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喜欢吟诗作赋,和珅早年就下功夫收集乾隆的诗作,并对其用典、诗(词)风、喜用的词句了解得一清二楚,闲暇时还有所唱和,令乾隆皇帝对和珅另眼相待。而像和珅这样一个满人,能在诗赋上有所建树,确实不容易。清朝大文学家袁枚就曾诗夸和珅曰:“少小温诗礼,通侯及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
在乾隆的母后去世时,和珅的表现最为出色。他不是像其他皇亲国戚、官宦臣下那样一味地劝皇上节哀,或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和珅只是默默地陪着乾隆跪泣落泪,不思寝食,几天下来人就搞得面无血色,形容枯槁。如此能与皇帝同感共情的人,朝中只有和珅一人!因此也深受乾隆皇帝宠信。
还一次乾隆出游,途中忽命停轿却不言为何,别人都很着急。和珅闻知后,立即找到一个瓦盆递进轿中,结果甚合上意,溺毕继续起驾。一路上,人们都佩服和珅脑子灵,取悦龙心有术。另据史书:“高宗(指乾隆)若有咳唾,和珅以溺器进之。”乾隆是一个非常诙谐的人,喜欢与臣下开玩笑。据此,和珅经常给乾隆讲一些市井的俚语笑话,令皇帝龙心大悦,这不是一般军机大臣所能做到的。
凡此种种,都是和珅的过人之处。他对乾隆皇帝的脾气、爱好、生活习惯、思考方法了如指掌,可以充分做到想乾隆之所想,为乾隆之所为,这与一般的曲意迎奉、阿谀献媚有所不同,和珅的许多迎奉行为都具有深厚的同感基础,都是将心比心的结果,因而没有那么的低俗和赤裸裸,而是相当的匠心巧具。
和珅之善解上意,实达九段高手之境界!而晚年的乾隆,最欣赏和珅的一点就是他“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这一点。
俗话说,“善心即天堂”。只有怀抱善心的人,才能爱人,欣赏人,宽容人。他们深知,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懂得相互接纳、相互合作、相互融洽。尊重他人的优势和才华,也宽容他人的脾气和个性。对别人,完全是欣赏他美好的地方,而不去计较他的缺点,或者说与自己不合拍的地方。不能理解的时候,就试着去谅解;不能谅解,就平静地去接受。有人说:“人生最可贵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而善解人意者就很具有这种“放人一码”的涵养功夫。
而缺少善心者,其“责人也重以周”,既很少去看他人的优势和才华,更不愿宽容他人的脾气和个性,却更多地去寻找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对他人的理解很难,谅解更不易做到,他怎么会善解人意?
远在1915年的时候,小洛克菲勒还是科罗拉多州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当时,发生了美国工业史上最激烈的罢工,并且持续达两年之久。愤怒的矿工要求科罗拉多燃料钢铁公司提高薪水,小洛克菲勒正负责管理这家公司。由于群情激愤,公司的财产遭受破坏,军队前来镇压,因而造成流血,不少罢工工人被射杀。
那样的情况,可说是民怨沸腾。小洛克菲勒后来却赢得了罢工者的信服,他是怎么做到的?
小洛克菲勒花了好几个星期结交朋友,并向罢工者代表发表谈话。那次的谈话可称之不朽,它不但平息了众怒,还为他自己赢得了不少赞赏。演说的内容是这样的:
这是我一生当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有幸能和这家大公司的员工代表见面,还有公司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很高兴站在这里,有生之年都不会忘记这次聚会。假如这次聚会提早两个星期举行,那么对你们来说,我只是个陌生人,我也只认得少数几张面孔。由于上个星期以来,我有机会拜访整个附近南区矿场的营地,私下和大部分代表交谈过。我拜访过你们的家庭,与你们的家人见面,因而现在我不算是陌生人,可以说是朋友了。基于这份互助的友谊,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我们的共同利益。
由于这个会议是由资方和劳工代表所组成,承蒙你们的好意,我得以坐在这里。虽然我并非股东或劳工,但我深感与你们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代表了资方和劳工。
多么出色的一番演讲,这可能是化敌为友的一种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假如小洛克菲勒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与矿工们争得面红耳赤,用不堪入耳的话骂他们,或用话暗示错在他们,用各种理由证明矿工的不是,你想结果如何?只会招惹更多的怨愤的暴行。
人生在世,与人为伍,许多人常叹善解我者难求。那么,你就学着去善解他人吧。在你善解他人时,他人也将善解你。
善解人意,还在善于体察他人的心境,给人以及时雨一样的帮助,让温馨、祥和、慰藉来浓化人生,沟通心灵。比如,对窘迫的人讲一句解围的话,对颓丧的人讲一句鼓励的话,对迷途的人讲一句提醒的话,对自卑的人讲一句振作的话,对苦痛的人讲一句安慰的话……这些非物质化的精神兴奋剂,既不要花什么金钱,也不要耗多少精力,而对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又何啻于旱天的甘霖,雪中的炭火?
