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谥号:孝景皇帝在位:前157年~前141年
七王之乱
在汉朝初年,高祖刘邦在铲除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的过程中,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同姓王在最初的时候只有几个,到了汉文帝年间,已经增加到十多个,其中领地最大的有齐、楚、吴、荆、燕、淮南等。
这些诸侯国所占领土的总面积,合起来占西汉帝国土地的大半。并且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拥有很大的支配权,可以自己铸造钱币,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说就是国中之国。而由汉朝皇帝直接统辖的地区,仅仅只有15个郡,并且这15郡当中,还有很多列侯和公主的领地,真正属于皇帝管辖的地区,也就只有10个郡左右。这样的局势让很多朝廷中的有识之士深感不安,他们意识到这一社会现象的严重性,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这时,汉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站了出来,他担心这样的局面若持续下去,会引起叛乱,甚至把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汉朝的天下瓜分得四分五裂。晁错对汉景帝说:“吴王刘濞不来上朝,按理应当将他处斩。先帝(指汉文帝刘恒)仁慈宽厚,对他宽大,可他反而更自大狂妄,不思悔改,越来越傲慢。吴王在其封地内开山铸钱,煮海为盐,并且招兵买马,准备叛乱。
如果陛下不及时地削减他的土地,一定会养虎为患的。这样的话,将来就不好收拾局面了。”
汉景帝刘启平素就很欣赏晁错的才华横溢,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就是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得到了汉景帝的同意,然而同时,汉景帝又有一些顾虑。汉景帝对晁错说,削地固然好,可怕他们造反啊。晁错宽慰汉景帝说:“如果削地要反,不削地也要反,那么他们现在造反,对陛下和社稷的危害还小些,但如果等他们势力强大了再造反,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汉景帝前思后想,认为晁错的话很有道理,于是终于下定决心:削藩。
晁错的父亲听说儿子劝谏皇上削藩,特地从老家赶到京师劝阻儿子。晁父说:“你身为御史大夫,位高俸厚,你怎么不安分守己,好好度日,反倒多管闲事,自寻烦恼呢。各诸侯王都是皇室的亲戚,你能管得了他们吗?你削了他们的封地,他们必定会怨恨你,你图什么呢?”
晁错回答父亲说:“怨恨是必然的,但如果现在不削地,国。家就会不稳定,这样下去,天下总有一天会大乱起来的。”晁父听了,叹气道:“这样下去,刘家是安全了,可我们晁家就大难临头-了。我已经老了,实在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啊!”晁错再三劝导父亲,可老人依旧只是叹气。后来,晁父回到老家,就服毒自杀了。父亲自杀的消息传到晁错耳中,他非常伤心,可削地一事关手国家安危,千秋社稷,他必须去做。可是他的命运最终还是没有能够逃脱掉父亲的预言。
汉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先削去了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一部分土地。随后商议着要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吴王刘濞得到这个消息,心想,与其束手就擒,还不如先发制人。于是,他联络了楚、赵、胶西、胶东等七个地区的诸侯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这在历史上被称为“七国之乱”。
汉景帝没想到吴王刘濞能联合七个诸侯王一起来反叛自己,而且叛军声势浩大,心中不免惊惶。他想起先帝汉文帝临终遗言,就派了善于治军的将军周亚夫去讨伐叛军。当时,朝廷上有人嫉妒晁错,想把七国起兵叛乱的责任推给晁错。这些人对汉景帝进谗言说,七国造反,是为了诛杀晁错。如果陛下能够答应他们的要求,杀了晁错,赦免七国无罪,并将原属他们的封地归还给他们,他们的要求被满足了,自然就会撤兵的。汉景帝早已没了主意,便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真的这样,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人呢?于是,汉景帝批准了腰斩晁错的奏折,并下诏让七国速速退兵。
吴王刘濞听说汉景帝腰斩了晁错,哈哈大笑说,晁错该杀,但杀得晚了,我现在已经是
东方的皇帝,还接刘启的诏书何用呢?说完他继续长笑,并下令继续向长安进军。
不久后,校尉邓公回到朝廷来汇报军情。汉景帝见了邓公就问他,吴楚七国是不是知道晁错已经死了,他们愿不愿意退兵?邓公回答说,吴王早就有意谋反,他处心积虑,准备了几十年。这次,因削地而叛乱,打着诛晁错的招牌,只是借口而已。想不到皇上真的把晁错给杀了,今后恐怕再也难有人敢替朝廷替皇上出主意了。景帝听了,心中再后悔也没有用了。
但是,幸亏景帝仍记得父亲留给自己的遗言,起用了周亚夫作大将去平定叛乱。周亚夫将军治军严谨,用兵巧妙,他避免跟吴、楚两国的叛军正面作战,只是派一队精兵断绝了叛军的粮草运输。吴、楚两国军队没有了粮食的供应,自己就先乱了起来。相持几日后,吴楚军队就绝了粮草。周亚夫看此情景,认为时机已到,就立即调兵遣将,他又亲自率领将士出击,把关楚军队打得人仰马翻,一败涂地。
吴楚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他们一败,其他的国家也就不战而败了。几个月内,七国之乱就被平定了。
汉景帝平息七国叛乱后,吸取教训,采纳了当初贾宜和晁错的方针,分而化之各个诸侯国。将吴、赵等诸侯国,分割成几个小国,大大削弱了它们的力量。同时,规定诸侯王不得“治国”,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汉廷,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国征收租税,不许干预地方的行政,权力大大削弱了。又裁减王国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等职官,剥夺和削弱了诸侯国的政治权力。从此,诸侯王只衣食租税,王国几乎与郡县相仿,再也翻不起浪花了。
从那以后,统一的集权制度战胜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汉朝才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社会进一步得到安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才有了可靠的保障,对维护西汉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也为汉武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
周亚夫之死
作为将门之后的周亚夫.前半生可谓一帆风顺。因为兄长获罪,得以继承父亲的爵位,因为治军有方,深为汉文帝信任和敬重。文帝临终之前,又嘱咐景帝,“国家有难,亚夫可平”。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周亚夫确实智勇双全,建立首功,被汉景帝擢升为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良臣名将后来却身陷囹圄,落个活活饿死的悲剧结局。他的死是印证了当年那个给他相面的老尼姑所说的他的一生“能够封侯、拜相,却最终饿死”的预言?还真的是因为买葬器五百?景帝说的那句“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周亚夫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呢?
