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马云的魅力口才与说话之道读后感 > 第二章 简洁把话说到点子上(第1页)

第二章 简洁把话说到点子上(第1页)

最会说话的人永远是言简意赅的人,他们所说的那些最有效的话,往往简单明了、简洁有力;而那些最愚蠢的说话常常因为过于复杂想得复杂、说得复杂,让人一头雾水,才造成理解上的误会,沟通上的困难。

要么不说,一说就在点子上

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和一个人说话时,你总是会觉得对方没有在听你说话或是听得一头雾水。这说明你说话没有说到点子上,只有把话说到关键处,说到位,这样对方才会感受到你说话的分量,才会对你所说的话有所反应和关注。

讲短话讲到点子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把一项任务、一件事情、一个问题用最简洁、最精练的话说出来,没有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路,是难以做到的。我们看看马云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在一次会谈上,当有人问马云职业经理人与企业家之间的区别时,马云沉默了一下说道:“我认为一个企业家首先要具备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品格,一个职业经理人也必须具备企业家的胸怀和眼光才能做好一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所以只有把别人的时间、精力、资源当作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源去做的时候他才会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要像企业家,企业家必须像职业经理入一样职业化,把自己员工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做。”

马云在谈两者之间的区别时,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却将提问者的问题答得滴水不漏。

说话说到点子上,就是要言简意赅。即主题突出、准确、透彻、明了,“一针见血”、“一语中的”。要达到什么目的,说明什么问题,表扬或批评什么人和事,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要求别人做什么、不做什么,都要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让听众听了如坠入云雾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一生中最推崇简洁的语言,他曾说过:“一个字能说明问题就别用两个字”。但生活中,常有些人为了卖弄才华,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极力修饰他们的语句,用重复的形容词,或故意用西方语言独有的倒装句法,或穿插歇后语、俏皮话,甚至引用经典、名人语录。如果你没有专心听他说话,或许根本弄不清他到底在说什么;有的人说话费了很大的精力,仍使人抓不住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使用词再瑰丽,也没用。说话时切记要说得精炼、简明扼要,在话未说出的时候,先在脑子里想好一个轮廓,然后,按照顺序一一说出来。

明代有个大臣,名字叫茹太素,此人有才是有才,就是写起文章来喜欢长之又长。有一次,他写一个公文,本来只用500字就可以完成,而他竟然用了1。7万字,满篇的套话、官话、空话,在朱元璋面前,他滔滔不绝地读着公文,读完了几页,还不见他切入正题。朱元璋越听越生气,因为他“厌听繁文”,于是便龙颜大怒,命令手下人将茹太素一顿痛打。

这个故事无非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讲话要长话短说。说话啰嗦、不懂节制,这是一种很不好的语言习惯,也是十分令人讨厌的说话方式。所以要记住,话贵精不贵多,啰嗦一堆不如精炼一句,把话说到点子上,把力量用在关键问题上,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古语云:“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语言是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工作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要语不繁,字字珠玑,简练有力,能使人不减兴味;冗词赘语,语绪唠叨,必令人生厌。因此,和别人交谈,说服别人时,要“筛选”、“过滤”出最精辟的,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的语句,尽可能以节俭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内涵。这样才可能更快、更准地说服别人,取得说服的成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担心日本夜间空袭,于是政府部门颁布了灯火管制命令:“务必做好准备工作。凡因内部或外部照明而显示能见度的所有联邦政府大楼和所有联邦政府使用的非联邦政府大楼,在日军夜间空袭时都应变成漆黑一片。可通过遮盖灯火结构或终止照明的办法实现这种黑暗。”

当富兰克林·罗斯福获悉这项指令后,他换上了自己的命令:“要求他们在房屋里工作时必须遮上窗户;不工作时,必须关掉电灯。”

哪一种说法听起来更有说服力呢?第一个命令废话连篇,给听者增加了理解的负担,只有在删掉那些官样文字后才能明白这条命令。罗斯福的话简短明了,并以谈话的方式表达。更妙的是,罗斯福让活生生的人参与具体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使这条命令更加具有活力。

其实,真正打动人心的语言往往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那些简洁有力的话语。所以,人们在谈话时应遵循简洁的原则,甚至要“惜字如金”。

满嘴跑火车,词不达意,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反倒让人生厌。话不在多而在精,一个会说话的人,往往语言精炼,句句都说到别人心里;不会说话的人,总是语无伦次,话说不到点子上。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精炼的语言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最不会说话的就是喋喋不休的人

《墨子·附录》中有这样一则寓言:

有一名学生向墨子请教:“话多好吗?”墨子回答说:“青蛙日夜鸣叫,可仍然没有人听;报晓公鸡一叫,天下为之振动。话不在多,关键在于合乎时宜。”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啰嗦一堆不如精炼一句,语言在精不在多,这是语言沟通的中心观点。口才最差的人可能就是喋喋不休的人,但是他可能自己认为自己很棒。其实,如果一个人想要真正地把自己的话说得高效,就必须让自己的语言很简练,这样才能让对方很快明白你所说的意思。

