,少杀多匸,遇刚则施柔,遇柔则施以缓,不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外交等方面都治理得很好。曹操以奸诈成:功,刘秀以”柔道“而得天下,看来,儒、道理论并非迂腐之学,

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比别的方法更有效、更好。这是实实在:在的大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