对于周亚夫之死,有人说是因为汉景帝“寡恩忍杀”,过河拆桥。晁错之死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但是,我们从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中寻找线索,不难发现周亚夫个人的性格也同样决定了他的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第一,死板和固执,只知谋国,不知谋身。因为周亚夫的这一性格,他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得罪了一些人。
首先找周亚夫麻烦的人就是梁王刘武。梁王刘武之所以恨他,还是因为公事。当时,周亚夫主持平叛,率领军队开到河南一带。吴楚联军正在全力攻梁,周亚夫分析了形势,认为吴楚联军锐气正盛,汉军难与之争锋。决定把梁国交给吴楚联军,由他们攻打。梁王向景帝求救,景帝也命令周亚夫援梁.但周亚夫给景帝来了个“不奉诏”,而是派骑兵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吴楚联军久攻不下,锐气尽失,粮道又被断,被迫找汉军主力决战。周亚夫则深沟壁垒、养精蓄锐,一举打败吴楚联军。
在这场战争中,周亚夫把粱国扔给叛军的“丢车保帅”计划十分冒险,可取之处就是牺牲局部,换取全局。如果粱国没有被攻陷,吴楚联军就不敢西进。这样,周亚夫就有足够的时间,调动中央军主力切断吴楚军粮道。然而,梁王是窦太后的儿子、汉景帝的同胞兄弟,如果梁国被吴楚联军攻陷了,梁王被俘或者被杀,窦太后、汉景帝就会与周亚夫有不共戴天之仇了。
虽然平叛胜利了。周亚夫却因此和梁王结下了梁子。得罪了梁王,爱子如命的窦太后也自然不会放过他。
此后,梁王每逢入朝。经常与母亲窦太后说起周亚夫,极尽中伤诬陷之能事。时间一长,假话也成了真话,何况梁王所说并非假话,只是对事实的理解不合实际而已。窦太后听信了梁王的谗毁.经常向景帝说周亚夫的坏话。
第二,厉直犯威,得罪权贵。周亚夫虽然位居丞相.但是由于周亚夫的耿直和死板,不会讲政治策略,得罪了不少权贵,还经常让身为皇帝的汉景帝下不来台,因而,逐渐被景帝疏远、忌恨。
公元前153年,景帝立长子刘荣为皇太子,但因其母栗姬逐渐失宠,景帝就想废掉太子,另立王皇后之子刘彻为太子。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立太子是大事.因为将来国家社稷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都握在他一个人的手里。稍一不慎。就会引起巨大的灾难,况且废长立幼一般是不允许的。周亚夫位居相位,自然得管这件事情,他认为太子并无过失,随意废立会引起混乱。周亚夫禀性直爽,不懂劝谏艺术,与景帝发生了争执。后来,景帝说废立太子是家事,不需外人插手,周亚夫这才无奈罢休。周亚夫的劝谏不仅未能说服景帝,反而使景帝觉得他太过张狂。太蔑视皇帝,因而甚为愤怒。
公元前14;7年,窦太后要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王皇后为人十分乖觉,专会讨好窦太后,因而博得了窦太后的欢心,稳住了地位,至于封外戚为侯,并非没有先例。但景帝估计周亚夫不会同意,就先找他商议。果然,周亚夫断然否决,他说:“高祖皇帝曾经与诸大臣歃血为盟:非刘姓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直接搬出高祖的话压压皇帝也就算了,他还直言不讳地说:“王信虽是皇后的哥哥,但无功劳,如果把他封了侯,那就是违犯了祖宗的规矩。”景帝自然因为周亚夫驳了自己的面子而十分恼怒。但是周亚夫执之有故、言之凿凿,无懈可击,只能“默然而沮”。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匈奴部酋六人来降,景帝非常高兴,并想把他们都封为列侯。其中有一人是以前汉朝投降匈奴的将领卢绾的孙子,名叫它人。卢绾曾伺机南归.但终不得志,终于郁郁而死。卢绾的儿子也曾潜行入汉,病死在汉朝。卢它人乘隙南归,才有这六人来降。周亚夫认为不能封卢它人为侯,便对景帝说:“他们的先人背弃了汉朝而投降了匈奴,现在又背叛了匈奴而投降了汉朝,陛下如果封这样的人做列侯。那又怎么能责备做臣子的不忠于帝王呢?”这次,景帝认为“丞相之议不可用”。断然拒绝了周亚夫的建议,封六人为侯。
其实。周亚夫的话很难说对与错,这本就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要看具体情况而定。景帝拒绝周亚夫,倒不全是出于认为他的话是错的,多半出于这样的心理:“纵使你次次都对,也不能事事都听你的,你做皇帝还是我做皇帝啊,这次一定要我说了算。”
周亚夫见景帝不听自己的建议,也还算知趣,就上书称病辞官,景帝也不挽留,巴不得这个老顽固早点退休,任他辞官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