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觉得很委屈,哭着回家把此事告诉了妈妈。
妈妈说:“孩子,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你要拉架。”
阿布哭着点了点头。
又过了几天,村里的两头牛打起架来。阿布见了,就去拉架。结果,那牛的劲太大,根本拉不开。阿布就拽着其中一头牛的尾巴不放。谁知,那条牛尾巴都被拽下来了,两头牛还是没有停下来。
阿布拿着那条牛尾巴回了家。
妈妈让他把牛尾巴还回去。
阿布回到原处,那两头打架的牛早已不见了踪影。
阿布正在不知该怎么办时,正好看到一个小朋友在上厕所,于是他把牛尾巴按在了那个小朋友的屁股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变通,不能像阿布一样认死理。
还有一个阿懒的故事。
阿懒太懒了,以至于别人都忘了他的本名,索性叫他阿懒。
一天,父母要出远门,怕阿懒懒得做饭,就烙了一张特大的饼,套在阿懒头上,告诉他:“我们要出去一段时间,你饿了就吃饼。”
等多天后父母回来,发现阿懒还是饿死了。
原来阿懒太懒了,只吃了脖子前面的饼,后面的半张饼根本就没吃,所以饿死了。
关于懒的故事还有一个。
说有一户人家,很懒,每次吃完饭都懒得刷锅。以前农村都是用大铁锅做饭,锅也是很重要的家什,一般遇到什么逃难的事,都会搬下锅来背着跑,可见铁锅是多么的重要,也因此铁锅是很多梁上君子的最爱。
一天,有个盗贼潜入了这户人家。他扛起铁锅就走,在路上他还暗喜惊喜:“这户人家一定是个富户,用的锅都比一般人家的轻。”
结果,到了白天,盗贼才发现他盗窃的根本不是铁锅,而是铁锅上因多年没刷锅而形成的旮沯。
还有神话故事。
说有一个年轻小伙,一直没娶上媳妇。有一天,他在他家后院发现了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姑娘,一问才知道这姑娘无父无母。小伙子就想娶她,可人家不愿意。
小伙子就偷偷跟着姑娘,发现她住在一幅画里。
小伙子于是向书贩子买下了这幅画,姑娘无处可去,只能答应了这门婚事。
他们的日子过得很不错,一年后姑娘就为小伙子生了一个儿子。
又过了几年,儿子长大了,常常问母亲的娘家是哪里,母亲只是笑而不答。
一天,夫妻俩出门去了,只留下儿子在家。儿子无事可做,就点了一支香玩。看着墙上没有画的画框,儿子便用香在上面戳。
在外的母亲顿时觉得身体不舒服,脸上和身上出现了多处烫伤。夫妻俩大感不妙,迅速往家赶。幸亏赶回来的及时,这才不至于母亲全身都被烧伤。从此以来,夫妻俩更加谨慎地保存那幅画,也不允许儿子再碰那幅画。
这个故事大多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传下来的,没有具体的年代和姓名,多用方言讲述,也没有太多深奥的道理,只是劝诫人们要勤劳、勇敢、善于变通,而不要懒惰和不讲道理。
潘修礼上学后,渐渐地远离了这些故事,他对书本上有年代、姓名和书面传承的故事更感兴趣。
因此,他能熟知中国历史,通晓主要人物的事迹,渐渐成为小伙伴当中的百事通人物。
童年就像人类文明的神话时期,没有确切的思想,没有完整的故事,却给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