心理学关键词
善解人意,要善于体察他人的心境,给人以及时雨一样的帮助,让温馨、祥和、慰藉来浓化人生,沟通心灵。
7.送礼送到心坎里
中华民族向来是礼仪之帮,“礼”文化也源远流长。即使在今天,礼尚往来,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那或轻或重,或多或少的礼物中,我们既可以体味到人情缔结的温馨,又可以享受友好往来的欢乐。但是,有时也会因为方法不当,时机不对,礼品不妥而事与愿违,反而人情未结,芥蒂又生,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有些划不来。
送礼给那些对你来说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怎么个送法,或什么时候送去,这里面大有学问。
一次,孙力开车去看朋友,心想离开朋友家的时候再把礼物从车上拿下来。于是,他空着两手就进了朋友的家,大家寒暄一番,时近中午,朋友没有留他的意思。孙力起身告辞,说:“我买了一些东西,放在车上,我去拿下来。”朋友一听,马上说:“今天中午怎么能走呢?就在我这里了。”朋友的妻子也立刻转身去了厨房。
那次以后,孙力算明白了一个道理,拜访朋友,采用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的策略,先把礼物一放,不管是大是小,是多是少,只要有礼在,保准办事一路通行。
在别人给你帮过忙之后,再将礼物送去,对方一定会认为你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从未拜托人家帮忙,并将礼物煞有介事地送去,受礼者的想法就会大不一样。他肯定会记着你,一旦有事相求就会竭尽全力帮你。
礼要送在用不着朋友的时候,才能尽显威力。送礼要送在平时,要知道,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求人成功的基础。オオ
“无事不登三宝殿”,当你有事的时候,才想起某某朋友可帮上忙,往往会犯大礼不解近忧的错误。即使你想提上大包小包的东西,人家也未必会给你这个方便。朋友维系关系,功在平时,这样,朋友之间才可能有求必应。常常有这样的说法:“你瞧这人,用得着的时候才想起我。”说的就是平时不送礼,有事求人了再去送礼。
有一个经理,退休前,每到年底,礼物、贺卡就像雪片一般飞来。可退休以后,往年访客不断,这时却寥寥无几了,更没有人给他送礼了。正在他心情寂寞的时候,以前的一位下属带着礼物来看他,在他任职期间,并不很重视这位职员,可是来拜访的竟是这个人,不觉使他感动得热泪盈眶。过了两三年,这位经理被原来的公司聘为顾问,当然很自然地重用提拔这个职员。因为他在经理失势的时候登门拜访送上了自己的礼物和心意,因此,在经理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时,让他产生了“有朝一日,一旦有机会,我一定得好好回报他的想法。”
常言说得好,“情愿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意思是说当别人处于困境当中,你伸出援助之手,不啻于冰雪天给饥寒交迫的人送去一篓炭,及时而又必须,会使受礼人终身难忘。而如果别人什么都不缺,你送的东西,其有效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了。
送礼之所以称为艺术,关键是一个“送”字。这是整个礼物馈赠的最后一环,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受礼者不愿接受,或严辞拒绝,或婉言推却,或事后退回,都令送礼者十分尴尬。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把整个送礼过程划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清朝中堂大人李鸿章夫人50岁生辰快到了,满朝文武大臣忙得不亦乐乎,都准备前往祝寿。消息传到合肥知县那里,知县也想前去送礼,因为李鸿章是合肥人,又是朝中宠臣。可是细一想,知县又发愁了:我这七品芝麻官能送多少礼?少了,等于不送;多了,又送不起。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于是请来师爷商量。师爷说:“这事容易,一两银子也不用,还保你的礼品最为注目,保准中堂大人喜欢,列于他人礼品之上。”
知县听说一两银子也不用了,自然高兴,可想天下哪有这般好事,便问:“送什么东西”?
师爷回答:“也就是一幅普通的寿联。”
知县听完直摇头,表示难以相信,师爷连忙说:“不要怀疑,送礼之后,包你从此飞黄腾达,不过这寿联必须由我来写,你亲自送上,请中堂大人过目,不能疏忽。”知县满口答应。
第二天知县带着师爷写好的寿联上了路。他昼夜兼程赶到京城。等着祝寿之日,他通报姓名来到李鸿章面前,朝他一跪说:“卑职合肥知县,受人之托,前来给夫人祝寿!”
李鸿章随口应了一声叫他站起来,知县忙拿出寿联,将上联先打开,李鸿章一看是:
“三月庚辰之前五十大寿”
李鸿章心想:夫人二月过生日,他写了“三月庚辰之前”,还算聪明。正想着,知县又“哗啦”一声打开了下联,李鸿章一见,忙双膝跪地。原来下联写着:
“两宫太后以下一品夫人”