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堂的面部表情有几分扭曲,这小子还真是敢说啊!
三不朽,历史上也唯有孔子才是三不朽,他贾瓒竟然还想成就三不朽?这话说出去,岂不是让人笑话?
“好了,以后再莫说这样的话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学问还是要踏踏实实。你可想过,五经之中,治何经?”
大约是想到贾瓒的身份,学里还是那样一位老迈昏庸的蒙师,竟不讲四书,讲《诗》,沈春堂担心贾瓒不清楚科举的细节,道,“自县考、府考始,均是从四书和五经分别出题,五经之中,易、诗、尚书、春秋和礼,你打算选何经作为你的本经?”
这一个,贾瓒没有想过,他有些迷茫,诗书礼易春秋,他从前只听说过,与《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并称为四书五经,那时候只觉得能够看懂四书五经的都好牛。
“治经有什么讲究吗?”贾瓒决定在老师面前不懂就问,也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拜了举人做老师,要不然靠贾代儒,真是年都要过错。
“经讲究一‘专’字,除了一经选定,少有改易之外,还另有其意。比如浙江余姚、湖广黄冈以治《礼》专长;福建莆田、无锡两地士子多以《尚书》举业;安福、麻城、淳安则专于《春秋》;宁波府、苏州府等地治《易》居多;历年会试中,超过三成的进士均治《诗》,此乃我大顺的第一大经,这些士子以南直隶、苏州府、常州府为最。”
贾瓒又明白了,原来五经也是被垄断的。
“不知老师的本经是?”贾瓒问道。
“《礼》”沈春堂提醒道,“你若选《礼》为本经,我倒是可以教你。不过,《礼》与《春秋》均被认作是孤经。其篇帙也繁,重之传注。自前明永乐朝,因永乐帝对太子的教习中五经只取四经,少了《礼》之后,世人认为《礼》不可为经,此等偏见势必导致修习《礼》的士子少之又少。不过,你若是选《礼》倒也有好处。”
“学生不懂,请老师赐教!”贾瓒问道。
“乡举时的五经魁,便是各经中选出的一名最佳者。”
治一经的人越少,竞争力就越小?
“难道说,五经中式各有定额不成?”贾瓒问道。
沈春堂则摇摇头,“并无,只不过选孤经,中经魁的希望要大些罢了!”
但这也是优势了。
贾瓒问道,“若学生选《春秋》呢?”
沈春堂道,“若选《春秋》则更难一些了,去年北直隶乡试的考生中,业《易》《诗》皆千八百有奇,业《书》八百有奇,业《礼》三百有奇,业《春秋》一百有奇。”
三百多比一百多虽的确多了那么一点点,但在贾瓒看来,分母为四千的话,比值四舍五入一下,也就差不多了。
贾政第一次听这些科考知识,很多名堂都没有听懂,但这些数据却是听明白了,问道,“这是为何?”
沈春堂耐心解释道,“若说习《礼》者少,是因前明永乐之故,习《春秋》者少,则是士子多是有畏难之心。孔子作《春秋》,明三纲,叙九法,为百王规范,修身立政,备在其中。但,微言大义,苦诸国之事杂见也是事实。
若以《春秋》为本经,则《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必读不可,若想成一家之见,则还需通读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及《春秋正义》《春秋榖梁传疏》。”
贾瓒前世看过网上有人统计,《易》是两万四千多字,《书》是两万五千多字,《诗》是三万九千多字,但《诗》相对于《书》来说,朗朗上口一些,《礼》接近十万字,而三部《春秋》合起来是三十万字。
贾瓒心里大致有了个方向,五经对他来说都一个鸟样,横竖都是一个字都没读过。
他要走就走最难的路,最难的路,于他而言,其实也是最简单的路。
有白光空间,他能做到过目成诵,这个优势要好好发挥。
似乎看透了贾瓒的心思,沈春堂道,“你要是选《春秋》为本经,为师倒是可以帮你介绍一位老师,说起来,他与你贾府还有些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