在《东方企业家》中,就曾经有一篇这样描写马云的文章:

“成了事之后的马云,在电视上侃侃而谈,每一句话都说到点子上。其实他脑子也有短路的时候。短路的时候,他往往自闭,他解决内心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不交流、不露怯。等着有十足把握了再说话。他不太会说傻话笨话,因为没想明白的东西,他不往外说。不该他琢磨的事他也不去琢磨,把有限的能量放在该他操心的部分。他懂得省劲儿也懂得信任别人,知道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有用。马云更像是一个心理学家,做社群工作的能耐一流,总给人们最想要的,小恩小惠的没意思。”

面对国外大珠宝品牌蜂拥而至,国内珠宝企业却在夹缝里苦苦求生存,停留在低附加值的中国制造……”上海一家珠宝公司老板李敏,近日在云计划上提问:小珠宝公司该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想把企业做大是不是该融资?

对此,马云答复:“不是想做大而融资,而是客户越来越多,需要更好地服务客户,才会融资。”马云还说:“企业想做大,不是融资就能马上或者一定能成功的,企业想成功,和融不融资没关系。”

马云一方面肯定了李敏创中国一流珠宝品牌的想法,另一方面又十分言简意赅,因为要为这样的一番想法付出努力,那么就只能不断努力才有机会。毕竟类似于那种一流的世界品牌通常都是屈指可数的,而想要达到那个高度,通常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创立起来的。谈到自己的公司融资时,马云解释,阿里巴巴不是为了做大而融资,而是客户越来越多,为更好地服务客户而融资的,做大是后来的结果。

马云就是这样简单干脆地回答提问,并令提问者满意。用最少的字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是说话的最高境界。俗语说得好,蛤蟆从晚叫到天亮,不会引人注意;公鸡只啼一声,人们就起身干活。会说话的人,不一定是说话最多的人,话贵在精,多说无益。

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长话短说。事实上,讲短话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风气。像申办奥运会那么浩繁的工作,申办陈述也仅有半小时;联合国一些会议的发言多数被限定在数分钟之内。上海承办《财富》全球论坛年会,会议发言就规定时限为90秒。但是,有些人习惯了“你方讲罢我登台”的讲话方式,尽管内容大同小异,甚至脱离了主题,还要说上几句,强调几句,补充几句。但是,虽然言者滔滔,费尽口舌,换来的却是听者恹恹,苦不堪言。

据说,有人曾去询问马克·吐温:“演说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悍好?“马克·吐温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礼拜天,他到教堂去,适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难生活。当慈善家讲了五分钟后,他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五十美元;当慈善家讲了十分钟后,他就决定将捐款减至二十五美元了;当慈善家继续滔滔不绝讲了半小时之后,马克·吐温又决定减到五美元;慈善家又讲了一个小时后,拿起钵子向大家哀求捐助,并从马克·吐温面前走过时,马克·吐温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二美元钱。马克·吐温原本决定捐助五十美元,最后却变成偷走二美元钱,似乎太不近情理,但细想起来,却是理所当然的。

鲁迅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那位慈善家本来只需五分钟就能讲完的话,却滔滔不绝地拉长到六十分钟,致使他的说话形象一落千丈,说话风格令人生厌,这怎能不引起马克·吐温的反感,以至于恶作剧地从那位慈善家的钵子里偷走两美元钱。关于这一点,我们特别要注意。

某大学的一个学生会主席在周一学校大会上讲话,他使用了让人感觉非常亲切的语汇“咱们”,他拥有抑扬顿挫的语调,他还使用了排比句,他说:“咱们要做有思想的一代新人,咱们要做有爱心的一代新人……学习是其乐无穷的,咱们要趁着青春年少多学知识,以后……咱们都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应该要学会基本的做人礼仪……咱们……咱们……”

因为这些话基本上都是废话、空话、套话,以至于下面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去听,可是他抑扬顿挫的声音却使“咱们”两个字格外明显,于是有同学就开始在下面数数,他说一个,就计一个,到后来,只要这个团支部书记说一声“咱们”,下面就会引起一阵轰动。开始,这个学生会主席还充满激情,但是逐渐地,他就发现情形不对,只得草草收场。

这就是因为语言不精练不实用造成气场减弱的败笔,没有谁喜欢听一堆废话,即使你是领导,也不会有人买你的账。

事实上,如果把话说得短些,并不影响讲话的效果,因为讲话时间长,并不意味着讲话效果好。讲短话,是在追求效率,是懂得珍惜时间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讲话别人才有可能听进去,并很好地理解。

说话不在多而在于精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